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點讚!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獲豐收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豐收
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緣,有一片300畝的海水稻田。
3年前,袁隆平團隊在新疆、黑龍江等試驗基地開展海水稻試種試驗,新疆的海水稻試驗基地就選在喀什地區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
這裡緊鄰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也是pH酸鹼度7.8的重度鹽鹼土地。
令村民們難以置信的是,當年,在科研工作者和員工精心管護下,海水稻試驗田迎來豐收。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豐收
今年是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連續第三年開展種植試驗,測產結果顯示水稻再一次獲得豐收。為袁老的科研團隊點讚!
袁隆平團隊沙漠邊培育海水稻連續3年測產穩定
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27日電(記者高晗)25日,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鹼水稻(海水稻)在新疆嶽普湖縣公開測產。
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最終理論畝產結果為548.53公斤/畝。
測產田塊位於新疆喀什地區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緊鄰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種植面積300畝,試種地塊含鹽度約3‰,pH酸鹼度7.8,屬重度鹽鹼土地。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豐收
對於海水稻技術攻關,袁隆平曾公開表示,目前雜交水稻產量已達到每公頃18噸,下一個目標是攻關俗稱「海水稻」的耐鹽鹼水稻,預期海水稻畝產達到300公斤。
水稻品種選育專家、湖南農業大學原校長周清明教授表示,根據三年對試驗基地測產的結果顯示,每年產量都穩定在500公斤以上,雖然是試驗田,但依然超出設想預期。
在基地負責種植以及技術指導的生產隊長張立山表示,在新疆種植海水稻如何控制用水量是關鍵,科研團隊正持續攻關。
第一年種植時,由於土壤貧瘠且沙化,每畝稻田要花費1500立方米水。
如今隨著土壤的肥沃度和密度的提高,每畝稻田一季僅需要800立方米的水,基本與內地持平。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豐收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常年研究水稻栽培的張玉燭介紹,我們就是要做「極限挑戰」,在極端條件下進行技術攻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此外實踐證明,種植海水稻還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延緩了荒漠化。
試種地塊的土壤含鹽度由3年前的千分之十八降到現在約千分之三,pH酸鹼度由8降到7.8。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豐收
專家介紹,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5億畝,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的潛力,若耐鹽鹼水稻大面積種植,對於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