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袁隆平被授予了改革先鋒稱號,被譽為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拯救了無數的生命。那麼你知道袁隆平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嗎?
這就要從雜交育種說起。先介紹一個概念,性狀。性狀是什麼呢,就是生物的特徵。每種生物都有好多好多的性狀。比如說人的單眼皮、雙眼皮,直發、捲髮,高鼻梁、低鼻梁,等等。這些性狀都是由基因來控制的,所以能夠遺傳給後代,但是基因的結合是隨機的。比如說一個雙眼皮大眼睛的媽媽與一個單眼皮小眼睛的爸爸,生的孩子可能是雙眼皮大眼睛,也可能是單眼皮小眼睛,還有可能是單眼皮大眼睛或雙眼皮小眼睛。雜交育種就是通過讓具有不同性狀的個體雜交,最後選擇出具有父母雙方優良性狀的品種。
以水稻為例,假如說有一種抗病但低產的水稻,還有一種不抗病但高產的水稻。可以先讓兩種水稻雜交,子代中高產抗病這種繼承了父母雙方優點的水稻可能有一小部分,我們把這部分篩選出來,再讓它們互相雜交,得到的高產抗病水稻的比例就會更大,通過多代的篩選,把兩種水稻各自的優點結合在一起,生產出一種既抗病又高產的水稻。雖然原理是這樣,但實際上雜交育種是更為複雜的過程。而且個體的性狀不止兩種,性狀多了雜交過程就會變得更複雜。最為致命的是,水稻是雌雄同花、自花授粉的植物,這就極大地提高了雜交育種的難度。
為什麼雌雄同花的植物雜交育種更困難呢?雌雄同花的植物,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既能提供卵細胞,又能提供精子。所謂既當爹又當媽。在進行雜交育種時,如果想讓A做媽媽,B做爸爸,生出的孩子帶有AB雙方的優質性狀,就需要進行一個比較常規的操作——去雄,開花傳粉之前把A花的雄蕊去掉,只留雌蕊,這樣就能保證在A受精時不會被自己的花粉汙染。然後用B花的雄蕊為A花人工授粉。

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特別是對於水稻來說。見過水稻的朋友都知道,一株水稻能長出很十多條稻穗,一條稻穗上會有的100多個小稻粒,一株水稻的稻粒就有幾千個,每一個小稻粒都是由一朵稻花發育來的,如果人工一個個去雄的話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根本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那麼袁隆平是怎麼攻克這一難題的呢?
原來,袁隆平在研究中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水稻,這種水稻的雄蕊退化了,這就省去了人工去雄的麻煩,為進行雜交水稻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後來,袁隆平又陸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水稻,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積累了大量實驗經驗,為後來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雜交水稻的成功提供了可能。其實,這一過程看似偶然,實際上這於袁隆平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品質是分不開的。
當然,即使是在掌握了雄性不育水稻的秘密之後,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依然是十分艱巨的,袁隆平不畏艱難,甘於奉獻,嘔心瀝血,克服了重重困難,才能在雜交水稻領域取得了如此傲人的成績。這種頑強的意志品質與獻身科學的精神才是雜交水稻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