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20-09-06 大美科學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


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


袁隆平的成長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戰亂的年代。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 嘗盡逃難的艱辛。經歷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他決心要讓中國人民吃上飽飯。

協和醫院檔案記載著袁隆平出生時的有關情況。

(資料圖片)


1949年~1953年,袁隆平就讀重慶相輝學院(今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

大學時的袁隆平。

(資料圖片)


袁隆平為什麼學農?他這麼說的:「很多人對學農業專業有想法,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我考大學的時候,大半壁江山已經解放。國民黨政府管轄之下的大學已經沒剩下幾所了,只是在四川還有幾所大學。我是1949年9月上旬進大學的。當時我知道重慶北碚有一所與復旦大學有淵源關係的相輝學院,於是我選擇了進相輝學院,農業是第一志願。

……

我之所以選擇學農,其實緣於從小產生的志趣。那是在漢口扶輪小學讀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郊遊,參觀一個資本家的園藝場。那個園藝場辦得很好,到那裡一看,花好多,各式各樣的,非常美,在地下像毯子一樣。紅紅的桃子結得滿滿地掛在樹上,葡萄一串一串水靈靈的……當時,美國的黑白電影《摩登時代》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影片是卓別林演的。其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水果什麼的,伸手摘來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過來,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心中就特別嚮往那種田園之美、農藝之樂。從那時起,我就想長大以後一定要學農。

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實踐中,袁隆平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敢想敢做敢堅持,相信自己能夠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創新,終於獲得巨大成功。(資料圖片)


隨著年齡的增長,願望更加強烈,學農變成了我的人生志向。到了考大學時,父親覺得學理工、學醫前途應該會很好,但我卻想學農。母親也不贊成我學農,她說學農很辛苦,那是要吃苦的,還說要當農民啦等等。我說我已經填報過了,還說她是城裡人,不太懂農家樂,有美好的地方她沒看到。我說我以後辦了園藝場,種果樹、種花卉,那也有田園樂!我還跟她爭辯農業的重要性,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父母最終還是尊重了我的選擇,我如願以償地進了私立相輝學院的農藝系。

從1981年6月獲國內第一個特等發明獎開始,袁隆平至盡已經獲得數十項國際國內大獎,在世界上享受很高聲譽。圖為他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飢餓獎」。(資料圖)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1950年,經過院系調整,私立相輝學院與四川大學的相關系科、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的農科三系合併組建為西南農學院,我們這個系就改稱農學系了,校址在重慶北碚。我在這裡學習了四年,直至大學畢業……說實在的,很多人對學農有想法,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學農」。

——《袁隆平口述自傳》

袁隆平獲得2011年&34;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袁隆平


袁隆平一生追求的夢想: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如今,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也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經歷過饑荒的袁隆平,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解決糧食增產問題。1964年,他在秈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70年,在海南尋到不育野生稻,並命名為「野敗」;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了「三系」配套成功;到1995年,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取得突破進展;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2017年,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範片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1152.3公斤,最高畝產達1209.5公斤,再次刷新了新的世界紀錄。

植物雄性不育的主要特徵是雄蕊發育不正常,不能產生有正常功能的花粉,但是其雌蕊發育正常,能夠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結實。


除了雜交水稻之外,袁隆平致力攻克的另外一個難題是「海水稻」的研發,2017年,開始在白泥地實驗基地進行耐鹽鹼水稻篩選,研發主攻方向集中在雜交稻的配種育秧上。2017年9月,其中一個選育品種小面積測產最高產量達每畝620.95公斤。2018年6月,他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在杜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


在「海水稻」取得階段成功、備受矚目的同時,質疑爭議接踵而來。「海水稻」與海水毫不沾邊,名不副實?大批良田都得不到充分利用,在產量低、種植難度大的鹽鹼地試驗價值何在?「海水稻」耗費大量淡水資源?

水稻試驗田


但每一項科學成果,總會在不斷探索、試錯中產生;創新總與爭議並行,從而促進了科技進步。相信在未來,通過不斷觀察、實驗、探索,一定能找到了改變全人類糧食問題的另一種「可能性」。


「巨型稻」,能否載起稻穗的未來?

稻穗「壓彎了枝頭」是幅美景,「瘦弱的」稻稈恐不能承受稻穗重量的無限增加,矮稈稻產量創新好似要遇瓶頸。尋找生物量更大的水稻品種就成為稻米生產發展的必然。「巨型稻」便應運而生。

巨型稻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在現有優異種源的基礎上,運用突變體誘導、野生稻遠緣雜交、分子標記定向選育等一系列育種新技術,研發出2米左右的巨型稻,它具有株形高大,集散適中,葉挺色深,光合效率高,莖稈粗壯達到18.5毫米,抗倒伏,抗病蟲害,耐淹澇。


巨型稻有自己獨特的種質材料優勢,但畝產離水稻畝產世界紀錄還有一段差距,農民採用大眾化的種植管理方式可以輕鬆種出850公斤水稻。同時巨型稻株形高大,稀植,葉茂且冠層高,這就為蛙、魚和泥鰍等稻田養殖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具有適宜種-養結合的優勢。水稻新品種的研發,種養模式的試驗,無論是高產稻還是巨型稻,都在探索水稻發展和農民生產的新途徑。


人類改造水稻的腳步從未停止。直到現在,水稻仍舊養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未來,更多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將會出現,更多地解決人的吃飯問題。人類對它的追求和改造,逐漸形成了獨有的種植文化,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看那那一環環一片片、一望無際的丘陵水稻梯田,綿延在高原山間,無不令人眩目而驚嘆

世界最大人工「水稻梯田」——科迪勒拉水稻梯田,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不同種類的稻米


水稻是美的,它因淳樸的外表、淡淡的飄香而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千裡稻花應秀色,五更梧桐更佳音」。人類對它的追逐這一穗穗壓低了杆的稻穗,一粒粒潔白的米,它陪伴著我們一代代、一輩輩,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它晶瑩潔一如從前。​​​​

相關焦點

  • 袁隆平團隊在世界推廣雜交水稻技術
    ▲ 歐生·優麗在水稻栽培師李建武帶領下體驗下田勞作。圖/受訪者提供 今年4月,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出了「六保」,保糧食能源安全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糧食生產方面,雜交水稻技術是一項重大發現,還被推廣到國際,解決了更多國家的糧食短缺問題。由國務院新聞辦對外推廣局、湖南省政府新聞辦指導,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支持,芒果超媒、芒果TV出品的聚焦中國新興行業領域奮鬥者的系列短視頻《閃耀的平凡》於5月21日正式在芒果TV上線,獻禮2020全國兩會。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最後各國只好無奈表示:自花授粉的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直到1973年袁隆平帶領研究組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全世界才首次育成了具有根系發達、穗大粒多等優點的強優勢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應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 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又豐收了
    ▲資料圖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新華社發 薛宇舸 攝)近日,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壩鎮的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蒙自示範基地裡,專家組對第二代「超優千號」進行測產,最終測產結果為畝產1134.6千克,實現連續4年平均畝產超過1100千克。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6年的耕耘與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獲「共和國勳章」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當人們問道他有什麼夢想時,袁老總是回道:希望有生之年實現「禾下乘涼夢」,如今袁隆平的超級水稻畝產已經達2000多斤,但袁老並不止步於此,而是向著更高的目標發起挑戰。如果從1964年,袁隆平在實驗田裡研究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算起,他已經在雜交水稻領域深耕了56年,付出了畢生精力。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是什麼?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但袁隆平也坦言,隨著年齡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還沒有痴呆」。在採訪中,他還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而不是向錢看。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 原來這就是袁隆平雜交水稻成功的關鍵
    近日,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袁隆平被授予了改革先鋒稱號,被譽為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拯救了無數的生命。那麼你知道袁隆平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嗎?這就要從雜交育種說起。先介紹一個概念,性狀。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難忘饑荒年,決心研究雜交水稻袁隆平是怎麼想的,就是怎麼做的。1958年的8月,從農學院畢業的他,來到一所偏遠的農校工作。不過,他可不僅僅是教書,還經常帶著學生們做實驗,為農民提高糧食產量而研究農作物。
  • 袁隆平|我還有兩個夢,要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魅力人物誌
    ——袁隆平初識袁老是在小學的課本上聽過他的故事,那時候只知道他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老師只是簡要的跟我們說他的發明提升了糧食產量,所以,那時候從來沒有認真關注過他。而就在近日,在一則視頻上見到袁老用他認為的破碎英語發言時,簡直是眼淚情不自禁地往下流,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決定通過魅力人物誌挖掘他的故事。
  • 為什麼要在非洲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用英文回答
    但在非洲,短短的10秒裡,就可能有一個人因飢餓離開這個世界。然而,因為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這個問題如今已經得到了一些改善。13年的「援非」之路中,袁隆平及其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使得雜交水稻比當地的品種最高增產300%之多。為什麼要在非洲做這些事?袁老用英文堅定地回答:「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願望之一。」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87歲袁隆平全程飈英語演講 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
    你聽過87歲的袁隆平老先生飈英文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嗎?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 這些與雜交水稻有關的數據,恐怕沒有誰比袁老更清楚了吧。 如網友所說:用英文介紹雜交水稻,不止是英語要好,還要懂很多專業術語! 在現場聆聽袁隆平的英文演講時,中青網記者也被震撼到了。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袁隆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相信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34;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34;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 《無雙國士》90歲高齡袁隆平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又破世界紀錄了!
    剛過90歲生日的袁隆平爺爺又破世界紀錄了!近日第三代雜交水稻測得晚稻平均畝產是911.7公斤,雙季稻畝產超過1500公斤。袁隆平激動地反覆確認,高興得像個孩子,還彪了幾句英語。很多網友說這才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明星,而且是頂級流量的那種。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裡除了水稻,就只有她了!
    袁隆平,這個活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大家看來,他是一個眼裡只有雜交水稻的人。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雜交水稻,他的眼裡就只剩下那個陪伴他近60年的妻子了。很多人看了他們的愛情故事,總會調侃到,袁老不僅因為發明了「雜交水稻」讓我們更多人能吃上飯,更是給我們「撒狗糧」,餵飽了我們。195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當時工作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處於興趣還有國家的需要,當時的袁隆平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農業。出身高級知識家庭的他,對於學農的苦卻絲毫不在乎,每天風吹日曬,下田插秧,對自己的穿著打扮也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