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歷史課本中就有他的事跡。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現在已經91歲高齡了。
他是我國著名的水稻育種專家,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培育雜交水稻,正因為在該領域貢獻卓越,同時也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所以又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當然,其他水稻育種科研人員也做出了很大貢獻,袁隆平只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代表。水稻確實是中國人的主要口糧,但說他憑一己之力養活了全中國人,確實有點誇大。中國人從90年代起能吃飽飯,有多方面的原因。
拋開成就貢獻不說,光他在科研路上的幹勁就十分令人敬佩。當袁隆平到了90歲的高齡時,他還率領他的科研團隊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試種高寒耐鹽鹼水稻(又稱海水稻)。
袁隆平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於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之一。他還於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是老美主動評的。
在歷史課本中,我們還學到了錢學森的事跡,他不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那為什麼袁隆平沒有成為科學院院士呢?是他的分量不夠?
眾所周知,只有當你在某個領域取得重大的科學技術貢獻,才能才有資格當選為院士。而不是看你論文寫得好不好,學歷高不高,有沒有錢。
簡單來說,工程院士主要以技術研究為主,而科學院士主要以基礎科學研究為主,兩者各有分工。一個重理論,一個重實踐。我們常將科學技術連起來一起說,就是因為這兩者既有不同,又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錢學森作為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就是一個既能搞理論,又能做技術研究的傑出科研工作者。而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這屬於技術應用,所以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沒有問題。
之所以有身兼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兩大身份的院士,這其中也有歷史原因。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而中國工程院成立於1994年。中國工程院還是在中科院的提議下建立起來的,主要就是為了褒獎那些為中國工程技術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在創立之初,為了凸顯工程院院士的含金量,所以就從原來的科學院院士中,挑選了一部分十分傑出的人士授予工程院院士身份。錢學森兩院院士的身份也是由此而來的。
至於外籍院士身份,不僅美國有,我國也有,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招攬人才,所以才授予外籍科研人士一個榮譽稱號。外籍院士是非正式院士,如果你能取得該國國籍,就能轉正了。
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由林肯總統籤署法令創立的民間組織,成立於1863年。雖然也叫科學院,但入選要求和我國科學院的入選要求並不一樣,所以袁隆平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也並不奇怪。現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大約有20來名中國籍的外籍院士,不過一般只有做出重大貢獻的外籍科研人士才會被老美主動授予該身份。
況且,袁老現在所獲得的榮譽以及在社會上的聲譽,已經遠超很多院士,再多加一個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名譽也沒什麼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