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鄙視鏈自古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從古代開始就有「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對人的職業和能力進行了評分。

自從恢復高考以來,對於學歷的鄙視也愈演愈烈。

清華大學錢鍾書在《圍城》裡說:「在大學裡,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國語文學,瞧不起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系瞧不起哲學系,哲學系瞧不起社會學系,社會學系瞧不起教育系,教育系的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當年,在能讀上大學就已經很不容易的年代。最吃香的是師範類院校,讀書不用學費,畢業直接當老師,很多人都以能夠考上師範院校為榮,不過那時候大多數都是中專院校。後來,能有個本科學歷,就屬於比較好的老師了。

但是現在,深圳某小學招聘的大都是清華北大畢業和國外回來的老師,讓人不禁感嘆起,變化太快了。很多人感嘆,讓博士生和研究生來教小學生,是不是太過浪費國家培養的人才了。
之前的學歷鄙視鏈是這樣的:
海歸碩博>國內博士>國內碩士>全日制本科>大專
清北復交浙>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大專>高職
只要是非985、211高校,在他們眼裡就都是「三本院校」,拿不出手。
現在又多了一個鄙視鏈,本科是重點高校的學生,要優於從其他院校考研進來的學生。自從研究生越來越多,研究生學歷也不值錢了,很多公司就開始區分第一學歷,也就是如果你本碩都是清華畢業的,那麼你就比只在清華讀了碩士的那個學生要「高等」,很多公司在選擇你們兩個人的時候會選擇你。

甚至有的還有地域學歷鄙視,A區的雙非要優於B區的211,很多人就覺得雲南、海南等地的211含金量不大。

現在國家也出臺了一些政策,比如取消「985/211/」稱呼,改成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並且淘汰制,讓更多的學校有機會展現自己。但是,有些院校的名字是從小就刻在我們腦海裡的,一聽就會覺得這肯定是個好學校,覺得這個人肯定是學霸,心理差距依然存在。並且,你也沒有辦法阻止那些公司去挑選自己覺得合適的員工,不能說強行讓他在三本學歷和清華畢業當中選擇那個學歷低的。

學歷鄙視是沒有辦法避免的,這是一種主觀意識。很多人會舉一些例子為自己不努力找藉口,然而,來招聘的公司說不要你就不要你,這是沒有辦法阻止的。學歷沒有辦法過濾人渣,但是它可以讓HR篩選掉一大部分能力不滿足需求的人。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