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卻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021-02-25 科學探索菌

袁隆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歷史課本中就有他的事跡。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現在已經91歲高齡了。

 

他是我國著名的水稻育種專家,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培育雜交水稻,正因為在該領域貢獻卓越,同時也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所以又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當然,其他水稻育種科研人員也做出了很大貢獻,袁隆平只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代表。水稻確實是中國人的主要口糧,但說他憑一己之力養活了全中國人,確實有點誇大。中國人從90年代起能吃飽飯,有多方面的原因。

 

拋開成就貢獻不說,光他在科研路上的幹勁就十分令人敬佩。當袁隆平到了90歲的高齡時,他還率領他的科研團隊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試種高寒耐鹽鹼水稻(又稱海水稻)。

 

袁隆平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於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之一。他還於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是老美主動評的。

 

在歷史課本中,我們還學到了錢學森的事跡,他不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那為什麼袁隆平沒有成為科學院院士呢?是他的分量不夠?

 

眾所周知,只有當你在某個領域取得重大的科學技術貢獻,才能才有資格當選為院士。而不是看你論文寫得好不好,學歷高不高,有沒有錢。

 

簡單來說,工程院士主要以技術研究為主,而科學院士主要以基礎科學研究為主,兩者各有分工。一個重理論,一個重實踐。我們常將科學技術連起來一起說,就是因為這兩者既有不同,又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錢學森作為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就是一個既能搞理論,又能做技術研究的傑出科研工作者。而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這屬於技術應用,所以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沒有問題。

 

之所以有身兼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兩大身份的院士,這其中也有歷史原因。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而中國工程院成立於1994年。中國工程院還是在中科院的提議下建立起來的,主要就是為了褒獎那些為中國工程技術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在創立之初,為了凸顯工程院院士的含金量,所以就從原來的科學院院士中,挑選了一部分十分傑出的人士授予工程院院士身份。錢學森兩院院士的身份也是由此而來的。

 

至於外籍院士身份,不僅美國有,我國也有,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招攬人才,所以才授予外籍科研人士一個榮譽稱號。外籍院士是非正式院士,如果你能取得該國國籍,就能轉正了。

 

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由林肯總統籤署法令創立的民間組織,成立於1863年。雖然也叫科學院,但入選要求和我國科學院的入選要求並不一樣,所以袁隆平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也並不奇怪。現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大約有20來名中國籍的外籍院士,不過一般只有做出重大貢獻的外籍科研人士才會被老美主動授予該身份。

 

況且,袁老現在所獲得的榮譽以及在社會上的聲譽,已經遠超很多院士,再多加一個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名譽也沒什麼太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是院士,但並不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對於很多學者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終身榮譽,從設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的人數還未超過1000人,他們是一個國家最為聰明、最有貢獻的人。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在我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到年邁的老人,下到還在上學的學生,都聽過袁隆平的鼎鼎大名。首先明確一點,袁隆平是院士,但他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雖然中科院的影響力比較大,但是工程院也毫不遜色,一個人能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請看下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統稱為兩院院士,而且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地位相當,同屬部級單位,院士待遇相同。所以,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工程院院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 中科院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遭質疑!其實袁隆平也是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入選院士名單,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深耕所獲得的傑出成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名單中包含120名美國本土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仔細查看後我們發現,這26名外籍院士中有一位中國院士的身影。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很多人喜歡說是袁老養活了14億人,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吃到的可能都是謝華安院士的「汕優63」,而並非超級雜交水稻,這與高產水稻品種對生長條件的要求和抗病蟲害能力有很大關係,這決定了一個雜交稻品種育成之後能否被大面積推廣。為什麼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 袁隆平等為何評不上科學院院士?又如何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
    院士作為科研人員的最高奮鬥目標,是國際通用的榮譽稱號,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有院士這一群體。如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德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和工程院以及澳大利亞科學技術與工程院等。中國科學院袁隆平等為什麼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 袁隆平:三次落選中科院 卻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均落選,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湖南省第四次推薦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最終當選。至今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袁隆平,卻獲得了擁有20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稱號。  本文摘自《中國周刊》2010年第9期 作者:李佳蔚 原題為:「幸福老頭」袁隆平  他是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更是一個80歲的健康、好勝、幸福的老頭兒。
  • 袁隆平為什麼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作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太多榮譽等身,他曾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甚至在我國,有一個小行星還以「袁隆平」命名。毫不誇張地說,袁隆平憑一己之力,養育了大半個中國。但這位把一生傾注在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其實對於這些頭銜並沒有過多關注,就連外界對他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事而憤憤不平,袁隆平本人也只是淡淡地回應:「不要再搞啦,把注意力放在地上。」如今的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妨礙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專家在其專業上繼續開疆擴土。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 袁隆平為何被中國科學院拒之門外,就是不授予袁老院士
    袁隆平是中國現代、當代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中餐不僅解決了問題,同時也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福音,袁隆平已經挽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是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人,聯合國世界糧食獎授予他,我國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第一次會議的國家最高元科技獎項有資格老,在11年前的宮殿,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授予他榮譽
  • 中科院院士VS美國科學院院士,哪個含金量高?
    最近,我國一些科研領域人才在國內落選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頗受大家爭議,從近些年來看,落選中科院院士,而被挖走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不止顏寧一人,連大家熟知的袁隆平,曾經就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早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了。
  • 今天才注意到,袁隆平居然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而非中國科學院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九,是袁隆平90歲生日。昨天的時候,老爺子自己去理了個頭髮,還說自己理髮後,直接年輕了5歲,呵呵,好可愛的老爺子。剛剛特意去百度百科查了下袁隆平介紹,老早就知道老爺子是院士,查了才知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而非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等華人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曹曉風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新增選120名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至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501人。以下為此次入選的華人學者名單:曹曉風植物表觀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顏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兩年,於2019年4月30日,她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獲得如此多榮譽的顏寧到底是研究什麼領域的,為什麼能夠當上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呢?在顏寧的不斷努力和研究成果下,使得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院成為了現在世界頂級的科研所。顏寧作為一名科學家,她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為什麼此次當選上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會廣受矚目,到底美國國家科學院是個什麼機構,他們的選取標準又是什麼?
  • 高福、顏寧、鎖志剛等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在194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後,林可勝在1955年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在1956年又轉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而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人科學家則是「中國的居裡夫人」——吳健雄,她於1958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 顏寧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卻在中國院士評選中落選,終於知道原因了
    顏寧毫無疑問是頂級的科學家,她在2019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她之前在中國的院士評選中卻遺憾地落選。李愛珍在2007年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中國兩院院士評選中卻先後4次落選,且都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
  • 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有什麼區別,誰貢獻很大卻沒有入院士
    我國的院士可以分為兩類: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是我國學者可以獲得的最高榮譽稱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根據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截止2019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33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7人,化學部13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5人,地學部138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00人,技術科學部150人。
  • 袁隆平院士 今天是您的生日
    在90年前的今天,1930年9月7日(農曆1930年7月15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祖籍江西德安。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
  • 袁隆平再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被美國搶去當外籍院士,真是滑稽
    早在2006年,他就已經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而在中國,他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落選中科院士。更令人訝異的是,袁隆平的此番遭遇並非偶然。此前,他也是經過湖南省四次強力推薦才艱難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7年5月,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就是這麼優秀的人才,曾前後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全部落選了。到如今,李愛珍已經是花甲老人,對中科院院士已經不再執著了,現在的李愛珍更加著重於培養下一代,因為在她看來,人會消逝,但知識不會消失。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7年5月,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在諾貝爾獲獎的時候,外國記者問到為何屠呦呦還不是院士,屠呦呦回答:衛生部長部長曾親自推薦我當院士。但是,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 中科院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感到高興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的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支志明、盧煜明和施一公3位中國科學家。施一公是中國科技界的「明星」人物,因在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中落選曾引發過科技界、媒體及公眾的爭論。消息一經發布,在國內引起眾議。針對媒體和公眾的質疑,中國科學院今天表示,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科學院外籍院士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