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沒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2020-11-23 鎂客網

為什麼屠呦呦沒當上中科院院士?當人們這麼問的時候,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對院士頭銜等一系列榮譽的盲目迷信與崇拜。

大眾總有一種認知習慣,喜歡把諾貝爾獎,中科院院士等等都圈在一起,每當談起一位科學家,這些榮譽就應該長長一串的跟在名字後面,成群結隊的,不然就會覺得不夠拉風,不夠牛!

所以當屠呦呦擁有了諾貝爾獎的榮譽,卻沒能「順理成章」的成為中科院院士時,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注意到這個「遺漏」,並認為這是不合常理的。

事實上,諾貝爾獎和中科院院士的評選完全是兩個獨立的標準,並沒有直接關係。就像屠呦呦所回應的那樣:「(沒能當選中科院院士),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關於屠呦呦落選,各方的爭議與猜測一直從未停止。

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15年屠呦呦的獲獎,打破了多項紀錄:中國大陸第一個未獲院士、研究工作沒有發表過「SCI」論文的科學家。她是在三流條件下創造世界領先的一流成果。

雖然她做出了國際都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但是卻沒有得到自己祖國的最高認可。(中科院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其實有此遭遇的還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未能當選中科院院士也一直是很多人爭論的點,在我們看來,不管是學術水平還是科學貢獻,他們的成就在國際上都是十分矚目,值得國人驕傲的,為何偏偏就不能得到祖國的最高認可?難道真的是這套評定標準出了問題?

於是人們紛紛將目光放在了中科院院士評價體系,甚至是我國整個人才評價體系上。

不要讓不懂的人瞎指揮!這是公眾們擔憂的心聲,如果只是因為沒有耀眼的學位證書和漂亮的留學背景,甚至只是性格直爽,不善交際(屠呦呦身邊朋友評價其不會拍馬,喜歡直言相諫,袁隆平大部分時間都是扎在水田裡),就被中科院拒之門外,那麼這不僅是評判標準本身的缺失,也是我國科學事業的巨大損失!

不過,科研人員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有很多,也沒必要執著於某一項榮譽,作為公眾,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科研成果本身,而不是本末倒置,這樣也是對他們辛苦付出的忽略與不尊重。

最後,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乾貨在等你!

相關焦點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於是有論者說,屠呦呦落選兩院院士評委給出的理由很奇葩,而第三條尤其讓人大跌眼鏡,屠呦呦入選「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似乎又打了讓屠呦落選兩院院士的評委們的臉。 而且據說,屠呦呦此次落選兩院院士,她自己並沒有申報。屠呦呦作為2019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和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還會稀罕那個兩院院士的頭銜麼?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評院士最根本的標準應該是看一個人的研究創新能力和水平
  • 屠呦呦沒有評上院士,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能評上院士?
    先說答案:愛因斯坦肯定能評上。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參加評選院士,如果只評一位院士,那這一位必然就是他,這是毫無疑問的。更何況中國每年評選的院士名額將近60名之多,截止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人獲得院士稱號。這兩千多人都能評上,愛因斯坦會評不上?難道這兩千人都比愛因斯坦強?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如果,分析了蛋白結構,再深入進行探究,我想顏寧應該肯定就評上院士了。二、論文有價值,不代表就是萬能的論文作為現在學術成績評定的重要考核標準。尤其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更是相當厲害。我們不能因為發論文厲害,就認為這個人就很厲害,當然我不否認顏寧不厲害。
  • 屠呦呦得諾獎中科院應該開心嗎?
    有多少人一直在發問,中國每年 1 萬億人民幣的科研經費,為什麼就生產不出諾貝爾獎?更有人說中國有一千多名中科院院院士,為什麼就沒有人能夠得到諾貝爾獎?這些問題,隨著一位偉大的中國女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而得到了答案。對普通學者和科學家來說,屠呦呦給無數中國學者,帶來了希望,更帶來了信心。不過,諾貝爾獎為什麼會獎給屠呦呦,卻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 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中科院院士?是不夠格嗎?
    他們的付出理所應當被我們銘記,他們的功勞也是旁人難以企及的,但是即便是像他們這樣改變世界的科研者,也還是沒能夠評上中科院院士,到底這當中到底是什麼阻隔住了他們邁向院士的腳步呢?屠呦呦作為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的能力已經得到了世界級獎項的認可,諾貝爾醫學獎已經是對於醫學科研者的最高禮遇了。
  • 「三無」科學家:89歲屠呦呦,斬獲諾貝爾獎,卻不是院士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屠呦呦以高齡研究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她實際上只是一個「三無」科學家,既不是博士學位,也沒有院士頭銜和留洋學習背景。一般來說,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那麼屠呦呦究竟為什麼不是院士呢?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然而就是如同屠呦呦、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最終卻沒能進入中國科學院,獲得應該有的榮譽,這又是為什麼呢?,在國內外對於「青蒿素」的研究中獲得重大突破,並被頒布諾貝爾獎,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全世界的華人中掀起了巨大的風波,畢竟作為國際公認的世界最高級別榮譽的「諾貝爾獎」,含金量是足以為國爭光的。
  • 屠呦呦、袁隆平為何沒評上中科院院士?是被一硬性條件卡住
    如果說評選21世紀中國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其實當屬袁隆平和屠呦呦,袁隆平先生是在雜交水稻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他的科研成功,使得普通的水稻實現了增產增收,變相的幫助了全中國幾億人口吃飯,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發明的青蒿素,可以拯救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可以說屠呦呦的成就,是中國醫學界最高的榮譽成就。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聯合開展的以屠呦呦命名的「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即「屠呦呦」辦已經開班招生。再次讓屠呦呦走到公眾面前,尤其是對她為何不是中科院院士感到疑惑。屠呦呦先生,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2017年獲得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屠呦呦先生發現了青蒿素,不僅功在中國,更是利在全球。因此,從獲得諾貝爾獎開始,她的頭像一個一個的增加,改革先鋒、感動中國、中國科技50強、首席科學家、終生研究員、首席研究員等等。但唯一沒有我國科學家都夢寐以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頭銜。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因為學歷太低,遺憾落選院士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抗瘧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因為學歷太低,遺憾落選院士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抗瘧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新手遊」袁隆平為何沒評上中科院院士?
    如果說評選21世紀中國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其實當屬袁隆平和屠呦呦,袁隆平先生是在雜交水稻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他的科研成功,使得普通的水稻實現了增產增收,變相的幫助了全中國幾億人口吃飯,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發明的青蒿素,可以拯救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可以說屠呦呦的成就,是中國醫學界最高的榮譽成就。
  • 這些牛人都曾「落選」中科院院士,院士是怎麼評出來的?
    近日,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在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有61名學者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世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頗有盛名的39歲年輕美女科學家顏寧遺憾落選,目前,顏寧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其實,曾經落選中科院院士也不乏一些我們所熟知的「牛人」,例如:袁隆平:從小我們就是知道,袁隆平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然而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來卻成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袁隆平評不上國內的院士?當年的討論可謂非常激烈,而袁隆平本人卻看得很淡,認為:當院士不是目的。
  • 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次有機會嗎?
    比如說清華大學曾經最年輕的博導顏寧,如今已經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這麼多的頭銜,是否能夠讓她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外界關心的話題之一。另外,我國還有一位著名的候選人物,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位人物,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按照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超過65歲的科學家,原則上不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