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網是什麼東西?」 開始,翟天臨的博士論文被指抄襲,再到碩士論文被扒是抄襲陳坤、北電院長被撤牌、高考成績被挖…
誰也想不到,這踏馬竟然是一場席捲瓜田的蝴蝶效應。
事到如今,在這個包熟包甜的瓜田裡,大家已經吃到了後半流程:翟天臨致歉表示退出北大博士後、教育部正式回應、導演謝飛談翟天臨再引熱議……
一路圍觀下來,真是應了這句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如果翟天臨早點知道,#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怎麼也不會讀博士了,至少收斂很多吧,也不會這麼鮮格格地誇下海口了。。
說給翟天臨:本碩博的區別
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三者同框的話大概是這樣的吧
來來來 再發幾張生動形象的圖
詳細地為翟天臨科普
#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圓 圈 版
從「知網是什麼東西」,一連串鞭炮炸到現在,不只是吃瓜心態,更多的,是我們想要一個公正的交代。
無論人生什麼階段,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這才是立身之本。知識的世界雖然廣博浩瀚,仍然有千千萬萬勇於探索的人。在這片天地裡不斷拼搏,取得了一項又一項帶給我們驚喜
讓我們為之驕傲的成績
黃大年:振興中華 乃我輩之責
作為國際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的黃大年,為我國的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這是24歲的黃大年寫給同學的一句話。1992年,黃大年被公派到英國攻讀博士,從事航空地球物理研究工作,多年來的刻苦求學,黃大年逐漸成為這個領域的頂級科學家。2009年,黃大年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學。黃大年重點攻關國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測裝備,為了儘快追趕國際水平,黃大年帶領著500多人的科研團隊開始了和時間的賽跑。回國的七年中,黃大年帶領科研團隊在深地探測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長期的過度勞累使他的健康嚴重透支,在病床上,黃大年還在輔導學生。
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因膽管癌醫治無效去世。斯人已去,曾經與黃大年並肩奮鬥的同事仍在繼續著他未竟的事業。
南仁東:鑄大國重器探星辰大海
南仁東,中國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射電天體物理和射電天文技術與方法,負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科學技術工作。
上世紀90年代初,南仁東辭去日本的高薪工作,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籌建FAST工程項目。FAST工程建設的艱難程度遠超想像,它不僅涉及天文學、力學、機械工程、結構工程、電子學,甚至涉及巖土工程等幾十個不同專業領域,且關鍵技術無先例可循,關鍵材料急需攻關,現場施工環境也異常惡劣複雜。為了給FAST項目選到合適的臺址,從1994年到2005年,南仁東每天翻山越嶺,走遍了貴州上百個窩凼。在漫長的22年裡,南仁東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勤奮,帶領同事們一起解決了許許多多具體的技術問題,硬是將夢想變成現實。
2015年,已經70歲的南仁東被查出罹患肺癌,但他並未因此放下手頭的工作,必要時還是毫不猶豫地奔赴現場。就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他依然密切關注著FAST的每一項進展。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宣布,中國天眼發現數顆新脈衝星,這是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衝星。我們必將看到更多新時代的發展成就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一一實現。
向科學工作者致敬
探索知識的道路
從來不易
對待知識
應該時刻抱有敬畏與熱情
文章及圖片來源:天保黨建,深度南通,轉載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