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中醫藥科學家屠呦呦先生榮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這是我國本土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家。在這之前,沒有人認識屠呦呦,不知道她是做什麼的,也不知道她有何驚世的科研成果。
直到一切塵埃落定後,才知道屠呦呦先生發現青蒿素,並一直致力於青蒿素的研究,為我國消滅瘧疾,為全球解決瘧疾提供了重大的貢獻。
令人驚訝的是,我國首個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職稱竟然只是一個普通的研究員,更別談院士了。
為何屠呦呦先生不能成為院士呢?
這一切都源自院士的選拔制度,我國兩院院士的選拔過於追求名利:論文、職稱、學歷、獎項,這是都是必要條件。但屠呦呦先生一生專研青蒿素,沒有足夠的論文,職稱也就是研究員,沒有博士學歷,沒有重大獎項,更沒有留洋背景,這樣的科學家,是無論如何也當不了院士的。
但屠呦呦先生獲得諾貝爾獎,給我國院士制度一記響亮的耳光!
科技破「四舊」,院士制度將改革!
屠呦呦先生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四非」科學家也是能夠有成就的,但我國以前的院士制度,讓很多這樣的科學家埋沒了。
好在近日,科技部表示將改革院士制度,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進一步出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硬措施,並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行動,讓院士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長期以來,堅持「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榮譽」的「四舊」做法,導致了論文造假、學術不端,戕害我國科研生態,阻礙人才培育,導致院士成為榮華富貴的資本,而不是科研能力的證明,也導致那些擅於溜須拍馬的人被提升,像屠呦呦這樣默默科研的人才被埋沒。
可以看出,為了我國科學的發展,人才的發掘,國家已經下定決心,刮骨療傷,要剔除科研「四舊」,讓「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變成不看背景,「唯才是舉」。
讓院士從職稱變為榮譽,是最大亮點!
長期以來,院士和資源是劃等號的,只要成為院士,就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科研資金,而普通科學家卻因為缺少資金,科研難以為繼。
現在,讓院士從職稱變成榮譽,這就讓院士在科學家的比重降低,不至於壟斷科研資源,對科研公平起到了關鍵作用。
院士制度改革,下一個屠呦呦何時來?
可以想像得到,通過本次改革,很多優秀的「四非」科學家將憑藉自己優秀的能力,走向前臺。其實很多普通二本院校的科學家也非常優秀,但卻得不到重用。如重慶理工學院的研發團隊實現了高色域顯示面板的系統集成,打破了歐美在光電顯示產業關鍵材料和核心器件方面對我國的長期封鎖,獲得了100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和7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
制度的完善,才能讓像屠呦呦這樣的人才被發現,人才被發現,才能夠推進我國科技的發展,教育的進步。
就拿思瑪德教育來說,作為社會教育機構,更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優秀的老師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大的提升,才能贏得家長的青睞,才能保證長期發展。
科技也是一樣,只要完善制度,發掘更多優秀的科學家,才能促進我國科技的發展,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