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2021-01-12 悟空科學

謝華安是誰?

沒錯,謝華安先生在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級雜交稻和三系雜交稻育種,並於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我們可以從謝華安的個人經歷看出,很多關鍵詞都和福建有關,因為他的出生地就在福建龍巖。

雖然,這位傑出的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並沒有袁老那麼大的名氣,但並不妨礙他培育出「明恢63」和「汕優63」(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後者更成為了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至少適合16個省種植,比如四川、福建、海南、廣西、浙江和陝西等地。

很多人喜歡說是袁老養活了14億人,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吃到的可能都是謝華安院士的「汕優63」,而並非超級雜交水稻,這與高產水稻品種對生長條件的要求和抗病蟲害能力有很大關係,這決定了一個雜交稻品種育成之後能否被大面積推廣。

為什麼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袁隆平先生於1930年在北京出生,其出生時間比謝華安早了11年,他從1964年的時候就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更是我國研究和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數十年來,袁隆平先生將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和推廣上,堪稱這個領域的帶頭人,包括「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的發明、「兩系法」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的構建等。

所以,袁隆平先生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並不只是因為他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時間早,而是取得的重要成就。

具體來說:

早在1986年的時候,袁隆平就將雜交水稻育種戰略劃分為一系法、兩系法和三系法,讓雜交水稻育種的程序化繁為簡;

過去的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一直有三大難題,雄性不育系的培育途徑、水稻雜種優勢的利用和如何突破制種關,但這一系列難題都被袁隆平先生成功解決;

在2018年的時候,就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示範田高達1065.3公斤的畝產量創下整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上的最高紀錄。而2020年湖南衡陽在進行雜交水稻雙季測產的時候,更是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

袁隆平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大家知道為什麼有的科學家能成為工程院和科學院雙院士嗎?比如錢學森、黃旭華和張光鬥等,他們一開始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立後又再次被入選為院士。

這件事還得從工程院的建立說起,要知道科學院早在1949年成立,由於工程技術人員同樣為祖國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很多時候又難以入選科學院,所以科學院的院士們就提議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褒獎他們。

這個建議提出時間很早,那時候還是1981年,但工程院正式成立的時間則是1994年,為了在最短的時間讓大家認識工程院,並提高工程院的知名度,於是才有了一批傑出科學院院士入選工程院院士成為雙院士。而袁隆平先生入選工程院院士的時間就是1995年,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最早一批入選工程院院士的科學家。

雖然袁隆平先生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兩個榮譽實際上是沒有高低之分的,並於2006年的時候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而袁隆平先生身上最不可複製的榮譽之一,應該就是在2019年獲得的共和國勳章了。

總有一些人片面地認為袁隆平先生沒能入選科學院院士,是因為他不如有的人那麼擅長寫各種論文,這樣的觀點顯得太過偏激,比如錢學森和鄧稼先兩位偉大科學家,他們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難道他們只是理論家?

科學院院士有其既定評選標準,絕不等同於寫幾篇論文那麼簡單,而為祖國糧食安全做出巨大貢獻的袁隆平先生,也不可能因為沒有科學院院士這個頭銜而被大家遺忘。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在任何時期都是最重要的物資保障之一,口水之爭其實並無意義,國家的富強需要我們每個人力所能及的做出自己的貢獻。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雖然中科院的影響力比較大,但是工程院也毫不遜色,一個人能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請看下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統稱為兩院院士,而且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地位相當,同屬部級單位,院士待遇相同。所以,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工程院院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卻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歷史課本中就有他的事跡。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現在已經91歲高齡了。
  •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袁隆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相信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34;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34;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是院士,但並不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對於很多學者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終身榮譽,從設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的人數還未超過1000人,他們是一個國家最為聰明、最有貢獻的人。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說:「看到一大片稻子長得這麼整齊、這麼誘人,大家都在稱讚,也為袁隆平團隊的創新成果感到驕傲。」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2日上午,位於清竹村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試驗示範基地,綿綿陰雨沒有擋住人們收穫的熱情。3個地塊同時開始機械收割,來自全國各地的10多位院士、專家在現場參與了測產。  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晚稻品種「叄優一號」畝產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種植的早稻品種畝產為619.06公斤。
  • 不管你有沒有吃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都是一件幸事
    沒有吃過?幸甚! 吃與不吃,都撼動不了它的地位 袁隆平,無愧「國士」之稱。提起他來,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許多人眼中,「袁隆平」這三個字,就代表著糧食。 那麼,為何我們在超市買米,都沒有見到過這些大米?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袁隆平為什麼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作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太多榮譽等身,他曾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甚至在我國,有一個小行星還以「袁隆平」命名。毫不誇張地說,袁隆平憑一己之力,養育了大半個中國。但這位把一生傾注在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其實對於這些頭銜並沒有過多關注,就連外界對他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事而憤憤不平,袁隆平本人也只是淡淡地回應:「不要再搞啦,把注意力放在地上。」如今的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妨礙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專家在其專業上繼續開疆擴土。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即使早已超過了退休的年齡,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依然堅持到辦公室「上班」,自從2015年卸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職務後,他現在的身份是該中心研究員,繼續指導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全體員工,人人須知,我中心有三大主要任務。」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全體員工,人人須知,我中心有三大主要任務。」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
  • 中國人的驕傲,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有多大
    不過因為這個方法會汙染環境,所以現在在農村裡面大家都沒有再繼續使用,就連秸稈都不會焚燒了。雖然說這個方法已經不再使用,但是撇去會汙染環境以外,並沒有其他的任何問題,甚至還更加的方便,而且種植出來的農作物也更加好一些。在古代的時候,每個農民都會有幾畝田地的,雖然大家的耕種方法並不一致,但其實也是大同小異罷了。
  • 受邀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親切接見喬領、寧雪君
    而作為最古老、最重要的漢字之一,也是最具吉祥和象徵意義的福字,從來都是備受全體中國人普遍熱愛。2020年11月23日,著名國禮藝術家、新時代中華國禮第一福受命創作者喬領和寧雪君,應邀來到位於湖南長沙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功勳獎章獲得者袁隆平老院士辦公室,向袁老獻上寓意吉祥的福字書法,致以崇高的敬意、深情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已正式出爐,候選者人數之多再破記錄,達278名。出人意料的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印度「綠色革命始祖」斯瓦米納坦。在歷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中,實現糧食增產的農學家被提名是沒有先例的。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3個兒子,如今過得如何?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鏗鏘誓言。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和世界的水稻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 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獲袁隆平院士點讚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2020年11月26日,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此高產攻關典型經驗很好」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