海水稻是我國近些年重點研發的新水稻種類。不過看到「海水稻」這個名字很多朋友會認為這種水稻需要在海水中種植,其實並非如此!這種水稻其實叫耐鹽鹼水稻,這種水稻雖然可以種植在鹽鹼地上,卻也是需要在淡水環境中才能生長的,不可以用海水灌溉,但是在海邊的鹽鹼灘土地上,只要有淡水灌溉,就能種植這種水稻。
我國的鹽鹼土地可不只是存在於海邊,內陸地區這樣性質的土地更多,比如在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甘肅等省市,不少沙漠都是由於河流乾涸形成的,所以沙漠土地的鹽鹼度都很高,內陸很多河流都是內流河,這樣的流域中很容易形成鹽鹼地,其他莊稼不容易生長,但海水稻卻能適應這樣的環境。
9月27日,國內媒體接連報導,我國新疆和內蒙古等地的海水稻喜獲豐收。新疆喀什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的300畝海水稻試驗基地的海水稻收割後測產畝產達到548.53公斤,產量又創新高。
嶽普湖縣的海水稻試驗基地於2018年建立,引進海水稻種植試驗並試點推廣,這裡屬於喀什噶爾河流域,都屬於內流河區域,土壤鹽鹼度高,乾旱少雨,全縣90%的耕地受到鹽鹼化的侵害,大部分屬於重度鹽鹼地。海水稻在這裡推廣後,鹽鹼水通過暗管排鹽技術排出,經過去鹽處理後再灌溉稻田,同時結合多種灌溉方式進行試驗,使得土壤中的鹽含量大大降低,海水稻也就能很好地生長了。
在新疆喀什嶽普湖縣海水稻試驗基地傳出好消息的同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的站鹽鹼地水稻基地也傳來好消息,這裡的數百畝海水稻收割後測產評估,平均畝產也超過了1000斤,破千斤,是該基地耐鹽鹼水稻第二年畝產破千斤。
海水稻種植和推廣在我國前景廣闊,僅在我國沿海灘涂地區,就有著2億畝鹽鹼地,相當於目前我國耕地保有量的1/9,而在我國內陸地區,特別是西北地區鹽鹼化土地面積要比沿海灘涂區大得多,在這樣的土地上如果能夠很好地生產海水稻等耐鹽鹼作物,並且具有經濟性和可操作性,那對我國的糧食安全、糧食產量提升、食品原材料價格下降,以及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
《環球網》9月27日文章《新疆:海水稻喜獲豐收 畝產548.53公斤》
《北京日報》9月27日文章《好消息!內蒙古海水稻畝產稻穀再破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