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安是誰?
沒錯,謝華安先生在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級雜交稻和三系雜交稻育種,並於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我們可以從謝華安的個人經歷看出,很多關鍵詞都和福建有關,因為他的出生地就在福建龍巖。
雖然,這位傑出的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並沒有袁老那麼大的名氣,但並不妨礙他培育出「明恢63」和「汕優63」(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後者更成為了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至少適合16個省種植,比如四川、福建、海南、廣西、浙江和陝西等地。
很多人喜歡說是袁老養活了14億人,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吃到的可能都是謝華安院士的「汕優63」,而並非超級雜交水稻,這與高產水稻品種對生長條件的要求和抗病蟲害能力有很大關係,這決定了一個雜交稻品種育成之後能否被大面積推廣。
為什麼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袁隆平先生於1930年在北京出生,其出生時間比謝華安早了11年,他從1964年的時候就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更是我國研究和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數十年來,袁隆平先生將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和推廣上,堪稱這個領域的帶頭人,包括「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的發明、「兩系法」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的構建等。
所以,袁隆平先生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並不只是因為他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時間早,而是取得的重要成就。
具體來說:
早在1986年的時候,袁隆平就將雜交水稻育種戰略劃分為一系法、兩系法和三系法,讓雜交水稻育種的程序化繁為簡;
過去的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一直有三大難題,雄性不育系的培育途徑、水稻雜種優勢的利用和如何突破制種關,但這一系列難題都被袁隆平先生成功解決;
在2018年的時候,就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示範田高達1065.3公斤的畝產量創下整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上的最高紀錄。而2020年湖南衡陽在進行雜交水稻雙季測產的時候,更是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
袁隆平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大家知道為什麼有的科學家能成為工程院和科學院雙院士嗎?比如錢學森、黃旭華和張光鬥等,他們一開始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立後又再次被入選為院士。
這件事還得從工程院的建立說起,要知道科學院早在1949年成立,由於工程技術人員同樣為祖國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很多時候又難以入選科學院,所以科學院的院士們就提議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褒獎他們。
這個建議提出時間很早,那時候還是1981年,但工程院正式成立的時間則是1994年,為了在最短的時間讓大家認識工程院,並提高工程院的知名度,於是才有了一批傑出科學院院士入選工程院院士成為雙院士。而袁隆平先生入選工程院院士的時間就是1995年,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最早一批入選工程院院士的科學家。
雖然袁隆平先生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兩個榮譽實際上是沒有高低之分的,並於2006年的時候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而袁隆平先生身上最不可複製的榮譽之一,應該就是在2019年獲得的共和國勳章了。
總有一些人片面地認為袁隆平先生沒能入選科學院院士,是因為他不如有的人那麼擅長寫各種論文,這樣的觀點顯得太過偏激,比如錢學森和鄧稼先兩位偉大科學家,他們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難道他們只是理論家?
科學院院士有其既定評選標準,絕不等同於寫幾篇論文那麼簡單,而為祖國糧食安全做出巨大貢獻的袁隆平先生,也不可能因為沒有科學院院士這個頭銜而被大家遺忘。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在任何時期都是最重要的物資保障之一,口水之爭其實並無意義,國家的富強需要我們每個人力所能及的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