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袁隆平為何沒評上中科院院士?是被一硬性條件卡住

2021-01-09 騰訊網

如果說評選21世紀中國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其實當屬袁隆平和屠呦呦,袁隆平先生是在雜交水稻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他的科研成功,使得普通的水稻實現了增產增收,變相的幫助了全中國幾億人口吃飯,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發明的青蒿素,可以拯救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可以說屠呦呦的成就,是中國醫學界最高的榮譽成就。

但讓人很奇怪的就是,這兩位都不是中科院的院士,再次我們有必要解釋一下中科院的職責,中科院是中國自然研究科學的最高機構,他所研究的科研項目,涵蓋了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發展,尤其是所去的的成功,有一部分更是領先世界先列的水平,但也有一個讓人很不理解的事情就是,屠呦呦和袁隆平所取得的科研成功,也是影響世界級別的,但是他們兩位為何都沒被選入其中呢?

算起來,中科院的選拔其實是很嚴格的,從推薦到入選,都要走嚴格的流程,而且相應的對選拔者自身的素質也有著更高的要求,按照道理來講,兩位在科研技術領域,其實都是有著貢獻的人,從這一方面來說,當選院士當之無愧,但很可惜,他們都是卡在一個硬性的條件上。

屠呦呦和袁隆平其實大家不清楚的就是,兩人其實是同齡人,出生於1930年,從兩人幼年時候的求學經歷開看,也有著諸多相似之處,身處在戰亂的年代裡面,仍然能夠以極大的經歷學習,其實是很難的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袁隆平在西南農學院農學系學習,和屠呦呦直接考入北京大學不同,這個西南農學院其實是合併成立的院校,有人認為,這個院校其實最多只相當於中專的水平,勉強達到了大專的資格,因此在選拔院士的時候,袁隆平相對要吃不少的虧,因為對比一些博士學歷的人來說,袁隆平先生的學歷實在是不夠看。

加上常年身處農田,袁隆平實際上更加注重實踐,雖然也有不少的論文問世,但基本上想要達到院士的基礎還是有些距離的,而這一點上來看,屠呦呦幾乎是如出一轍,兩人基本上都是注重實踐的人,對於論文這些學術性的東西,往往都不是很在意。

屠呦呦本人也沒有發表過高水準的SCI文章,甚至沒有出國留學過,因此被人稱為是三無科學家。但不得不說在捨棄了一些名利,袁隆平和屠呦呦都在各自的領域上有了傑出的成就,對比國內學術造假風波來看,他們兩人高風亮節的品格值得我們無數人學習。

相關焦點

  • 「新手遊」袁隆平為何沒評上中科院院士?
    如果說評選21世紀中國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其實當屬袁隆平和屠呦呦,袁隆平先生是在雜交水稻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他的科研成功,使得普通的水稻實現了增產增收,變相的幫助了全中國幾億人口吃飯,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發明的青蒿素,可以拯救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可以說屠呦呦的成就,是中國醫學界最高的榮譽成就。
  • 為什麼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沒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為什麼屠呦呦沒當上中科院院士?當人們這麼問的時候,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對院士頭銜等一系列榮譽的盲目迷信與崇拜。所以當屠呦呦擁有了諾貝爾獎的榮譽,卻沒能「順理成章」的成為中科院院士時,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注意到這個「遺漏」,並認為這是不合常理的。事實上,諾貝爾獎和中科院院士的評選完全是兩個獨立的標準,並沒有直接關係。就像屠呦呦所回應的那樣:「(沒能當選中科院院士),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 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中科院院士?是不夠格嗎?
    他們的付出理所應當被我們銘記,他們的功勞也是旁人難以企及的,但是即便是像他們這樣改變世界的科研者,也還是沒能夠評上中科院院士,到底這當中到底是什麼阻隔住了他們邁向院士的腳步呢?屠呦呦作為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的能力已經得到了世界級獎項的認可,諾貝爾醫學獎已經是對於醫學科研者的最高禮遇了。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在諾貝爾獲獎的時候,外國記者問到為何屠呦呦還不是院士,屠呦呦回答:衛生部長部長曾親自推薦我當院士。但是,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袁隆平教授可以說是杜拜的信仰了,不信你去杜拜問問,可能有人不知道國家糧食部是誰,但是肯定都知道袁隆平是誰。很多年前,袁隆平教授就已經申請了中科院院士了,可是知道如今也沒能進入中科院,難道中科院就這麼難進去嗎?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在諾貝爾獲獎的時候,外國記者問到為何屠呦呦還不是院士,屠呦呦回答:衛生部長部長曾親自推薦我當院士。但是,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袁隆平教授可以說是杜拜的信仰了,不信你去杜拜問問,可能有人不知道國家糧食部是誰,但是肯定都知道袁隆平是誰。很多年前,袁隆平教授就已經申請了中科院院士了,可是知道如今也沒能進入中科院,難道中科院就這麼難進去嗎?
  • 正確認識袁隆平、李愛珍等科學家落選中科院院士(附圖)
    近日,一篇《李愛珍四次落選科學院院士卻被美國評上,拒美國橄欖枝留在中國》在朋友圈熱議。無論作者還是轉載者多是為李愛珍的愛國情懷點讚,再為國人樹立一個榜樣。與此同時,有些人則關注她「 關於落選中科院院士引起網上和坊間熱議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 袁隆平為什麼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作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太多榮譽等身,他曾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甚至在我國,有一個小行星還以「袁隆平」命名。毫不誇張地說,袁隆平憑一己之力,養育了大半個中國。但這位把一生傾注在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其實對於這些頭銜並沒有過多關注,就連外界對他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事而憤憤不平,袁隆平本人也只是淡淡地回應:「不要再搞啦,把注意力放在地上。」如今的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妨礙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專家在其專業上繼續開疆擴土。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 不符院士條例屠呦呦也落選!如沒職稱條件,普通教師能順利晉級嗎
    人們對屠呦呦先生是發自內心的敬重,同時也深深為屠呦呦被中科院拒之門外一事而憤憤不平。據說,屠呦呦曾幾次申報中科院院士,卻幾次落選!我們不了解中科院院士評審機制,但被拒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這個原因肯定是光明正大的;拒絕屠呦呦這樣一位偉大科學家的申請,評委會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然而就是如同屠呦呦、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最終卻沒能進入中國科學院,獲得應該有的榮譽,這又是為什麼呢? 科學家也是人,並不是說作為院士的科學家就比其他科學家高貴出很多,對於屠呦呦來說,她的人品、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方面的認可,如果再將屠呦呦予以院士的名稱,即是將科研工作者們捧上神壇,反而是矯枉過正,因此到現在,屠呦呦與他的團隊都沒有正式評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因為他們的成就與付出,絕不是僅僅只用一個「院士」就可以概括的。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在我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到年邁的老人,下到還在上學的學生,都聽過袁隆平的鼎鼎大名。首先明確一點,袁隆平是院士,但他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雖然中科院的影響力比較大,但是工程院也毫不遜色,一個人能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請看下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統稱為兩院院士,而且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地位相當,同屬部級單位,院士待遇相同。所以,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工程院院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 屠呦呦得諾獎中科院應該開心嗎?
    中國科學院更是想不到,它有一千多名院士,沒有人率先得獎,而屠呦呦,一位多次被拒絕在「院士」大門之外的女科學家,一無博士學位,二無出國留學經歷,三無「中科院院士」稱號的老人,卻得到了諾貝爾獎。中科院的院士們,你們是怎樣評選院士的?成了民間一個很大的問號。對中科院來說,要不就不承認屠呦呦的學術成就,要不就無法向國人交代。
  • 當代神農袁隆平,一個讓中國人吃飽的男人,為何卻進不了中科院?
    在某一學術問題上,你需要有著超前研究成果,以及對這一成果有著系統性的總結歸納和說明。然而,袁隆平的研究更多的是傾向於試驗,雖然成果豐富,實用型也很強,但並沒有從基因的角度上徹底解釋雜交水稻的規律,缺乏論文、研究體系支撐。簡單來講就是袁隆平的研究內容,並沒有實質性的理論貢獻。所謂雜交水稻,就是按照經典的育種理論,避開水稻雌雄一體的情況,實現水稻雜交即可。
  • 這些牛人都曾「落選」中科院院士,院士是怎麼評出來的?
    近日,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在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有61名學者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世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頗有盛名的39歲年輕美女科學家顏寧遺憾落選,目前,顏寧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其實,曾經落選中科院院士也不乏一些我們所熟知的「牛人」,例如:袁隆平:從小我們就是知道,袁隆平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然而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來卻成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袁隆平評不上國內的院士?當年的討論可謂非常激烈,而袁隆平本人卻看得很淡,認為:當院士不是目的。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如果,分析了蛋白結構,再深入進行探究,我想顏寧應該肯定就評上院士了。二、論文有價值,不代表就是萬能的論文作為現在學術成績評定的重要考核標準。尤其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更是相當厲害。我們不能因為發論文厲害,就認為這個人就很厲害,當然我不否認顏寧不厲害。
  • 85歲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卻2次落選中科院士,這到底是為何?
    16歲那年,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結核,這在當時屬於很嚴重的疾病,傳播性也很高,因此屠呦呦被迫終止了學業,必須及時接受治療。好在當時的家庭條件還不錯,屠呦呦得到了全面的治療,在與病魔抗爭了兩年後病情有所好轉。
  • 勤勤懇懇研究50年,4次申請院士被拒卻被美國評上,最後怎樣?
    勤懇50年,4次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外籍院士!中國評不上,美國卻能評上?啪啪打臉啊!五指扇紅!鼻青臉腫啊!這不就是又一個屠呦呦嗎?沒有諾貝爾獎,誰能知道中國有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中科院評選院士咱也不知道啥標準,反正袁隆平,屠呦呦等人都評選不上,可能他們都不科學?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院士「的大門為什麼就不能為屠呦呦們「敞開「
    是呀,象屠呦呦、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連「門檻」都跨不進去,院士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據了解,屠呦呦缺的是博士學位、留洋經歷、論文等等等等這些硬體。也就是說有了這些「硬體」就有可能成為「院士」,但沒有這些「硬體」就永遠不會成為院士。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話是對的,但這裡只是諾諾的問一聲:這與維學歷不重能力、重文憑不重水平、不重實績有什麼區別嗎?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