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院士評選時,院士在古代科舉制度下相當於什麼級別?

2020-11-04 上庠

近日,網上流傳了一份新晉院士的名單,共六十名,其中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友共有12位,佔了兩成,引起了輿論極大的關注。中國科大超高的人才培養質量固然令人驚嘆,而公眾對院士群體的關注熱情,也絲毫不亞於對明星大腕的追捧。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在田間工作

院士制度的簡單介紹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稱號,也是一項終身榮譽,分為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兩類。院士制度的前身是學部委員,院士群體中有一大批我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家:錢學森、華羅庚、袁隆平、潘建偉、施一公、曹雪濤等等。院士群體是我國的最強大腦,也是科研戰線上立馬橫刀的先鋒大將,更是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將五星紅旗插上科學高峰的主攻手。

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中葉,法國最早建立院士制度。此後,其他國家紛紛仿效法國,成立科學院,聘選院士。

我國的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開始時其成員稱為「評議員」。1946年,中央研究院決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評選出了最早的一批院士。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醞釀建立學部制,195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宣布成立學部,聘選學部委員。1993年10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決定成立中國工程院。自1997年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同步進行每2年一次的院士增選。

院士是最高學術榮譽

院士是最高學術榮譽,如果將其放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下,大概相當於哪個級別呢?

由於院士巨大的社會聲譽,首先讓人想到狀元,再不濟也是榜眼、探花。

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中,狀元、榜眼、探花依次是殿試的前三名。而院士的增選,每兩年選一次,人數一百多人。顯然,單就入選比例來說,古代的狀元比院士要高出一大截。

真要比較的話,古代的狀元,其實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雖然每年評一次,但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先後於2004年、2015年出現過空缺,這才是現今科技制度下的狀元。獲得最高科技獎的人,不僅僅是大科學家,更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德藝雙馨、民族脊梁是他們一生的真實寫照。我國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兩位重量級爸爸,氫彈之父于敏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值得指出的是,青蒿素的發現者屠呦呦雖然不是院士,但卻是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得主。

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院士

既然狀元比院士的影響力高,那麼我們就只能接著往下看,在此之下則是進士。

古代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

所謂鄉試,可不是鄉鎮級別的考試,而是省考,選拔一省最優秀的人才,考中即為舉人。中了舉人之後,才能入京參加會試。會試三年一考,相當於國考,考中者則為貢士。貢士的錄取人數,得看大小年,一般100~400人不等。貢士則可以參加金鑾殿皇帝主持的殿試,這可能類似於中央組織部舉辦的選拔性考試。

慶幸地是,殿試只排座次,不再刷人。凡參加殿試者,都可以稱為進士,但進士分為三等(三甲)。一甲共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稱之為進士及第;二甲一百人左右,稱為進士出身;三甲也有一百多人,稱為同進士出身。所謂同進士出身,也就是勉強也算進士出身的意思。

就算是三甲的同進士出身,也很不容易中。道光年間有個叫曾國藩的同學,天賦不可謂不高,讀書也不可謂不刻苦,鄉試中舉以後,會試一共考了三次才中。而在殿試中,曾同學發揮正常,排名為三甲第四十二名,也就是說,我們的曾同學是同進士出身。這也算光宗耀祖的一件事了,於是湖南湘鄉老家將一塊「進士及第」的牌匾給掛了起來,在親戚中出出風頭。曾同學知道後,趕緊讓家人將牌匾取了下來,畢竟,同進士出身和進士及第還是有區別的。

同進士出身的曾國藩同學

院士群體兩年一增選,每次入選一百多人;進士三年一會考,每次錄取100~400人不等,這樣看來,院士還真和古代的士進士群體相似。

古代的進士群體,除了少部分外放做地方官以外,大部分一開始還是會留在京城的機關部門工作,比如去翰林院當庶吉士。這些工作包括一些文獻整理,也包括一些文書起草以及建言獻策,這一點倒是和今天的院士差不多。院士群體雖然享受副部級待遇,但畢竟屬於榮譽稱號,有影響力,但沒有實權,但通過院士大會等活動,是可以給中央建言,進而影響行業規則制定的。可以說,院士群體是我國科學技術領域重要的規則制定者。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心裡嘀咕了,像普通的大學畢業生相當於科舉制度中的什麼呢?

至少也得是個舉人吧?不,舉人是鄉試的優勝者,相當於省考的前一百位,這是個什麼水平呢,放在高考,在絕大多數省份是可以上清華北大的。但是,舉人的含金量遠遠高於普通的北大清華畢業生,舉人可以直接做官,而且可以和當地的父母官攀交情,社會和政治影響力遠非應屆大學畢業生可比。對於三代貧農出身的範進同學,在屢戰屢敗之後終於考上舉人,一時間情緒失常,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應該說,舉人差不多相當於現在各地方省直或市直機關的定向選調生。

按現在的大學錄取率,普通的大學生放到科舉制度下,最多也就算個童生,識點字,多少算個讀書人罷了。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讀書都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很可能是最好的一條出路,尤其是對於普通人家的小孩而言。在古代,中不了進士,混個進士出身或者同進士出身不也挺不錯嘛,再不濟,混個舉人不也可以改變命運麼?而在今天,能評上院士的人,固然萬中無一,但考一個不錯的大學從而在城市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則是人人都可以爭取的。總之,別把童生不當讀書人,也別把大學畢業生不當知識分子。

當代靚麗的大學生

相關焦點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科舉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參加科舉的人員中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那麼,這些稱號有什麼來歷,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秀才」一詞現在泛指讀書人,但它最初的意思是優秀的人才,不止是讀書人的優秀人才,其他方面的優秀人才都可以稱為「秀才」。
  • 院士評選掌握在多數「外行人」手裡,是否應當反思?
    人們議論的焦點之一是:2017年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否顏寧「出走」的原因?9月5日,原鹽城師範學院教授、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特聘研究員許友根先生,給我發來微信:我們研究科舉,大多研究的是古代的人才,這篇文章(指《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提醒我們,研究當代乃至當下的人才,更有意義。沈老師有很好的基礎和學識,期待看到您的新成果。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科學領域的頂級殿堂,曾有無數人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他也成為無數追夢人的夢想。然而,屠呦呦女士和顏寧女士未能入選中科院,成為所有人詫異的焦點,人們在好奇:中科院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真的病了?
  • 由「王正敏造假」反思中國院士制度
    第一,院士制度異化對科研的消極作用。隨著「學本位」到「官本位」的蛻變,1440人享受副部級待遇的龐大院士集團,在整個中國學術界、高教界和工程技術界,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學術—科研既得利益集團,極不利於學術創新和發明創造。裘法祖院士曾表示:「科學界是個最要不得權威的領域。現在把院士抬這麼高,塑造成權威,對研究不利,對年輕人不利。」
  • 外籍院士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揭秘院士制度是怎麼來的
    中科院學部主席團這次將外籍院士正式候選人名額從2015年的14名提高到20名。參加投票的院士人數不少於應投票院士人數的2/3,選舉有效,獲得贊同票超過或達到投票院士人數2/3者才能當選。這次比爾·蓋茨是以泰拉能源公司董事長的身份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李曉紅說,今後工程院將吸納更多的新興領域工程科技的領軍人物,加入到中國工程科技的建設中。不局限學術成果和院校出身,將商業人士、技術人才納入評選之列,說明了外籍院士遴選在不斷擴大範圍。
  • 李愛珍:四次落選中科院士,資歷不夠年齡太大?卻成美國外籍院士
    可以說能夠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就代表了,整個國家對該院士科研成就的認可,他也將代表著我國今後最先進的科學研究方向,因此對於院士的評選自然十分嚴格,甚至僅僅是被提名為院士就需要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或者自然科學二等獎及以上的獎項。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看看我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的或許就能得到答案了!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看看我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的或許就能得到答案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國內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稱號,也是一種終生榮譽。院士制度成立至今,其實才只有26年時間。早在1953年,錢三強和25名中科院科學家曾前往蘇聯,考察蘇聯國內科研工作的具體模式。通過參觀學習,回到國內的錢三強以及另外25名科學家提議建立院士制度。
  • 人大試行「一級教授」制度:彌補人文社科領域沒有院士的缺憾
    此前成為一級教授的多為兩院院士,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一般很難有機會獲得一級教授崗位,因此這46人幾乎就是「文科院士」。資料圖(圖片來源:TAKEFOTO 徐浩然 攝)2006年,國家實施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試行崗位聘用制度,院士直接受聘為一級崗位,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並沒有開展一級崗位的聘用工作。
  • 院士是怎麼評選出來的?第一批院士都有誰?
    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了6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18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做為學術界最高榮譽稱號,這些「牛」人是怎麼評選出來的,院士制度又是怎樣確立的?小編帶你大致了解一下!
  • 讓院士制度發揮更大作用(權威訪談)
    針對中國工程院章程修訂等完善院士制度的相關話題,多位院士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說,人們對院士制度改革非常關心,這是好事。幾十年來院士制度對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雖然當前出現的少數和院士有關的問題與院士制度本身沒有直接聯繫,但也反映出制度上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 古代的「秀才」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學歷?看完感嘆:讀書多重要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一項選拔人才的制度,這項制度於國於民都有極大的好處,對於國家來說,它可以選拔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對於百姓來說,可以讓人一展胸中抱負。科舉的好處是很多的,相對應的,它的難度也極高,就像我們現在的高考一樣,讀一個好大學固然很好,但想考上好的大學難度是極為高的。
  • 這裡是古代科舉制度的歷史見證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策劃出品河北新聞網、河北省旅遊協會導遊分會聯合製作的「名牌導遊帶您遊河北」系列音頻節目帶您一起探尋河北美景,講述河北故事它始建於清是中國北方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科舉考場是古代科舉制度的歷史見證它建築規模宏大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不可笑,因為在我國,這都是評選院士的必備條件。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院士:顛覆性技術創新在目前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
    院士:顛覆性技術創新在目前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顛覆性技術,這種創新在目前的行政審批和評審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出席在上海大學舉行的「機械與運載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做主旨報告時,表達的一則個人看法。這個論壇的主辦方是中國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與會代表近200人,來自海內外的院士就有40多人。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獲諾獎 打了中國院士制度的臉?
    該委員會稱屠呦呦獲獎是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藥的啟發下對一種藥物的尋找過程。【成果的背後】言者所以在意」:中國《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為青蒿。屠呦呦獲獎是命中注定。-樹上的男爵-: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沒出國、不是院士。70年代的條件下做出的工作。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下我國是如何評選院士的:1.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
  • 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原標題: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王正敏繼遭學生舉報其申請院士的論文涉嫌抄襲後,被媒體曝出四名院士推薦人「反悔」,聯名致信中科院,請求將其除名。
  • 如何評價數學大師丘成桐教授曾評價我國的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廢除?
    截止到2018年,全世界共有60位數學家獲此獎勵。但遺憾的是,截止到目前,還沒有一位中國人獲此殊榮。即便是放大到華裔範圍,截至目前也僅有2位獲此重磅獎勵。一位是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教授,另一位則是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