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符院士條例屠呦呦也落選!如沒職稱條件,普通教師能順利晉級嗎

2020-12-04 專車直達

在世人心目中,屠呦呦當之無愧是世界著名科學家之一;在國人心目中,屠呦呦實現了國內科學家在自然科學領域諾獎零的突破,是國內最傑出的科學家。近日刷爆朋友圈的是屠呦呦團隊在攻克青蒿素抗藥性等難題方面又獲新突破的消息。

人們對屠呦呦先生是發自內心的敬重,同時也深深為屠呦呦被中科院拒之門外一事而憤憤不平。

據說,屠呦呦曾幾次申報中科院院士,卻幾次落選!我們不了解中科院院士評審機制,但被拒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這個原因肯定是光明正大的;拒絕屠呦呦這樣一位偉大科學家的申請,評委會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中科院院士評審必然有一個苛刻的評審條例,有著嚴格的評審機制。屠呦呦落選院士肯定是在某些方面不符合評審條例規定的一些硬性條件。比如人們說,屠呦呦沒有博士學歷,沒有出國深造的經歷等等。

——這實際上就是任何評審必須的學歷、資歷!院士代表著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當然希望他們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後輩科學家的標杆,做一些硬性條件的規定也未嘗不可!

但正是硬性規定,就導致了一些真正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無法享受院士的殊榮,人們為此憤憤不平也在情理之中;但也正是這些硬性條件,體現了評選的公平公正。

由此,我聯想到教師的職稱評審。

教師的職稱評審條件也很苛刻,對許多一線普通教師來說,要達到高級教師的評審條件確實是有一些難度的,特別是一些條件的達成有許多的「人為人情」因素在裡面。使得許多工作敬業勤奮、教育教學業績斐然的教師一直被拒之職稱門外,直至退休也無法晉級。

——這同樣令人憤怒!

於是許多教師提出廢除職稱,從目前情況看明顯不可能;提出降低條件,這似乎能做到!但問題也出在「降低條件」上,降低了條件,普通一線教師就能順利晉升高級職稱了嗎?

——根本不可能,而且會更受煎熬!

因為有職稱評審條例擺在那裡,因為有硬性條件擺在那裡。為了評上高級職稱,即使一些有權利有人脈的而非一線教師,也得花費一定的努力,拼命攢足所需的必要條件,如沒有,同樣一票否決;也正是有這些硬性的條例條件,使得一大批普通教師靠著自己的辛勤努力,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高級職稱,而沒有去求爺爺告奶奶。

假如沒有條例,假如沒有硬性的條件,別以為是好事,即使是好事也不會輕易輪到普通一線教師。有許多教師感到憤懣的是,覺得自己教育教學質量一直非常好,就是達不到硬性條件而無法晉級。

假如看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審,那必定亂成一鍋粥。大家都知道,教育教學質量是最沒有衡量標準的東西。

你認為自己中考高成績特別好,領導認為你教的生源好;別人教的班級成績不如你,但領導認為他教的生源不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容易了。

你認為自己的工作比別人重要、工作量比別人大;但領導認為別人的工作也重要、工作量也很大。

總之,要說你行就行,要說你不行就不行。一切工作沒有一個明確的衡量標準,從不同角度看都有不利和有利的方面。出現這樣人為的主導傾向,大家說,一線普通教師會很順利地晉級嗎?

現在評審有硬性規定,體現相對的公平合理,評不上高級職稱還知道原因;假如沒有了硬性規定,你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有氣都無處撒!不是更憤懣?

無論是教師高級職稱評審,還是中科院院士評審,都是對教師、科學家工作的一種肯定一種激勵;我們希望既要兼顧評審條例條件體現公平性,更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讓那些真正為國為民作出傑出貢獻的人才黯然傷神!

各位,你們說是這個道理吧?

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相關焦點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不可笑,因為在我國,這都是評選院士的必備條件。
  • 所教學科與教師資格證不符,三種途徑仍可晉升高級職稱
    某一線教師的教師資格證是初中英語專業,但是因工作需要,學校安排其從事初中數學教學任務,按職稱晉升政策,一線教師必須按其教師資格證和任職資格證上的學科創造業績條件和講課答辯,長期教數學的老師肯定不擅長英語學科的教學,像這樣的情況,如何才能須利晉升高級職稱呢?
  • 水稻之父落選科學院院士?老師:我評不上職稱根本不是事啊!
    袁隆平,大家都知道吧,雜交水稻之父,竟然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水稻之父的職稱之路。但是,近日看到一則報導,講述了袁隆平歷經某省四次推薦,袁隆平才艱難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而他的科學院院士評選,卻又折戟沉沙,袁隆平的職稱評審路,原來也是這麼艱難啊。2、為什麼評不上科學院院士?
  • 中科院院士沈巖建議:取消各類職稱評審!教師職稱評聘該被取消嗎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巖建議取消各類職稱評審,弱化院士社會影響力。沈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沈巖代表說,建議教育部將博士學位管理下放到大學,取消大部分科技成果評比,取消各類職稱評審,弱化院士社會影響力。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剛加入施一公實驗室的她像是一個毛手毛腳的小孩子,實驗儀器使用不熟練,研究課題沒方向,沒突破。但是反觀實驗室內其他成員,有的已經在國際頂級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了論文,這種差距讓她不得不重新認識自己,同時也激勵她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有志者事竟成,顏寧的堅持與努力讓她在博士期間也取得了多項優質學術成果,最終順利博士畢業。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對於科研、學術工作者而言,院士這個頭銜是大家努力奮鬥的目標,不僅象徵著地位、身份,更多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可,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於是,每年的院士評選都是聚集了國內一流的科研學術工作者,優中選優。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當選,其中部分人難免經歷落選的命運。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2、本以為院士制度就此成立,沒想到又被爭議擱淺。1981年5月,在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上再次對「院士問題」進行了討論。蘇步青提出:「我國應該有院士制,院士應有點權威,有一定工作,可以兼任學部委員,與學部的工作結合起來。」
  • 屠喲呦落選院士之我見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不過,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
  • 袁隆平再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被美國搶去當外籍院士,真是滑稽
    早在2006年,他就已經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而在中國,他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落選中科院士。此前,他也是經過湖南省四次強力推薦才艱難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這條職稱評審路,簡直比兩萬五千裡長徵還要艱難。
  •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考核改革的開始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東方網6月26日消息:海南省近日出臺《中小學、中職教師教育教學論文代表作鑑定實施辦法》,論文發表不再作為教師評職稱的硬性條件。教師為了評職稱花錢買論文,或者花錢買版面出版論文等「論文造假」現象,在中國教育界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 正確認識袁隆平、李愛珍等科學家落選中科院院士(附圖)
    近日,一篇《李愛珍四次落選科學院院士卻被美國評上,拒美國橄欖枝留在中國》在朋友圈熱議。無論作者還是轉載者多是為李愛珍的愛國情懷點讚,再為國人樹立一個榜樣。與此同時,有些人則關注她「 關於落選中科院院士引起網上和坊間熱議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 教師職稱新改:滿10年申報中級,滿25年申報副高,滿30年申報正高
    ,這是因為職稱評定中摻雜有太多不公平,尤其是高級職稱,對於普通老師而言根本就不敢想,農村教師更甚名額的限制,職稱評定要求高,各類榮譽證書,即使被推薦,最後肯定是被出局收場,據有關人士統計,一所學校有100名教師,高級教師屈指可數。
  • 一線教師評高級教師職稱不要論文
    聚焦    《河南省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價標準》適用於我省普通中小學、職業中學、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工讀學校以及各級教研室、電化教育館和校外教育機構中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學前教育和教研工作的在職在崗教師。民辦中小學校教師可參照本標準參加職稱評審。中小學教師職稱分為員級、助理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名稱依次為:三級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
  • 官方通報焦作女教師舉報學校評職稱黑幕:將嚴肅查處違規違紀行為
    近日,河南焦作17中一女教師發布視頻爆料稱,該學校在教師職稱評選上存在不公平現象。當事老師稱,自己個人總分第2名卻落選了,而個人總分第16名的老師加上各種投票卻成功晉級。11月4日,焦作山陽區教育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教育局已成立調查組專門調查此事,昨天晚上調查到十一點左右,每一個環節都在逐步調查。」
  • 顏寧國內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主要是4點原因
    要獲得國際名校的終身講席講授職稱難度頗高,相應的各方面待遇也會更有優勢。,遺憾落選。那麼大家可能會好奇,為什麼顏寧在國內評選院士就落選了,到美國才過了2年就被評選為外籍院士呢所以在以上4點原因的影響下,顏寧在美國更容易當選院士,而在國內的院士評選之路並不是那麼順利
  • 袁隆平為什麼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但這位把一生傾注在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其實對於這些頭銜並沒有過多關注,就連外界對他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事而憤憤不平,袁隆平本人也只是淡淡地回應:「不要再搞啦,把注意力放在地上。」如今的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妨礙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專家在其專業上繼續開疆擴土。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 84歲老人連續四次「意外」落選國內院士,卻被當選美國院士
    尤其是帶領著相關的團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不斷的嘗試,然後從一個沒有的領域一直到領先,不可謂功不可沒。但是就是這麼一位優秀的行業領路人,終究沒能入選中科院院士,也許中科院裡面這樣的人才挺多,不然沒有其他的理由來拒絕已經被美國國家科學院和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雙承認的院士落選。
  • 北大學霸放棄美國國籍,回國成為著名生物學家,卻落選院士
    北大學霸放棄美國國籍,回國成為著名生物學家,卻落選院士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一話,象徵著某人「明確志向」的基礎。其實,閱各類古籍後發現,雖然有著許多才子都秉持著「金錢如糞土,名利如雲煙」的思想,後期逐漸的「遁入田園山林」,但最初的他們卻也在為官、利而奮鬥著。這也足以證明,有才之士都發現「利益將阻擋進步」這一道理,倘若過於的在意他人的賞識,可能最終依然一無是處。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回應稱消息不實-虎嗅網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界面新聞查詢發現,按照規定,2020年並非增選院士的年份。2020年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界面新聞表示,上述消息不實,兩院院士去年剛剛增選過一輪,且屠呦呦並沒有參選。網絡傳聞近日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