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破「四舊」,院士制度變革,論文學歷成歷史,下個屠呦呦是誰

2020-11-05 升學霸

2015年,我國中醫藥科學家屠呦呦先生榮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這是我國本土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家。在這之前,沒有人認識屠呦呦,不知道她是做什麼的,也不知道她有何驚世的科研成果。

直到一切塵埃落定後,才知道屠呦呦先生發現青蒿素,並一直致力於青蒿素的研究,為我國消滅瘧疾,為全球解決瘧疾提供了重大的貢獻。

令人驚訝的是,我國首個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職稱竟然只是一個普通的研究員,更別談院士了。

為何屠呦呦先生不能成為院士呢?

這一切都源自院士的選拔制度,我國兩院院士的選拔過於追求名利:論文、職稱、學歷、獎項,這是都是必要條件。但屠呦呦先生一生專研青蒿素,沒有足夠的論文,職稱也就是研究員,沒有博士學歷,沒有重大獎項,更沒有留洋背景,這樣的科學家,是無論如何也當不了院士的。

但屠呦呦先生獲得諾貝爾獎,給我國院士制度一記響亮的耳光!

科技破「四舊」,院士制度將改革!

屠呦呦先生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四非」科學家也是能夠有成就的,但我國以前的院士制度,讓很多這樣的科學家埋沒了。

好在近日,科技部表示將改革院士制度,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進一步出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硬措施,並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行動,讓院士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長期以來,堅持「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榮譽」的「四舊」做法,導致了論文造假、學術不端,戕害我國科研生態,阻礙人才培育,導致院士成為榮華富貴的資本,而不是科研能力的證明,也導致那些擅於溜須拍馬的人被提升,像屠呦呦這樣默默科研的人才被埋沒。

可以看出,為了我國科學的發展,人才的發掘,國家已經下定決心,刮骨療傷,要剔除科研「四舊」,讓「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變成不看背景,「唯才是舉」。



讓院士從職稱變為榮譽,是最大亮點!

長期以來,院士和資源是劃等號的,只要成為院士,就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科研資金,而普通科學家卻因為缺少資金,科研難以為繼。

現在,讓院士從職稱變成榮譽,這就讓院士在科學家的比重降低,不至於壟斷科研資源,對科研公平起到了關鍵作用。



院士制度改革,下一個屠呦呦何時來?

可以想像得到,通過本次改革,很多優秀的「四非」科學家將憑藉自己優秀的能力,走向前臺。其實很多普通二本院校的科學家也非常優秀,但卻得不到重用。如重慶理工學院的研發團隊實現了高色域顯示面板的系統集成,打破了歐美在光電顯示產業關鍵材料和核心器件方面對我國的長期封鎖,獲得了100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和7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

制度的完善,才能讓像屠呦呦這樣的人才被發現,人才被發現,才能夠推進我國科技的發展,教育的進步。



就拿思瑪德教育來說,作為社會教育機構,更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優秀的老師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大的提升,才能贏得家長的青睞,才能保證長期發展。

科技也是一樣,只要完善制度,發掘更多優秀的科學家,才能促進我國科技的發展,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經濟。

相關焦點

  • 屠呦呦因沒有論文和博士學位落選兩院院士?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屠呦呦研究員但大家對屠呦呦的一番熱忱卻被有些人拿來大肆利用和消費。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後,有人對此持續發難,炮製出了所謂「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的重大新聞。並在通稿中給出了評委會的三點理由,即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沒有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和沒有留洋背景。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
  • 院士制度改革,不肯向歪風邪氣低頭、被排擠的饒毅,還有機會嗎
    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很多國人非常驚訝,因為屠呦呦先生是一個「四無」科學家,學歷低、職稱低,獎項少、論文少,除了每天埋首在實驗室工作外,機幾乎沒有什麼社交,也不去經營各種職稱頭銜。「四無」科學家屠呦呦獲獎,打了部分院士的臉,也揭露了我國院士制度存在的缺陷。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獲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省部級獎16項。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7年5月,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就是這麼優秀的人才,曾前後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全部落選了。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李愛珍前後掌握了國家級專利技術28項,先後發表論文256篇,專著篇章3章。獲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省部級獎16項。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7年5月,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院士「的大門為什麼就不能為屠呦呦們「敞開「
    是呀,象屠呦呦、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連「門檻」都跨不進去,院士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據了解,屠呦呦缺的是博士學位、留洋經歷、論文等等等等這些硬體。也就是說有了這些「硬體」就有可能成為「院士」,但沒有這些「硬體」就永遠不會成為院士。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話是對的,但這裡只是諾諾的問一聲:這與維學歷不重能力、重文憑不重水平、不重實績有什麼區別嗎?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 屠呦呦落選院士,主要因為SCI論文稀少,SCI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多次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但結果總是被拒,評委會給出三點原因,想想也可笑: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背景;3.屠呦呦SCI論文數量稀少。其中,屠呦呦SCI論文數量稀少是主要原因。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幸運的是,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
  • 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來源:說談大學 搜狐新聞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可問題恰恰就在這裡——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稱之為論文的。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文章,才算得上是論文呢? 屠呦呦教授的論文數量及其稀少,因為她和她的團隊長期埋頭於各種理論研究和試驗,也許上萬次的實驗才能得出一個有效的結論,那論文數量自然不會多。
  • 屠呦呦的院士落選說起
    兩院院士的入選標準得有留洋背景、博士學歷、發表的論文數,這些都無可非議。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總不能院士什麼人都能入選。但設立這些標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出科技成果,沒有這些標準正常而言是很難出科技科研成果的。但如果出現了出科技科研成果甚至是重大成果的,這些院士入選標準就得靠後。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近日,屠呦呦再次落選中科院院士,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院士是我國學術領域的最高榮譽。大眾比較疑惑的地方在於,屠呦呦憑藉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
  • 屠喲呦落選院士之我見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誰對 ,誰錯 不用分析大家一眼就看得出。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不過,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
  • 屠呦呦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何如此難?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許多人發現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於是很多人開始質疑中國的院士制度,為屠呦呦鳴不平,而近期這種聲音在網上愈演愈烈。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評院士最根本的標準應該是看一個人的研究創新能力和水平
  • 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中科院院士?是不夠格嗎?
    他們的付出理所應當被我們銘記,他們的功勞也是旁人難以企及的,但是即便是像他們這樣改變世界的科研者,也還是沒能夠評上中科院院士,到底這當中到底是什麼阻隔住了他們邁向院士的腳步呢?屠呦呦作為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的能力已經得到了世界級獎項的認可,諾貝爾醫學獎已經是對於醫學科研者的最高禮遇了。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屠呦呦摘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她的「無博士學歷,無院士頭銜,無留洋經歷」特殊身份又受到廣泛關注,如何評價她背後大量科研人員的貢獻也引發爭議。 輿論對屠呦呦落選院士的「打抱不平」由來已久。有人認為,一個獲得美國醫學最高獎的科學家,竟無法評上中國的院士,不是由於學術原因。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獲諾獎 打了中國院士制度的臉?
    Livel_JY:屠呦呦對青蒿素的成果屬於天然藥物的研究,跟化學、藥學的關係很大,很中醫理論的關係並不那麼緊密,說不上是中醫理論的成果,最多是中藥的貢獻。事實,請勿噴。要成為工程師的自黑狂魔Alexis:事實是,屠呦呦的論文裡一個字也沒有提到中醫,你非說中醫有貢獻有貢獻,貢獻在哪?
  • 屠呦呦、袁隆平為何沒評上中科院院士?是被一硬性條件卡住
    如果說評選21世紀中國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其實當屬袁隆平和屠呦呦,袁隆平先生是在雜交水稻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他的科研成功,使得普通的水稻實現了增產增收,變相的幫助了全中國幾億人口吃飯,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發明的青蒿素,可以拯救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可以說屠呦呦的成就,是中國醫學界最高的榮譽成就。
  • 「唱」樣板戲「破四舊」的肯特裡奇
    芭蕾舞者達達·馬斯洛頭裹紅頭巾,腰系紅腰帶,揮動紅旗或舞動獵槍,在《國際歌》的伴唱下演繹一場看似莊重但意義不明的足尖之舞。中國和世界地圖、「文革」海報、各類筆記成為她背後閃動的背景,背景裡還有鍋盞敲動的聲音,畫面不時切換成由炭筆或墨水畫成的飛動的鳥影。
  • 又到院士評選時,院士在古代科舉制度下相當於什麼級別?
    近日,網上流傳了一份新晉院士的名單,共六十名,其中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友共有12位,佔了兩成,引起了輿論極大的關注。中國科大超高的人才培養質量固然令人驚嘆,而公眾對院士群體的關注熱情,也絲毫不亞於對明星大腕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