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說過:「志向和熱愛是偉大行為的雙翼」。作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太多榮譽等身,他曾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甚至在我國,有一個小行星還以「袁隆平」命名。毫不誇張地說,袁隆平憑一己之力,養育了大半個中國。
但這位把一生傾注在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其實對於這些頭銜並沒有過多關注,就連外界對他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事而憤憤不平,袁隆平本人也只是淡淡地回應:「不要再搞啦,把注意力放在地上。」
如今的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妨礙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專家在其專業上繼續開疆擴土。
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當我們看待事件,絕不能以片面、主觀臆想去揣測事情的本質。並不是我國不善待袁隆平老先生,恰恰相反,中國政府對袁隆平,無論是在水稻研究、生活安排,還是科研項目上,都儘可能滿足。
他的助手曾問過他,是否需要將沒有擔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件事寫進自傳中,他表示,並不想將這種事放進自己的履歷生涯中。在他看來,只有專注在土地上搞研究,才能真正出成績。
對於這個問題,他也正面回答過:「我本人所從事的應用科學,而中國科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基礎科學,兩者所評判的標準並不在一個體系。」原來,被外界揣測得雲裡霧裡的事情,其實本質上就是研究方向的不同。
當時甚至有不少記者為了這件事為袁隆平鳴不平,認為以他對中國的貢獻,怎麼可能當不了院士。而袁隆平對此事並不願再多做解釋,只是謙虛地說:「沒當上院士,說明我水平不夠,今後還要加強學習。」
一句簡短的話語,包含了袁隆平謙遜的性格。我想,在袁老心裡,真正所嚮往的並非這些榮譽、頭銜,而他所說的加強學習,並不是為評選院士,而是將更多精力放在科研成果上。
而中科院本身的規定,也並沒有錯。「中科院院士」評選資格中就有規定,年齡一般在65歲以下,但當時的袁隆平老先生早已88歲。另外,對於院士的評選,如果碰到特殊情況,可以由原先的6個院士提名。
但不巧的是,中國科學院中的院士,其中規定其中必須要有4個同專業的院士提名,而袁隆平所研究的雜交水稻種植在中科院內屬於極小的專業體系,實在無法從中找出4個院士。正因如此,袁隆平才無法被評為中科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的學歷也是評選的關鍵原因。由於歷史原因,當時的袁隆平只是中專畢業。雖說當時的中專畢業的含金量比現代的含金量高多了,但是在中科院的評選中這條硬性規定就就足以成為評選過程中的絆腳石。
在如今的農業道路上,雖說學歷並不是唯一的途徑,但是在特殊的項目審批時,學歷確實禁錮了不少上一代人的發展。和中科院中博士、碩士相比,袁隆平老先生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但這並不能說明他的貢獻不大,只是評選機制所導致的後果。
作為常年在地裡奔走的農業人,在中科院的評選上就顯得過於唐突。畢竟這個全國為數不多的職稱,是許多人為之奮鬥的目標,而現實總是摻雜著許多上不來臺面之事。作為一介樸實的農民,他並不習慣這種生活,這也導致他在評選過程中的機率很小的原因之一。
謙遜、低調的「尋常人」
其實對於袁老先生來說,榮譽不過是過眼雲煙。在他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他曾受邀擔任過多個集團、公司的主要開發領導,其工資待遇水平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但袁隆平對此卻從未答應過。
對於袁隆平的評價,作為助手的辛業芸最有發言權。她所接觸到的袁隆平先生,學術研究上精益求精,對任何細節都不肯放過,可在生活中卻是一個不拘小節,甚至可以用落伍來形容。
在一次前往汕頭大學為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後,他和李嘉誠見面後,兩個成績卓越的老人居然在下榻的酒店房間內,吃起了稀飯配鹹魚幹。

在袁隆平先生看來,物質的享受並不是自己奮鬥的目標,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可以,對所謂的名牌並不在乎。這一點和一向為人謙遜低調的李嘉誠不謀而合。難怪兩個老人如此投緣,他們在生活上的樸素頗有幾分異曲同工之處。
人們對袁隆平的認識過於片面,認為他擁有如此榮譽,生活品質上應該更會享受。其實袁隆平的在日常中如同我們身邊所接觸的老人同樣親切,對於所謂的榮譽,並不感冒。
如今已經步入老年生活的袁隆平,很多時候實地的研究依舊堅持親力親為。在他心中有個信念,任何事情都可以嘻嘻哈哈,唯獨科學研究不行。正是這樣的信念和態度,讓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老人,在世界範圍的科學領域內聲名鵲起。
在袁隆平心中,外界對他的評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目之所及的工作區域內,植物對自己的反饋才是其一生奮鬥的焦點。在他的工作理念中,科學研究必須要做到,做出動作,必須快速得到回應,這樣才能體現我們科研工作者對雜交水稻上的作用。
袁隆平是一個矛盾體,他既保持了中國人特有的謙遜、低調、寬容,卻又在工作上堅持嚴苛、謹慎、雷厲風行。也許正是這種「雙面」性格,才造就了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
職稱的評選只是一個人事業上的錦上添花,對於袁隆平而言,內心早已容不下那些過於正經的「雜務」,只有眼前的工作才是他最為上心的東西。這也是常年遊走在天地間的莊稼人最質樸和純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