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文 | 沈登苗,獨立學者
作者授權發布
院士落選是否導致顏寧「出走」是個偽命題,但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中的科學性存在問題
一 、緣 起
最近,顏寧因在美國又獲大獎,她2017年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辭去清華大學教授,出走美國的事情又進入大眾視野。人們議論的焦點之一是:2017年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否顏寧「出走」的原因?
9月5日,原鹽城師範學院教授、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特聘研究員許友根先生,給我發來微信:我們研究科舉,大多研究的是古代的人才,這篇文章(指《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提醒我們,研究當代乃至當下的人才,更有意義。沈老師有很好的基礎和學識,期待看到您的新成果。
我回:十年前,我曾為破解「錢學森之問」,寫過涉及當代中國高端人才(包括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的一組論文,記得當時您曾鼓勵我,可為此寫一部專著。然由於種種原因,此後我又回到了故紙堆。不過,關於顏寧出走的問題,並不複雜,我願意談談。
我從學者不太在乎社會評價,但在乎同行評價的角度,馬上對許教授的問題做出回答:2017年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顏寧出走的直接原因,表達了她對同行評估不公的不滿。許教授回復,學者不太在乎社會評價,但很在乎同行評價,這個論點是切合實際,可以立論的。那麼,在文人相輕,圈子文化等存在的情況下,如何使同行評價客觀公允,制度設計就很重要了。
於是,我從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袁隆平,甚至已經獲得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屠呦呦,也沒有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實例等分析,中國的科學院院士評選制度有待改進,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把倆人的以上交流,發給「愛思想」網的編輯,詢問他,我如果整理成文,討論這個「熱門」話題,「愛思想」網是否感興趣?編輯朋友說好的,並提醒我要適當介紹討論背景。
二、翻 轉
正是編輯的提醒,促使我對相關資料的搜索,而搜索的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原來,顏寧於2017年5月7日,已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而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中國科學院於2017年8月1日公布的,至於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更是到了2017年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才公布。這說明,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時,連候選人名單還沒有出來,更不要說最終結果了。換句話說,是顏寧出走美國於前,她落選院士在後,那院士落選是否導致顏寧「出走」,不就成了偽命題嗎?而且,現在可否倒過來說,是否顏寧「出走」,才導致她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呢?
但是,由於沒有看到相關資料,筆者不了解實際情況,不能隨便猜測。可在百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條目搜索中發現,院士增選的方法是有問題的,這才是更值得認真討論的。
三、院士當選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多數「外行人」手裡
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第二章院士的產生,第七條……各學部初選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學部主席團確定的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產生本學部終選候選人建議人選,由學部主席團確定終選候選人。
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選舉實行等額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數超過有效票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當選。按: 這條是否缺少「確定的名額」等之類的相關內容?
從中,我們可歸納為「初選」和「終選」。從程序的公正性講,「初選」和「終選」都沒有問題,因為都以得票多少為取捨。但從程序的科學性講,在「初選」中沒有問題,因為儘管現代科學技術高度分化,一個人全面掌握一個大學科的知識已很難。但畢竟在本「部」內,各分支學科的新進展大致是有可能了解的。且更主要的似因為沒有更好、更科學的初選方法。
但是「終選」中,「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這個關鍵的、唯一的取捨標準的科學性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中國科學院學部現設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技術科學部等六個學部。我們不說這六個學部下還有數十個一級學科、數百個二級學科,我們僅說這六個學部之間是跨學科,跨了學科,就屬於非專業,如數學物理學部的院士,進入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就是進入了非屬於自己掌握的專業領或,應該沒有錯吧?那麼,假設這六個學部有投票權的院士平均分布,則不是決定院士當選的有效投票有六分之五、即83.3%,定性為絕大多數選票來自「外行」嗎?也可以說,絕大多數「外行」能掌握自己非專業的學術進展、了解哪些人的研究屬於國際前沿水準嗎?難道我們的院士是全才,他們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沒有邊界?請容我冒昧地問一句:有哪一個院士敢站出來向全國人民說他(她)能做到?
當然,我並不是說如此選出的院士都是不科學的,我只是覺得,從理論上講,內行(本部)與外行(本部以外的其他五部)的科學家的每人投票,怎能是同等的權重?我不明白「初選」時是學科內部的「專業選」,到「終選」時為何倒成了「海選」呢?我覺得如此的遴選具有相當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一些投票人很有可能會憑著「感覺」走,尤其是在三分之二左右淘汰率的院士「終選」中,不能保證處於最前沿、最優秀的科學家勝出。
院士當選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多數「外行人」手裡的現狀,是否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呢?
2020-09-09
相關閱讀:
20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分水嶺——1952年院系調整
百年樹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來源、構成及原因初探
【作者簡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谿市人,獨立學者,主要從事教育史和歷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論文集)一書,提出「一代難以成為學者」的原創理論。
學人Scholar
往期精選
學人書單| 知識人 | 經濟金融 | 政治與法律 | 中國史 | 全球史與史學理論 | 社會學 | 文學 | 科學與藝術 | 哲學 | 編輯書單 | 通識讀本
學人訪談| 蕭功秦 | 伍國 | 楊福泉 | 劉清平 | 展江 | 陳映芳 唐小兵 | 楊煉 |樊星 | 馬國川 | 童之偉 | 周啟早 | 李銀河 | 方方
學人往事&逝者| 楊小凱 | 楊絳 | 揚之水 | 胡適誕辰127周年 | 高華逝世七周年祭 | 陳夢家
學人史料| 趙元任 | 錢穆 | 胡適逝世57周年 | 一瓣心香祭高華 | 一代文心 | 陳寅恪
專題| 什麼是自由 | 院系調整 | 曹雪濤事件 | 中國領土 | 金觀濤 劉青峰 | 錢鍾書與陳寅恪 | 中美關係 | 打工詩人 | 動物福利
學人·思想的蘆葦
投稿、聯繫郵箱:isixiang@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