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學歷?看完感嘆:讀書多重要

2021-01-09 網易

2021-01-04 09:50:11 來源: 不癢不趣

舉報

  前言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諮。——《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一項選拔人才的制度,這項制度於國於民都有極大的好處,對於國家來說,它可以選拔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對於百姓來說,可以讓人一展胸中抱負。科舉的好處是很多的,相對應的,它的難度也極高,就像我們現在的高考一樣,讀一個好大學固然很好,但想考上好的大學難度是極為高的。

  

  秀才這個詞的由來

  古代科舉共分為三個步驟,鄉試、會試和殿試,考生每通過一個步驟,就會有相應的稱號,比如說通過鄉試的考生就被稱之為秀才。那麼古時候的秀才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學歷?看完這篇文章,你就能意識到讀書真的很重要。

  

  古代的科舉和現在的高考,相同之處為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同之處為考科舉的人數並不多,但相對難度會高上很多。秀才這個詞的意思為優秀的人才,這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不過春秋時期的秀才並沒有特指某個群體,而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秀才這個詞直到漢朝才漸漸有了改變,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將選官權下放到地方,由地方推薦優秀的人才出任官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察舉制。

  

  那個時候每個地方都要推薦幾名優秀的人才出來,然後朝廷再進行考校,考校通過的那批人就會進行授官,也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秀才開始特定的指某一個群體。之後時光輪轉,又來到了東漢時期,東漢開國皇帝名叫劉秀,為了避他的名諱,秀才在那一段時間改名為了茂才。之後又來到了三國時期,茂才又重新改回了秀才,然後這個稱呼就沿用了千年。到了隋朝,科舉制正式創立,朝廷就將科舉第一級選拔出來的人才,稱之為秀才。

  秀才的優勢與劣勢

  秀才在中國古代是有很高地位的,那個時候的秀才有著很多的特權,百姓們尊重他,地方官府也優待他,是屬於一個已經脫離了平民的讀書人階級。但在古代,想要成為秀才的難度是很高的,大家都想當人上人,彼此之間競爭非常激烈。在古代就有許多的讀書人,讀了一輩子的書,別說考進士,就是連秀才都沒有考中。

  

  在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來,古時候的秀才就是一些學識較為優秀的讀書人,沒有什麼大不了,如果從綜合學識上來說,古代的秀才可能還不如我們現在的初中生,那如果只考慮語文這一個學科,古時候的秀才至少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本科生。但是在古代,絕大部分人都是文盲,讀書人是非常了不起的,往往一個縣都沒有多少秀才,每一個秀才在當地鼎鼎有名的。

  

  秀才雖然社會地位高,但他們通常都很窮,所以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叫做窮秀才的俚語。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很簡單,因為想考中秀才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大部分考生們必須長年累月的讀書,一旦讀書就會浪費了賺錢的時間,自然而然就變得比較窮了。而僅僅是考中了秀才,朝廷是不會給予優待的,至少要考中舉人才有資格為官,那時候秀才最好的出路就是進學堂當老師。

  科舉的三次考試

  在古代,科舉一共分為三次,如果這三次都通過了,那麼就能做官。那時候稱呼什麼功名都沒有的人為童生,大家不要被這個名字給誤導了,即便是那些五六十歲還沒有取得功名的人,也會被稱之為童生。童生可以參加鄉試,鄉試是縣一級的考試,通過了這個考試才有資格稱之為秀才。

  

  秀才之後就有了資格參加會試,會試是屬於省級別的考試,通過這個考試的秀才便稱之為舉人,會試中取得頭名的稱之為會元,我們所熟知的唐伯虎,他就是會元。舉人便有了資格做官,但只能做一些最微不足道的小官,舉人最重要的是有資格參加下一級考試,通過了殿試的舉人則被稱之為進士,頭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

  

  結語

  科舉各級考試和我們的中高考有一些類似,每一次都會刷下非常大的一批人。據資料統計,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一共只有45萬個秀才,平均每年只有1600人,而我國目前每年的本科畢業生高達數百萬。將這兩個數據對比一下,大家就知道想要考取秀才有多難,努力讀書有多重要了。秀才從學歷上來說,雖然只相當於本科,但它的難度甚至遠遠超過了我們如今的博士後。

  參考資料:《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科舉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參加科舉的人員中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那麼,這些稱號有什麼來歷,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秀才」一詞現在泛指讀書人,但它最初的意思是優秀的人才,不止是讀書人的優秀人才,其他方面的優秀人才都可以稱為「秀才」。
  • 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高中學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算重本嗎?
    相比於現在遍地都是本科生的現狀,更不用說高中學歷了。我國高中學歷以及以上的人佔有大多數。只有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才有實力送孩子去讀書。而大多數家庭的孩子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保證不了,吃了上頓沒下頓,所以根本沒有好的條件可以繼續讀書。 而且那個時候由於經濟不發達,很多地區甚至都沒有學校,所以那時候學歷低的人很多。大部分的人都只上過小學,據有關統計,當時全中國的文盲率達到了60%。
  • 古代皇帝賞賜的「黃金百兩」,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看完扎心了
    不過我們現在看見黃金的,地方也只有那些金店了,但是在我們的古代,黃金還是十分常見的。我們會在電視劇中經常看見皇帝對有功之臣動輒就是賞賜黃金百兩,這相當於如今多少錢呢?,一兩銀子都夠古代的一家人過上一個月,100兩黃金,可是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啊,那皇帝每次喜歡一個人或者有一個人得了什麼功勞,甚至是考取了功名,都賞賜幾百兩幾百兩的黃金皇帝,真的就有這麼富有嗎?
  • 1966年之前的高中生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相當於二本以上大學生
    所以當時有機會上高中,絕對是屬於人才了,從智力因素來說,高中生不亞於現在的一本大學生,而從當時人才的稀缺性來說,相當於現在的二本大學畢業生,從知識層面來看,還不如現在的高中生。當時大部分人口集中在農村,而農村經濟條件差,很少的人能上完初中後上高中的,倒是有部分人會去考中專,城裡人會去上技校。對照現在來說,一個幾十萬人的縣,怎麼說每年考取一本及以上的大學生在200人以上吧。因此我們說,當時的高中生從智力情況來看,不亞於現在的一本大學生。
  • 《聊齋》:小時候不懂秀才與綠衣女的故事,現在再看全看懂了
    書生於景,字叫小宋,是益都人,在醴泉寺裡讀書。一夜,於景正在誦讀,忽聽窗外一個女子稱讚說:「於相公讀書很勤快啊!」於景心想,這深山中哪來的女子?正在疑惑問,女子已推門進來了,說:「很用功啊!」於景驚訝地站了起來,見這女子穿著綠衣長裙,生得美妙無比。
  • 讀書有多重要?帶籃子:那是我一輩子遺憾!
    不得不感嘆一句,東北人真的好適合當主播啊!東北人自帶有魔性的東北口音、與生俱來的聊天本事,還有東北一貫的瀟灑性格,不管你承不承認,目前各大平臺的小視頻和直播,東北人基本佔據了半壁江山。有帶專人上人之稱的帶籃子就是東北人之一。
  • 又到院士評選時,院士在古代科舉制度下相當於什麼級別?
    ,大概相當於哪個級別呢?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中,狀元、榜眼、探花依次是殿試的前三名。而院士的增選,每兩年選一次,人數一百多人。顯然,單就入選比例來說,古代的狀元比院士要高出一大截。真要比較的話,古代的狀元,其實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 現在的本科、碩士、博士相當於80年代的什麼?答案很現實
    本文編輯:史育閣欄目:教育社會觀如果回到80年代,現在的博士、碩士相當於什麼 ?當時的學歷構成大概是這樣的:中小學教師以師範學校(中專)畢業生為主,醫院醫生多畢業於衛生學校(中專)或醫專,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也大多是中專或高中學歷。當時的大學畢業生尚由國家負責分配,如果某單位被分配來幾個大學生,那必然是香餑餑,一時風光無限,讓人另眼相看。
  • 逃不過的「學歷鄙視」,學歷高的都是人上人
    最吃香的是師範類院校,讀書不用學費,畢業直接當老師,很多人都以能夠考上師範院校為榮,不過那時候大多數都是中專院校。後來,能有個本科學歷,就屬於比較好的老師了。華中師範大學但是現在,深圳某小學招聘的大都是清華北大畢業和國外回來的老師,讓人不禁感嘆起,變化太快了。
  • 對程式設計師來說,學歷很重要嗎?
    有很多人說學歷不重要,因為就算畢業了畢業不過是一個打工的,研究生本科生什麼到最後還是給一個初中畢業當老闆的人打工進qun:667918001,領取全套Java資料有很多人說學歷很重要,因為學歷是一塊敲門磚,沒有學歷的話連機會也沒有,更談不上人生前途發展了第一種人,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贊同讀書無用論的人,而這種人一般沒有什麼見識,不明白讀書的意義所在。
  • 80年代的中專相當於如今的什麼學歷?不提升的話那還是中專學歷
    80年代的中專相當於如今的什麼學歷?如果單從學歷來講的話,那時的中專學歷,假如沒有進修提升學歷的話,到現在還是中專學歷,那真的是落伍了,因為畢竟現在中專文憑太不值錢了。如果從當年學生的智力來說的話,那時的中專畢業生不亞於現在的一本大學生,甚至211大學生。
  • 就業只會看你的第一學歷?純屬無稽之談!學歷和能力,哪個更重要
    因為你在讀你最高學歷的同時也在花費著更多的時間,在你繼續讀書的這段時間,連續不斷的追趕著別人的腳步,第一學歷足夠優秀的人已經在社會上積累了好幾年的工作經驗了,就算你學歷再高,步入職場後依然只是一個工作小白,還是得從基層做起,一步步的教你工作上的方法。
  • 1995年的1萬元,放到現在相當於多少錢?銀行員工給出答案
    可能在幾十年前,沒有人能想到現在一個月的工資就能有大幾千上萬塊,更不可能有人想到現在的房價已經達到了近萬元每平方了。在幾十年前,「萬元戶」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小縣城的有錢人了,畢竟在那個人均工資才幾百元的時代,一萬元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但是,一萬元放到現在可能就不太夠看了。
  • 27年前的中專,在「性價比」上,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舉報   中專的價值,有一道分水嶺——在27年前,也就是1992年之前,初中畢業生考上中專的難度,不比現在的高中生考上
  • 科學家一般是什麼學歷?看完這篇就懂了
    這個定義域不清楚,說不清楚邊界到底在什麼地方,所以你這個問題就有點大了。 那麼,科學家都有博士學位嗎?我們知道,博士是最高的學歷,沒有比博士更高的了。那科學家都是博士嗎?我看也未必,比如袁隆平先生就不是博士。那袁隆平先生算科學家吧,他得了中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一般的科學家都沒有他的貢獻大。所以,一般情況下,科學家都有博士學位,但很多優秀科學家並不是博士。
  • 碩士研究生擴招,學歷到底有多重要?未來的路在哪?
    不僅僅是行業競爭壓力增大,就業競爭也越來越多。學歷有多麼重要這一問題在面試這一環節體現得淋漓盡致。還記得曾經大力吹捧讀書無用論的那些人嗎?他們絕對是毒雞湯的典型代表,千萬不要再相信讀書無用了。我實話告訴你,在金字塔的那群人80%以上都是學霸,20%長期保持學習的習慣。
  • 揭秘:古代七尺男兒有多高?網友調侃:放到現在就是二級殘廢!
    我們看影視劇時,有時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我乃堂堂七尺男兒」,這句話聽起來很有氣勢,給人一種男子漢大丈夫,頂天立地的感覺。那古代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呢?了解過後,網友調侃:放到現在就是二級殘廢!七尺男兒在古代社會或許算是中等偏高了,但是在今天卻不行了。
  • 農村走出的麻省理工博士後,告訴你,教育最重要的不止課堂
    上大學後,回憶父親講過的那些故事,何江很疑惑,父親高中沒畢業,哪裡來的那麼多中國傳統故事,每天講都講不完。有一次,好奇的他忍不住問了父親,父親告訴他:「很多故事都是我瞎編的,只是想告訴你們,只有讀書才能有好的出路。」鄉間的教育就是差了「陪伴」「你們有些啥子教育秘籍喲?」村裡的人都這樣問何必成夫婦。
  • 我聽過最大的謊言,是學歷沒用
    網友們紛紛表示:好心疼現在的孩子啊,研究生真的越來越難上了,和高考一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啊!其實報名人數激增的背後,不過再次暴露了殘酷的真相:學歷這東西,大家嘴上說不重要,心裡卻看得很重要。有人問:讀書的意義是什麼?我想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就是最好的答案,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肯奮鬥,讀書會給你提供你想要的舞臺,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白巖松說曾一針見血地戳破一個社會真相:「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
  • 古代「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看完終於知道了!
    「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古代的衣食住行都沒有我們現在方便,但是因為歷史的發展,很多人對古代人的生活非常好奇,比如他們一兩銀子可以買多少東西呢?等於多少人民幣呢?  10鬥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鬥,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清朝康乾年間,米價約為每升10文錢,一兩銀價約為1000文錢。據《清會典》記載,清代一升米相當於0.75公,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可以買到100升大米,相當於現在的75千克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