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
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
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
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
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
是不是很可笑呢?不可笑,因為在我國,這都是評選院士的必備條件。
很多人可能都在為屠呦呦落選院士感到不平,作為老師我卻想說,從中國的職稱制度,我們就會看到,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來看看我們評選高級職稱的必備條件。
第一:市級優秀教師榮譽。
第二:市級優質課大賽證書。
第三:市級課題(參與人員前兩位)。
這是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無論你教學成績如何優秀;無論學生多麼喜愛你;無論你對學生多麼有愛;無論家長對你評價多高。
只要你評職稱時少了上面任何一個條件,不好意思,你都評不上。
我想屠呦呦可能就屬於這一種。
無論你研究成果多大,那怕已經得了諾貝爾,不好意思,我們要求的條件你達不到,你照樣評不上。
那些院士呢,那怕數十年也研究不出什麼東西,但人家留過洋,有留學背景;人家寫過很多論文,在什麼刊物上發表過;人家是博士。照樣是我們響噹噹的院士。
我們目前的任何評審制度都過於追求理論的東西,而不注重實踐。
老師教書,不看教學成績,看什麼課題論文。論文寫的再好,不管學生有什麼用?
像深圳的胡紅梅老師,文章寫得好吧,看起來像個新興教育專家似的,結果呢?文章全是抄襲的。
實際教育上靠抄襲成名的名師太多太多了。一個真正的一線教師沒有幾個有功夫坐那吟詩作畫的,每天忙得連學生的作業可能都沒時間改。
如果一個老師在教學之餘寫了很多教育專著,我真的懷疑他的真實性。因為真正的老師真的沒空,就算他水平很高,他真沒時間坐那寫。
還有袁隆平院士,目前只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還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還不是因為的理論水平達不到嗎?沒有論文,他哪有空寫論文?
一個整天呆在田地裡研究水稻的專家,他需要去寫什麼論文嗎?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上都承認了,我們卻連一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都不捨得給他。
不能說不公平,因為大家的評選標準都是如此,只能說我們太注重理論的東西了,只看理論不看實際。
我們學校有一個老師因為少一個課題證書,年年帶班主任,臨退休了,照樣還是中一職稱。
我們學校還有一位老師,臨退休了,因為少一個優質課大賽的證書,始終沒有評上高級。她的教學成績非常好,幾乎年年都是第一。
這就是我們目前的職稱制度。公平嗎?看似很公平,實際最殘忍,最無情。
我相信像屠呦呦這樣的科研工作者中國應該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很優秀,科研成果也不少,但照樣評不上院士。這就像中國的很多基層老師很優秀但照樣評不上高級職稱是一樣的。
我們目前的評價機制就是如此,認為不公平不合理,除非改革評價機制。但目前,誰來改革?網上的老師職稱都快被吵焦了,有人改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