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2021-01-13 李老師講最真教育

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

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

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

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

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

是不是很可笑呢?不可笑,因為在我國,這都是評選院士的必備條件。

很多人可能都在為屠呦呦落選院士感到不平,作為老師我卻想說,從中國的職稱制度,我們就會看到,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來看看我們評選高級職稱的必備條件。

第一:市級優秀教師榮譽。

第二:市級優質課大賽證書。

第三:市級課題(參與人員前兩位)。

這是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無論你教學成績如何優秀;無論學生多麼喜愛你;無論你對學生多麼有愛;無論家長對你評價多高。

只要你評職稱時少了上面任何一個條件,不好意思,你都評不上。

我想屠呦呦可能就屬於這一種。

無論你研究成果多大,那怕已經得了諾貝爾,不好意思,我們要求的條件你達不到,你照樣評不上。

那些院士呢,那怕數十年也研究不出什麼東西,但人家留過洋,有留學背景;人家寫過很多論文,在什麼刊物上發表過;人家是博士。照樣是我們響噹噹的院士。

我們目前的任何評審制度都過於追求理論的東西,而不注重實踐。

老師教書,不看教學成績,看什麼課題論文。論文寫的再好,不管學生有什麼用?

像深圳的胡紅梅老師,文章寫得好吧,看起來像個新興教育專家似的,結果呢?文章全是抄襲的。

實際教育上靠抄襲成名的名師太多太多了。一個真正的一線教師沒有幾個有功夫坐那吟詩作畫的,每天忙得連學生的作業可能都沒時間改。

如果一個老師在教學之餘寫了很多教育專著,我真的懷疑他的真實性。因為真正的老師真的沒空,就算他水平很高,他真沒時間坐那寫。

還有袁隆平院士,目前只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還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還不是因為的理論水平達不到嗎?沒有論文,他哪有空寫論文?

一個整天呆在田地裡研究水稻的專家,他需要去寫什麼論文嗎?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上都承認了,我們卻連一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都不捨得給他。

不能說不公平,因為大家的評選標準都是如此,只能說我們太注重理論的東西了,只看理論不看實際。

我們學校有一個老師因為少一個課題證書,年年帶班主任,臨退休了,照樣還是中一職稱。

我們學校還有一位老師,臨退休了,因為少一個優質課大賽的證書,始終沒有評上高級。她的教學成績非常好,幾乎年年都是第一。

這就是我們目前的職稱制度。公平嗎?看似很公平,實際最殘忍,最無情。

我相信像屠呦呦這樣的科研工作者中國應該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很優秀,科研成果也不少,但照樣評不上院士。這就像中國的很多基層老師很優秀但照樣評不上高級職稱是一樣的。

我們目前的評價機制就是如此,認為不公平不合理,除非改革評價機制。但目前,誰來改革?網上的老師職稱都快被吵焦了,有人改革嗎?

相關焦點

  • 不符院士條例屠呦呦也落選!如沒職稱條件,普通教師能順利晉級嗎
    人們對屠呦呦先生是發自內心的敬重,同時也深深為屠呦呦被中科院拒之門外一事而憤憤不平。據說,屠呦呦曾幾次申報中科院院士,卻幾次落選!我們不了解中科院院士評審機制,但被拒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這個原因肯定是光明正大的;拒絕屠呦呦這樣一位偉大科學家的申請,評委會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回應稱消息不實-虎嗅網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界面新聞查詢發現,按照規定,2020年並非增選院士的年份。2020年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界面新聞表示,上述消息不實,兩院院士去年剛剛增選過一輪,且屠呦呦並沒有參選。網絡傳聞近日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屠呦呦早在2015年就曾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進行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的獎項。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
  • 屠呦呦因沒有論文和博士學位落選兩院院士?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屠呦呦研究員但大家對屠呦呦的一番熱忱卻被有些人拿來大肆利用和消費。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後,有人對此持續發難,炮製出了所謂「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的重大新聞。並在通稿中給出了評委會的三點理由,即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沒有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和沒有留洋背景。
  • 屠喲呦落選院士之我見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不過,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
  • 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來源:說談大學 搜狐新聞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而與此同時,國外媒體對屠呦呦教授的評價是,她是能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和圖靈並列的巨人(有點過了,但讚美溢於言表)! 這樣看來,屠呦呦教授的再次落選,到底是一種「長臉」,還是「打臉」呢?
  • 科技破「四舊」,院士制度變革,論文學歷成歷史,下個屠呦呦是誰
    這一切都源自院士的選拔制度,我國兩院院士的選拔過於追求名利:論文、職稱、學歷、獎項,這是都是必要條件。但屠呦呦先生一生專研青蒿素,沒有足夠的論文,職稱也就是研究員,沒有博士學歷,沒有重大獎項,更沒有留洋背景,這樣的科學家,是無論如何也當不了院士的。但屠呦呦先生獲得諾貝爾獎,給我國院士制度一記響亮的耳光!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 水稻之父落選科學院院士?老師:我評不上職稱根本不是事啊!
    袁隆平,大家都知道吧,雜交水稻之父,竟然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水稻之父的職稱之路。但是,近日看到一則報導,講述了袁隆平歷經某省四次推薦,袁隆平才艱難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而他的科學院院士評選,卻又折戟沉沙,袁隆平的職稱評審路,原來也是這麼艱難啊。2、為什麼評不上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科學領域的頂級殿堂,曾有無數人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他也成為無數追夢人的夢想。然而,屠呦呦女士和顏寧女士未能入選中科院,成為所有人詫異的焦點,人們在好奇:中科院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真的病了?
  • 院士「的大門為什麼就不能為屠呦呦們「敞開「
    眾所周知,屠呦呦又「落選」了,院士的大門依然沒有向她打開,毫不留情地繼續把這位中國大陸地區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為人類健康做出突出貢獻的、群眾公認的著名科學家「檔」在了門外。儘管此前,呼聲是那麼高,人們的期望是那麼強烈。
  • 院士制度改革,不肯向歪風邪氣低頭、被排擠的饒毅,還有機會嗎
    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很多國人非常驚訝,因為屠呦呦先生是一個「四無」科學家,學歷低、職稱低,獎項少、論文少,除了每天埋首在實驗室工作外,機幾乎沒有什麼社交,也不去經營各種職稱頭銜。「四無」科學家屠呦呦獲獎,打了部分院士的臉,也揭露了我國院士制度存在的缺陷。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屠呦呦和顏寧,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的"病了" 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或多或少都有許多困惑。中國有句古話道:「君子不受嗟來之食」。 再者,院士的稱號雖然的確非常榮耀,但是在公眾的面前,似乎已經太過「神化」。院士的稱號僅僅代表著這些科學家或科研工作者在某個特殊的領域獲得了更大的成就,並不能證明其他的什麼,比如性格。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有網絡媒體傳言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對於此消息,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媒體公開表示,上述消息不實。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 正確認識袁隆平、李愛珍等科學家落選中科院院士(附圖)
    近日,一篇《李愛珍四次落選科學院院士卻被美國評上,拒美國橄欖枝留在中國》在朋友圈熱議。無論作者還是轉載者多是為李愛珍的愛國情懷點讚,再為國人樹立一個榜樣。與此同時,有些人則關注她「 關於落選中科院院士引起網上和坊間熱議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 屠呦呦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何如此難?
    出生於1930年的屠呦呦教授,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治療瘧疾的藥品,美國專家篩選了幾十萬種藥品,都不見療效。屠呦呦教授相信中醫中藥的博大精深,遍讀古方,最終找到了分子式為C15H220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成功挽救了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因為學歷太低,遺憾落選院士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抗瘧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因為學歷太低,遺憾落選院士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抗瘧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