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為什麼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2020-08-21 全球情報

歌德曾說過:「志向和熱愛是偉大行為的雙翼」。作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太多榮譽等身,他曾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甚至在我國,有一個小行星還以「袁隆平」命名。毫不誇張地說,袁隆平憑一己之力,養育了大半個中國。

但這位把一生傾注在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其實對於這些頭銜並沒有過多關注,就連外界對他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事而憤憤不平,袁隆平本人也只是淡淡地回應:「不要再搞啦,把注意力放在地上。」

如今的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妨礙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專家在其專業上繼續開疆擴土。

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當我們看待事件,絕不能以片面、主觀臆想去揣測事情的本質。並不是我國不善待袁隆平老先生,恰恰相反,中國政府對袁隆平,無論是在水稻研究、生活安排,還是科研項目上,都儘可能滿足。

他的助手曾問過他,是否需要將沒有擔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件事寫進自傳中,他表示,並不想將這種事放進自己的履歷生涯中。在他看來,只有專注在土地上搞研究,才能真正出成績。

對於這個問題,他也正面回答過:「我本人所從事的應用科學,而中國科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基礎科學,兩者所評判的標準並不在一個體系。」原來,被外界揣測得雲裡霧裡的事情,其實本質上就是研究方向的不同。

當時甚至有不少記者為了這件事為袁隆平鳴不平,認為以他對中國的貢獻,怎麼可能當不了院士。而袁隆平對此事並不願再多做解釋,只是謙虛地說:「沒當上院士,說明我水平不夠,今後還要加強學習。」

一句簡短的話語,包含了袁隆平謙遜的性格。我想,在袁老心裡,真正所嚮往的並非這些榮譽、頭銜,而他所說的加強學習,並不是為評選院士,而是將更多精力放在科研成果上。

而中科院本身的規定,也並沒有錯。「中科院院士」評選資格中就有規定,年齡一般在65歲以下,但當時的袁隆平老先生早已88歲。另外,對於院士的評選,如果碰到特殊情況,可以由原先的6個院士提名。

但不巧的是,中國科學院中的院士,其中規定其中必須要有4個同專業的院士提名,而袁隆平所研究的雜交水稻種植在中科院內屬於極小的專業體系,實在無法從中找出4個院士。正因如此,袁隆平才無法被評為中科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的學歷也是評選的關鍵原因。由於歷史原因,當時的袁隆平只是中專畢業。雖說當時的中專畢業的含金量比現代的含金量高多了,但是在中科院的評選中這條硬性規定就就足以成為評選過程中的絆腳石。

在如今的農業道路上,雖說學歷並不是唯一的途徑,但是在特殊的項目審批時,學歷確實禁錮了不少上一代人的發展。和中科院中博士、碩士相比,袁隆平老先生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但這並不能說明他的貢獻不大,只是評選機制所導致的後果。

作為常年在地裡奔走的農業人,在中科院的評選上就顯得過於唐突。畢竟這個全國為數不多的職稱,是許多人為之奮鬥的目標,而現實總是摻雜著許多上不來臺面之事。作為一介樸實的農民,他並不習慣這種生活,這也導致他在評選過程中的機率很小的原因之一。

謙遜、低調的「尋常人」

其實對於袁老先生來說,榮譽不過是過眼雲煙。在他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他曾受邀擔任過多個集團、公司的主要開發領導,其工資待遇水平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但袁隆平對此卻從未答應過。

對於袁隆平的評價,作為助手的辛業芸最有發言權。她所接觸到的袁隆平先生,學術研究上精益求精,對任何細節都不肯放過,可在生活中卻是一個不拘小節,甚至可以用落伍來形容。

在一次前往汕頭大學為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後,他和李嘉誠見面後,兩個成績卓越的老人居然在下榻的酒店房間內,吃起了稀飯配鹹魚幹。

在袁隆平先生看來,物質的享受並不是自己奮鬥的目標,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可以,對所謂的名牌並不在乎。這一點和一向為人謙遜低調的李嘉誠不謀而合。難怪兩個老人如此投緣,他們在生活上的樸素頗有幾分異曲同工之處。

人們對袁隆平的認識過於片面,認為他擁有如此榮譽,生活品質上應該更會享受。其實袁隆平的在日常中如同我們身邊所接觸的老人同樣親切,對於所謂的榮譽,並不感冒。

如今已經步入老年生活的袁隆平,很多時候實地的研究依舊堅持親力親為。在他心中有個信念,任何事情都可以嘻嘻哈哈,唯獨科學研究不行。正是這樣的信念和態度,讓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老人,在世界範圍的科學領域內聲名鵲起。

在袁隆平心中,外界對他的評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目之所及的工作區域內,植物對自己的反饋才是其一生奮鬥的焦點。在他的工作理念中,科學研究必須要做到,做出動作,必須快速得到回應,這樣才能體現我們科研工作者對雜交水稻上的作用。

袁隆平是一個矛盾體,他既保持了中國人特有的謙遜、低調、寬容,卻又在工作上堅持嚴苛、謹慎、雷厲風行。也許正是這種「雙面」性格,才造就了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

職稱的評選只是一個人事業上的錦上添花,對於袁隆平而言,內心早已容不下那些過於正經的「雜務」,只有眼前的工作才是他最為上心的東西。這也是常年遊走在天地間的莊稼人最質樸和純真的一面。

相關焦點

  • 正確認識袁隆平、李愛珍等科學家落選中科院院士(附圖)
    近日,一篇《李愛珍四次落選科學院院士卻被美國評上,拒美國橄欖枝留在中國》在朋友圈熱議。無論作者還是轉載者多是為李愛珍的愛國情懷點讚,再為國人樹立一個榜樣。與此同時,有些人則關注她「 關於落選中科院院士引起網上和坊間熱議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 這些牛人都曾「落選」中科院院士,院士是怎麼評出來的?
    近日,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在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有61名學者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世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頗有盛名的39歲年輕美女科學家顏寧遺憾落選,目前,顏寧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其實,曾經落選中科院院士也不乏一些我們所熟知的「牛人」,例如:袁隆平:從小我們就是知道,袁隆平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然而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來卻成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袁隆平評不上國內的院士?當年的討論可謂非常激烈,而袁隆平本人卻看得很淡,認為:當院士不是目的。
  • 袁隆平再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被美國搶去當外籍院士,真是滑稽
    早在2006年,他就已經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而在中國,他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落選中科院士。更令人訝異的是,袁隆平的此番遭遇並非偶然。此前,他也是經過湖南省四次強力推薦才艱難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袁隆平:三次落選中科院 卻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均落選,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湖南省第四次推薦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最終當選。至今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袁隆平,卻獲得了擁有20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稱號。  本文摘自《中國周刊》2010年第9期 作者:李佳蔚 原題為:「幸福老頭」袁隆平  他是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更是一個80歲的健康、好勝、幸福的老頭兒。
  • 中科院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遭質疑!其實袁隆平也是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入選院士名單,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深耕所獲得的傑出成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名單中包含120名美國本土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仔細查看後我們發現,這26名外籍院士中有一位中國院士的身影。
  • 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成為美國院士,卻一直為中國奉獻
    即使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他一生都與中科院院士擦肩而過。他雖然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但是他仍然無緣中科院院士。因為評判標準的不同,袁隆平爺爺雖然在水稻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卻沒有發表相應的專著,所以他並沒有成為中科院院士。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雖然中科院的影響力比較大,但是工程院也毫不遜色,一個人能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請看下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統稱為兩院院士,而且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地位相當,同屬部級單位,院士待遇相同。所以,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工程院院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 為什麼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沒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為什麼屠呦呦沒當上中科院院士?當人們這麼問的時候,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對院士頭銜等一系列榮譽的盲目迷信與崇拜。所以當屠呦呦擁有了諾貝爾獎的榮譽,卻沒能「順理成章」的成為中科院院士時,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注意到這個「遺漏」,並認為這是不合常理的。事實上,諾貝爾獎和中科院院士的評選完全是兩個獨立的標準,並沒有直接關係。就像屠呦呦所回應的那樣:「(沒能當選中科院院士),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扯淡!
    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對於這些說法,北京時間5月25日凌晨,顏寧在微博上回應了兩個字:「扯淡!」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是院士,但並不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對於很多學者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終身榮譽,從設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的人數還未超過1000人,他們是一個國家最為聰明、最有貢獻的人。
  • 水稻之父落選科學院院士?老師:我評不上職稱根本不是事啊!
    袁隆平,大家都知道吧,雜交水稻之父,竟然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水稻之父的職稱之路。當今國內最值錢的人就是袁隆平,個人的品牌價值就達到數十個億,超過了任何體育、演藝界明星的品牌價值,他也被尊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但是,近日看到一則報導,講述了袁隆平歷經某省四次推薦,袁隆平才艱難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而他的科學院院士評選,卻又折戟沉沙,袁隆平的職稱評審路,原來也是這麼艱難啊。
  • 中科院院士VS美國科學院院士,哪個含金量高?
    最近,我國一些科研領域人才在國內落選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頗受大家爭議,從近些年來看,落選中科院院士,而被挖走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不止顏寧一人,連大家熟知的袁隆平,曾經就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早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了。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而有部分網友說:中科院院士評選方法需要改改了,顏寧這樣出色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也不是院士,如果不是評選機制有問題,為什麼最優秀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顏寧為什麼落選院士,是不是院士評選方法存在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以及它的由來?
  • 她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評上了美國院士,網友:經歷像顏寧!
    但兩院院士因其評選制度也錯失了很多人才,李愛珍便是其中之一。為何會如此說呢?因為早期的李愛珍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出眾的個人才華先後四次申請中科院,卻沒能料想四次都慘遭失敗。最後一次因為年齡超過了院士評選標準而再次落選,這次她也算是與中科院徹底失之交臂了。
  • 這位985學者曾是最年輕教授,手握多項國獎卻為何屢次落選院士?
    前言院士作為我國科研工作者的最高榮譽,是科研人員孜孜以求的目標。在我國,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增選不足百人,增選難度非常之大。由於競爭激烈,因此很多學者雖然科研成績出色,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遺憾落選。我們今天關注的這位學者就是這樣的典型。
  • 屠喲呦落選院士之我見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不過,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卻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歷史課本中就有他的事跡。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現在已經91歲高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