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袁隆平雜交水稻成功的關鍵

2020-12-06 一行知識分享

近日,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袁隆平被授予了改革先鋒稱號,被譽為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拯救了無數的生命。那麼你知道袁隆平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嗎?

這就要從雜交育種說起。先介紹一個概念,性狀。性狀是什麼呢,就是生物的特徵。每種生物都有好多好多的性狀。比如說人的單眼皮、雙眼皮,直發、捲髮,高鼻梁、低鼻梁,等等。這些性狀都是由基因來控制的,所以能夠遺傳給後代,但是基因的結合是隨機的。比如說一個雙眼皮大眼睛的媽媽與一個單眼皮小眼睛的爸爸,生的孩子可能是雙眼皮大眼睛,也可能是單眼皮小眼睛,還有可能是單眼皮大眼睛或雙眼皮小眼睛。雜交育種就是通過讓具有不同性狀的個體雜交,最後選擇出具有父母雙方優良性狀的品種。

以水稻為例,假如說有一種抗病但低產的水稻,還有一種不抗病但高產的水稻。可以先讓兩種水稻雜交,子代中高產抗病這種繼承了父母雙方優點的水稻可能有一小部分,我們把這部分篩選出來,再讓它們互相雜交,得到的高產抗病水稻的比例就會更大,通過多代的篩選,把兩種水稻各自的優點結合在一起,生產出一種既抗病又高產的水稻。雖然原理是這樣,但實際上雜交育種是更為複雜的過程。而且個體的性狀不止兩種,性狀多了雜交過程就會變得更複雜。最為致命的是,水稻是雌雄同花、自花授粉的植物,這就極大地提高了雜交育種的難度

為什麼雌雄同花的植物雜交育種更困難呢?雌雄同花的植物,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既能提供卵細胞,又能提供精子。所謂既當爹又當媽。在進行雜交育種時,如果想讓A做媽媽,B做爸爸,生出的孩子帶有AB雙方的優質性狀,就需要進行一個比較常規的操作——去雄,開花傳粉之前把A花的雄蕊去掉,只留雌蕊,這樣就能保證在A受精時不會被自己的花粉汙染。然後用B花的雄蕊為A花人工授粉。

去雄

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特別是對於水稻來說。見過水稻的朋友都知道,一株水稻能長出很十多條稻穗,一條稻穗上會有的100多個小稻粒,一株水稻的稻粒就有幾千個,每一個小稻粒都是由一朵稻花發育來的,如果人工一個個去雄的話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根本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那麼袁隆平是怎麼攻克這一難題的呢?

原來,袁隆平在研究中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水稻,這種水稻的雄蕊退化了,這就省去了人工去雄的麻煩,為進行雜交水稻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後來,袁隆平又陸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水稻,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積累了大量實驗經驗,為後來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雜交水稻的成功提供了可能。其實,這一過程看似偶然,實際上這於袁隆平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品質是分不開的。

當然,即使是在掌握了雄性不育水稻的秘密之後,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依然是十分艱巨的,袁隆平不畏艱難,甘於奉獻,嘔心瀝血,克服了重重困難,才能在雜交水稻領域取得了如此傲人的成績。這種頑強的意志品質與獻身科學的精神才是雜交水稻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相關焦點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也就是人家自個兒能生自個兒可這不行啊!這還咋雜交呢?最後各國只好無奈表示:自花授粉的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直到1973年袁隆平帶領研究組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今年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回想當年,從對經典理論產生懷疑,到迎難而上開始雜交水稻研究,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一個又一個攻關目標取得突破,一路走來,夢想伴隨著奮鬥,既有探索的艱辛,又充滿奉獻的快樂。袁隆平「禾下乘涼夢」雕塑。他曾夢見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掃把一樣長,穀粒猶如花生米那樣大,人們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涼。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魏科 攝20世紀80年代的袁隆平。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但袁隆平也坦言,隨著年齡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還沒有痴呆」。在採訪中,他還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而不是向錢看。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那麼兩種進行雜交就有可能出現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的C品種。C品種就提高了水稻的整體產量,基於這種理論,成功引起了國家科委的注意,並在1967年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由袁隆平和徒弟李必湖等人領導,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終於被袁隆平培育成功。世界糧食產業也迎來了舉世矚目的變革。1981年,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雜家水稻研發團體。
  • 80%的人都吃謝華安的「汕優63」,為何袁隆平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1964年,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經過不懈的努力,1974年袁隆平團隊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第二年成功攻克雜交水稻制種技術,這位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袁隆平也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成為中國農業科技的代表人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讓窮怕了、餓怕了的中國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讓數億中國農民都有了奔頭。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excited就是激動,more就是更加的意思,非常激動,真的很激動。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從書本到田野,從夢境到現實,1973年雜交水稻成功問世,讓糧食畝產量開始了質的飛躍,2000年,畝產700公斤,2004年,畝產800公斤,2014年畝產1000公斤,今天雜交水稻在全國推廣面積累計超過90億畝,增產稻穀8.5億噸,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約8000萬人口。
  • 雜交水稻重大突破,袁隆平給了顆「定心丸」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對於糧食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我國雖然每年糧食產量非常大但是依然無法滿足我們的正常需求,所以我們需要向外國進口大量的糧食來補充我們的糧食供給,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各國的糧食產業也是遭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不過在這關鍵時刻也是傳出了好消息,袁隆平教授開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年產量非常高,第三代雜交水稻的出現也是整個世界的福祉。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這是一套可讀性非常強的傳記繪本,它通過精美的手繪插圖、簡單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資料,詳細地講述了許多科學家們的故事。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裡除了水稻,就只有她了!
    袁隆平,這個活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大家看來,他是一個眼裡只有雜交水稻的人。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雜交水稻,他的眼裡就只剩下那個陪伴他近60年的妻子了。很多人看了他們的愛情故事,總會調侃到,袁老不僅因為發明了「雜交水稻」讓我們更多人能吃上飯,更是給我們「撒狗糧」,餵飽了我們。195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當時工作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處於興趣還有國家的需要,當時的袁隆平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農業。出身高級知識家庭的他,對於學農的苦卻絲毫不在乎,每天風吹日曬,下田插秧,對自己的穿著打扮也不在乎。
  • 雜交水稻到底能不能吃?袁隆平是這樣說的
    每經記者 吳澤鵬10月13日上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級稻試驗田內,剛下車的袁隆平拋下眾人,徑直走到試驗田裡仔細打量起水稻來。示範田內的水稻已經收割得差不多了,兩天前,袁隆平在這裡宣布,超級稻新品種「超優一千」中稻在長沙城區示範種植成功,每畝單產最高達1012公斤,攻克了長沙種植水稻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課題。但超級稻並不是一帆風順,去年年底,「兩優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絕收,此後,外界對「超級稻」的質疑不斷。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我盡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講解,並且試圖用一個簡單、清晰的框架去概括他所有的工作。
  • 為什麼要在非洲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用英文回答
    昨晚(1月11日)播出的央視《主持人大賽》節目中,來自CGTN、被譽為「一開口就是滿分作文」的選手鄒韻,講述了袁隆平的這段故事。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擁有世界第二長的水稻種植歷史,僅次於亞洲國家。然而由於水稻種植技術落後,管理粗放,極大阻礙了產量,如今的他們每年需要進口數十萬噸大米。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很多人喜歡說是袁老養活了14億人,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吃到的可能都是謝華安院士的「汕優63」,而並非超級雜交水稻,這與高產水稻品種對生長條件的要求和抗病蟲害能力有很大關係,這決定了一個雜交稻品種育成之後能否被大面積推廣。為什麼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這是11月2日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衡南試驗示範基地測產現場拍攝的待收割的水稻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記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樣的測產結果來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袁隆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相信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34;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34;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