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輯:史育閣欄目:教育社會觀
如果回到80年代,現在的博士、碩士相當於什麼 ?80年代,大學生是地地道道的天之驕子,那時候的高考也是不折不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只有很少部分的高中畢業生能直升大學。
以80年代中期的小城市為例,各單位很少有大學生,本科生已經很是稀罕,更別提碩士生和博士生了。當時的學歷構成大概是這樣的:中小學教師以師範學校(中專)畢業生為主,醫院醫生多畢業於衛生學校(中專)或醫專,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也大多是中專或高中學歷。
當時的大學畢業生尚由國家負責分配,如果某單位被分配來幾個大學生,那必然是香餑餑,一時風光無限,讓人另眼相看。從稀缺性而言,80年代大學本科生比現在的博士生還稀缺,在當時堪稱高級知識分子。當時的研究生更是鳳毛麟角,碩士研究生畢業時可以直接留校任教,博士研究生畢業前早都被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爭搶完畢。而且80年代大學生畢業包分配,大學生就業率100%,不存在就業難問題,往往是多個崗位爭奪一位大學畢業生。
也正是因為80年代國家實行大學生畢業包分配政策,直到如今,老家(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一些老年人還會問讀大學的晚輩「以後分配到哪裡工作?」被問的晚輩只好不厭其煩地解釋說,國家早就不包分配了,大學畢業後要自己找工作,而且本科畢業直接工作的越來越少了,很多人還要繼續考研或者出國深造。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校園,大學生不再「物以稀為貴」,「大學生就業難」反倒成為經久不衰的社會話題。再加上獨立學院形式的「三本」如雨後春筍般大批成立,使得數量龐大的原本無緣大學教育的低分考生可以繼續讀書,給原本就已臃腫的大學生群體又注了一波水。如今環顧四周,仿佛人人都是大學生,甭管你是一本、二本,還是三本,反正都叫做本科,我們儼然已進入「普惠性上大學時代」。
如今要找一份體面點的工作,大學本科畢業是「起步價」,換算成80年代的學歷要求,那就是高中或中專學歷。對知識和專業技術要求較高的崗位往往要求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這就相當於80年代的大學本科學歷。一句話概括就是,現在的本科生相當於80年代的高中生,現在的碩士生和博士生相當於80年代的本科生。
用高校畢業生留校工作的例子來看,在80年代,本科生畢業就可以當輔導員或進校辦工作,研究生畢業就可以留校任教。而現在,如果想在高校當輔導員或者從事行政工作,至少得有研究生學歷,如果還想在高校當授課教師當導師,一般的二本院校都要求博士學歷或者至少是名牌大學碩士學歷,重點大學的要求就更高了,不僅要求有海外經歷,還恨不得要求應聘者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均畢業於名校。
回顧過去歷史,可以得出「學歷貶值已是既定事實」的結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學歷要求水漲船高的背景下,年輕學子唯有努力奮鬥以獲得好的受教育背景,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穩穩拿到入場券。
關注史育閣,獲取更多精彩教育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