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何區別?碩士和博士又有什麼不同?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今天向學霸進軍就來看看大家怎麼說吧!
01
@61
髮際線已經說明了一切……
02
@SuperMario
小學,老師告訴學生:「森林裡有隻老虎,已經被我關在籠子裡,我會帶你去那個地方,然後給你一把獵槍,告訴你獵槍怎麼用,並開槍給你示範。然後你跟著我學著開槍把老虎幹掉。」
中學,老師告訴學生:「森林裡有隻老虎,已經被我關在籠子裡,在森林的西北角,我給你一把獵槍,告訴你獵槍怎麼用,你自己去森林找到那隻關著的老虎,幹掉它。」
本科,老師告訴學生:「森林裡有隻老虎,具體位置不知道,不過大約在西北角的位置。我給你一把獵槍,你自己琢磨一下該怎麼用,會用之後去森林找到那隻老虎,幹掉它。」
碩士,老師告訴學生:「森林裡有隻老虎,具體位置不知道,不過肯定是有的。你自己想辦法找到那隻老虎幹掉它。你可以自己去買一把獵槍,或者用其他的方法。」
博士,老師告訴學生:「給你一堆小樹苗,你去種一片森林,然後看看能吸引過來什麼動物,等動物長肥了再捕獵回來……愣著幹什麼,還不快去種樹。」
03
@momo醬
兩個本科生相親,聊時事八卦和共同感興趣的話題。
兩個碩士相親,聊專業,聊工作,一起吐槽導師。
兩個博士相親,互相介紹自己研究的領域,回去的第一件事情是查一下對方發了多少SCI。
04
@地圖小子
兒子寫日記:「夜深了,媽媽在打麻將,爸爸在上網……」爸爸檢查時,很不滿意地說:「日記源於生活,但要高於生活!」
孩子馬上修改為:「夜深了,媽媽在賭錢,爸爸在網戀……」
爸爸更不滿了,憤怒地說:「看看本科生是怎樣寫的。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傳為主!」孩子再修改為:「夜深了,媽媽在研究經濟,爸爸在研究網際網路+生活……」
爸爸看後說,這還差不多,但深度不夠,有待進一步提高!以後你長大了成了碩士研究生,你就知道應該這麼寫了:「媽媽在研究信息不對稱狀態下的動態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慧與情感供給側的新興組合。」
爸爸接著說,要是你打算成為博士,得這樣寫:「媽媽在研究複雜群體中多因素幹擾及信息不對稱狀態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數據視角下的六度空間理論在情感供給側匹配中的創新與實踐。」
05
@QilanYuan
博士和碩士從能力培養上,我覺得是很不一樣的,他們適合的出路也大不相同。這裡僅說說我理解的工科博士和碩士的區別。
博士注重培養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解決領域內最前沿的問題以及發表論文的能力,這包括了你在自己領域的知識積累、創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與寫作能力,此外你或許還需要學會很多學術圈的「遊戲規則」。
博士這條路,我覺得最適合將來進入科研領域的人,這些人的出路大部分是留在高校當老師,去研究所,還有個別會去企業搞研究或者研發。博士去普通企業的最根本問題是,你在博士期間培養的大部分能力,可能並不是企業所看重的(企業就最注重的是做出產品賣出利潤),所以待遇上一般不會比碩士高很多,這是最普遍的情況。當然有普遍就有例外,對於熱門領域、實用技術的頂尖的研究人才,去企業可能都非常搶手。
碩士主要培養的可能是專業領域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發現,基本就是大部分企業所看中的能力。不同學校所培養的能力也不盡相同,至於畢業要求,一般只要熟悉了解專業知識,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最多做一些很小的創新就夠了。
碩士途徑培養出來的人,去企業也有能力勝任專業性強的工作,當然也可以繼續深造,走科研道路。總而言之,念碩士是一個性價比相對比較高的選擇,時間成本比博士少2-3年,競爭力又比本科生強很多;也是一個靈活度高的選擇,將來去企業或者去學校都是可以的。
06
@命運sniper
本科生關注的問題:
大學宿舍裡都有哪些驚為天人的事情?
有哪些適合學生去的旅遊景點?
如何進行考前突擊?
掛科/差點掛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判斷自己適合從事什麼工作?
碩士關注的問題:
如何跟導師相處?
如何克服拖延症?
如何撰寫一份亮眼的簡歷?
如何快速完成畢業論文?
博士關注的問題:
如何高效閱讀學術論文?
有什麼撰寫學術論文的好工具?
如何預防脫髮?
被延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相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07
@中國大學MOOC
針對這個問題採訪了浙江某高校化學、農學、電氣工程、管理學等專業的十位博士生,以及新聞傳播、土木工程等專業的六位碩士生,整理了以上幾位同學的觀點,形成如下內容:
1.科研是一個屋子,本科生在窗外觀望,碩士生在客廳踱步,博士生在書房坐定。
本科很少涉及科研工作,畢業設計和一些必須的科研活動通常只是碩博或者老師帶著打打雜,以完成任務為目的,少有深入的思考。碩士和博士都需要在導師框定課題範圍之後,獨立主導課題實現的全過程。碩士要解決從理論到應用的問題,方向上比本科時更進一步。博士則更多研究了理論與方法的創新,所以博士的課題往往會更宏大,更底層,更具不確定性。
2.本碩博在培養認知能力時的側重點不同。
從學生的能力成長上來看,本科著重培養基礎認知能力,碩士在本科基礎上著重培養認知創造能力,博士在碩士基礎上著重培養細分領域更底層的認知創造能力。
本科通過學習,理解和吸收前人已經掌握的知識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賞風景。碩士是老師交給你一個小的科研問題,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解決,你需要用已有的方法論,或者對已有方法論略施改進,然後解決這個問題。博士則是通過自己長期對某一領域的鑽研,提出這個領域的一個或者一系列關鍵問題,通過建立自己的方法論,解決這些問題。
3.心態上,學歷越高面臨的壓力越大,這與研究生嚴格的科研要求、論文發表篇數、日常工作量、畢業要求、導師等息息相關。
本科和碩士的專業性較弱,除了科目學習和研究工作外還需要花大量精力參加實習、培訓、社團等,打造求職硬技能和軟素質,提升求職競爭力,精力在學業上的集中度不夠。
博士生是華山一條路,全心全意做科研,畢業是第一要義,科研能力是未來就業的核心競爭力。所以隨著學歷的提升,文章久投不錄、畢業遙遙無期、髮際線越來越高、對象越來越難找、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際交往的圈子越來越小、同齡人越混越好等各種壓力和煩惱會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明顯,博士生可能是大學校園內幸福感最低的群體。
這正印證了那句很火的話,讀研後才知道不讀博並不是因為不想讀博,而是讀不了博。
4.論文上,本碩博在研究領域、發表門檻、篇幅、題材、原創性上都有很大的差異。
本科的論文是升級版的讀書筆記,平均1萬字即可達到畢業要求,原創內容較少,以整理提煉前人的知識為主;碩士和博士論文以自己原創內容為主,碩士的畢業論文評價3萬字達到畢業要求,博士平均則為5萬。部分畢設要結合學生的實習經歷,其中博士論文在篇幅和深度上遠遠超過碩士。
在論文的門檻上,大部分碩士往往針對一些項目以及國內學術的研究熱點開展研究,也只需要發中文期刊即可,博士則需要對國內外上最新的該領域研究進行學習並提出創新,層次上有區別。
5.工作上,碩士在求職中佔有一定優勢,博士生就業面縮窄。
本科碩士博士的專業性依次增強,所找的工作專業對口度依次增加,工作的研究性依次增大。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碩士生相比本科生學習研究能力更強;相比博士生,年齡與更廣的擇業範圍是優勢之一。而博士生相對本碩就業面會有一定縮窄,以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發為主要出口。
08
@北京大學教授喬曉春
北京大學教授喬曉春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分享了自己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的理解,我們節選了部分內容:
讀書應該有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學習新知識,讓自己知道得更多,知識面更寬;
第二個層次應該是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那就是不僅學了「是什麼」,還要學到「為什麼」,也就是要搞清楚知識背後的道理;
第三個層次是要學到人家是怎麼獲得的知識,或知識是如何研究出來的,即了解別人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什麼;
第四個層次是如何將學到的這些知識,包括所需知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用在自己的專業研究上,並從事科學研究;
第五個層次就是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思路和理念應用到更為寬泛的領域,包括對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提升。這裡的前三個層次屬於被動學習,後兩個層次屬於主動學習。
前者需要老師來教,後者更需要「自悟」,老師的作用主要是引領,而僅僅不是傳授。
中小學生的學習主要集中在第一個層次,即單純學習知識或學習「是什麼」。到了中學,特別是高中期間會開始學習一些「為什麼」。
到了大學本科主要是學「是什麼」和「為什麼」,這期間對「為什麼」的掌握要比中學時多很多,並開始接觸第三個層次,關於「怎樣做」的問題,即學習一些初級的研究方法,但是這些研究方法對於獨立做一項研究還是遠遠不夠的。
到了碩士研究生階段,就應該更系統地學習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加強第三個層次知識的學習,並開始涉及第四個層次的問題,即開始能夠做初步的、簡單的研究。
到了博士生階段,基本上進入了主動學習階段,即集中完成第四個層次和第五個層次。
從培養目標的差異上看,碩士培養的是「會做事情」的人,博士培養的則是「會思考、會創新、有智慧」的人,這應該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學習的最高境界不在於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通過學習引發更多、更廣泛的思考,使思考變成一種能力和習慣,而且這種思考是不斷深入、不斷擴展的。你會從狹義的、只局限在專業領域的思考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拓展為廣義的、對專業知識以外問題的思考。不了解科學的「外在」意義,一個博士只能算是一個會使用方法的技術員,這無異於只讀了一個碩士。
實際上,碩士以前的學習是一個能夠「學進去」的過程,而到了博士就需要經歷一個「學出來」的過程。
「學出來」指的是在學習知識和方法的過程中,人們能夠通過掌握科學的理念和思維方式,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使其在各個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
了解這些會使你的學位比一個技術學位更有價值。你是否真正達到了博士的水平,並不單純看你在科學之內取得了多少成績,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能夠跳到「科學」之外去看科學、看人生。
本文由公眾號《向學霸進軍》整理編輯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