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
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
袁隆平的成長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戰亂的年代。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 嘗盡逃難的艱辛。經歷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他決心要讓中國人民吃上飽飯。
協和醫院檔案記載著袁隆平出生時的有關情況。
(資料圖片)
1949年~1953年,袁隆平就讀重慶相輝學院(今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
大學時的袁隆平。
(資料圖片)
袁隆平為什麼學農?他這麼說的:「很多人對學農業專業有想法,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我考大學的時候,大半壁江山已經解放。國民黨政府管轄之下的大學已經沒剩下幾所了,只是在四川還有幾所大學。我是1949年9月上旬進大學的。當時我知道重慶北碚有一所與復旦大學有淵源關係的相輝學院,於是我選擇了進相輝學院,農業是第一志願。
……
我之所以選擇學農,其實緣於從小產生的志趣。那是在漢口扶輪小學讀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郊遊,參觀一個資本家的園藝場。那個園藝場辦得很好,到那裡一看,花好多,各式各樣的,非常美,在地下像毯子一樣。紅紅的桃子結得滿滿地掛在樹上,葡萄一串一串水靈靈的……當時,美國的黑白電影《摩登時代》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影片是卓別林演的。其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水果什麼的,伸手摘來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過來,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心中就特別嚮往那種田園之美、農藝之樂。從那時起,我就想長大以後一定要學農。
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實踐中,袁隆平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敢想敢做敢堅持,相信自己能夠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創新,終於獲得巨大成功。(資料圖片)
隨著年齡的增長,願望更加強烈,學農變成了我的人生志向。到了考大學時,父親覺得學理工、學醫前途應該會很好,但我卻想學農。母親也不贊成我學農,她說學農很辛苦,那是要吃苦的,還說要當農民啦等等。我說我已經填報過了,還說她是城裡人,不太懂農家樂,有美好的地方她沒看到。我說我以後辦了園藝場,種果樹、種花卉,那也有田園樂!我還跟她爭辯農業的重要性,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父母最終還是尊重了我的選擇,我如願以償地進了私立相輝學院的農藝系。
從1981年6月獲國內第一個特等發明獎開始,袁隆平至盡已經獲得數十項國際國內大獎,在世界上享受很高聲譽。圖為他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飢餓獎」。(資料圖)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1950年,經過院系調整,私立相輝學院與四川大學的相關系科、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的農科三系合併組建為西南農學院,我們這個系就改稱農學系了,校址在重慶北碚。我在這裡學習了四年,直至大學畢業……說實在的,很多人對學農有想法,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學農」。
——《袁隆平口述自傳》
袁隆平獲得2011年&34;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袁隆平
袁隆平一生追求的夢想: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如今,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也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經歷過饑荒的袁隆平,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解決糧食增產問題。1964年,他在秈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70年,在海南尋到不育野生稻,並命名為「野敗」;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了「三系」配套成功;到1995年,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取得突破進展;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2017年,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範片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1152.3公斤,最高畝產達1209.5公斤,再次刷新了新的世界紀錄。
植物雄性不育的主要特徵是雄蕊發育不正常,不能產生有正常功能的花粉,但是其雌蕊發育正常,能夠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結實。
除了雜交水稻之外,袁隆平致力攻克的另外一個難題是「海水稻」的研發,2017年,開始在白泥地實驗基地進行耐鹽鹼水稻篩選,研發主攻方向集中在雜交稻的配種育秧上。2017年9月,其中一個選育品種小面積測產最高產量達每畝620.95公斤。2018年6月,他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在杜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
在「海水稻」取得階段成功、備受矚目的同時,質疑爭議接踵而來。「海水稻」與海水毫不沾邊,名不副實?大批良田都得不到充分利用,在產量低、種植難度大的鹽鹼地試驗價值何在?「海水稻」耗費大量淡水資源?
水稻試驗田
但每一項科學成果,總會在不斷探索、試錯中產生;創新總與爭議並行,從而促進了科技進步。相信在未來,通過不斷觀察、實驗、探索,一定能找到了改變全人類糧食問題的另一種「可能性」。
「巨型稻」,能否載起稻穗的未來?
稻穗「壓彎了枝頭」是幅美景,「瘦弱的」稻稈恐不能承受稻穗重量的無限增加,矮稈稻產量創新好似要遇瓶頸。尋找生物量更大的水稻品種就成為稻米生產發展的必然。「巨型稻」便應運而生。
巨型稻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在現有優異種源的基礎上,運用突變體誘導、野生稻遠緣雜交、分子標記定向選育等一系列育種新技術,研發出2米左右的巨型稻,它具有株形高大,集散適中,葉挺色深,光合效率高,莖稈粗壯達到18.5毫米,抗倒伏,抗病蟲害,耐淹澇。
巨型稻有自己獨特的種質材料優勢,但畝產離水稻畝產世界紀錄還有一段差距,農民採用大眾化的種植管理方式可以輕鬆種出850公斤水稻。同時巨型稻株形高大,稀植,葉茂且冠層高,這就為蛙、魚和泥鰍等稻田養殖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具有適宜種-養結合的優勢。水稻新品種的研發,種養模式的試驗,無論是高產稻還是巨型稻,都在探索水稻發展和農民生產的新途徑。
人類改造水稻的腳步從未停止。直到現在,水稻仍舊養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未來,更多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將會出現,更多地解決人的吃飯問題。人類對它的追求和改造,逐漸形成了獨有的種植文化,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看那那一環環一片片、一望無際的丘陵水稻梯田,綿延在高原山間,無不令人眩目而驚嘆
世界最大人工「水稻梯田」——科迪勒拉水稻梯田,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不同種類的稻米
水稻是美的,它因淳樸的外表、淡淡的飄香而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千裡稻花應秀色,五更梧桐更佳音」。人類對它的追逐這一穗穗壓低了杆的稻穗,一粒粒潔白的米,它陪伴著我們一代代、一輩輩,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它晶瑩潔一如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