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評選掌握在多數「外行人」手裡,是否應當反思?

2020-09-17 學人scholar

顏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文 | 沈登苗,獨立學者

作者授權發布

院士落選是否導致顏寧「出走」是個偽命題,但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中的科學性存在問題

一 、緣 起

最近,顏寧因在美國又獲大獎,她2017年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辭去清華大學教授,出走美國的事情又進入大眾視野。人們議論的焦點之一是:2017年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否顏寧「出走」的原因?

9月5日,原鹽城師範學院教授、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特聘研究員許友根先生,給我發來微信:我們研究科舉,大多研究的是古代的人才,這篇文章(指《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提醒我們,研究當代乃至當下的人才,更有意義。沈老師有很好的基礎和學識,期待看到您的新成果。

我回:十年前,我曾為破解「錢學森之問」,寫過涉及當代中國高端人才(包括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的一組論文,記得當時您曾鼓勵我,可為此寫一部專著。然由於種種原因,此後我又回到了故紙堆。不過,關於顏寧出走的問題,並不複雜,我願意談談。

我從學者不太在乎社會評價,但在乎同行評價的角度,馬上對許教授的問題做出回答:2017年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顏寧出走的直接原因,表達了她對同行評估不公的不滿。許教授回復,學者不太在乎社會評價,但很在乎同行評價,這個論點是切合實際,可以立論的。那麼,在文人相輕,圈子文化等存在的情況下,如何使同行評價客觀公允,制度設計就很重要了。

於是,我從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袁隆平,甚至已經獲得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屠呦呦,也沒有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實例等分析,中國的科學院院士評選制度有待改進,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把倆人的以上交流,發給「愛思想」網的編輯,詢問他,我如果整理成文,討論這個「熱門」話題,「愛思想」網是否感興趣?編輯朋友說好的,並提醒我要適當介紹討論背景。

二、翻 轉

正是編輯的提醒,促使我對相關資料的搜索,而搜索的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原來,顏寧於2017年5月7日,已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而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中國科學院於2017年8月1日公布的,至於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更是到了2017年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才公布。這說明,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時,連候選人名單還沒有出來,更不要說最終結果了。換句話說,是顏寧出走美國於前,她落選院士在後,那院士落選是否導致顏寧「出走」,不就成了偽命題嗎?而且,現在可否倒過來說,是否顏寧「出走」,才導致她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呢?

但是,由於沒有看到相關資料,筆者不了解實際情況,不能隨便猜測。可在百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條目搜索中發現,院士增選的方法是有問題的,這才是更值得認真討論的。

三、院士當選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多數「外行人」手裡

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第二章院士的產生,第七條……各學部初選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學部主席團確定的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產生本學部終選候選人建議人選,由學部主席團確定終選候選人。

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選舉實行等額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數超過有效票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當選。按: 這條是否缺少「確定的名額」等之類的相關內容?

從中,我們可歸納為「初選」和「終選」。從程序的公正性講,「初選」和「終選」都沒有問題,因為都以得票多少為取捨。但從程序的科學性講,在「初選」中沒有問題,因為儘管現代科學技術高度分化,一個人全面掌握一個大學科的知識已很難。但畢竟在本「部」內,各分支學科的新進展大致是有可能了解的。且更主要的似因為沒有更好、更科學的初選方法。

但是「終選」中,「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這個關鍵的、唯一的取捨標準的科學性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中國科學院學部現設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技術科學部等六個學部。我們不說這六個學部下還有數十個一級學科、數百個二級學科,我們僅說這六個學部之間是跨學科,跨了學科,就屬於非專業,如數學物理學部的院士,進入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就是進入了非屬於自己掌握的專業領或,應該沒有錯吧?那麼,假設這六個學部有投票權的院士平均分布,則不是決定院士當選的有效投票有六分之五、即83.3%,定性為絕大多數選票來自「外行」嗎?也可以說,絕大多數「外行」能掌握自己非專業的學術進展、了解哪些人的研究屬於國際前沿水準嗎?難道我們的院士是全才,他們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沒有邊界?請容我冒昧地問一句:有哪一個院士敢站出來向全國人民說他(她)能做到?

當然,我並不是說如此選出的院士都是不科學的,我只是覺得,從理論上講,內行(本部)與外行(本部以外的其他五部)的科學家的每人投票,怎能是同等的權重?我不明白「初選」時是學科內部的「專業選」,到「終選」時為何倒成了「海選」呢?我覺得如此的遴選具有相當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一些投票人很有可能會憑著「感覺」走,尤其是在三分之二左右淘汰率的院士「終選」中,不能保證處於最前沿、最優秀的科學家勝出。

院士當選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多數「外行人」手裡的現狀,是否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呢?

2020-09-09

相關閱讀:

20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分水嶺——1952年院系調整

百年樹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來源、構成及原因初探

【作者簡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谿市人,獨立學者,主要從事教育史和歷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論文集)一書,提出「一代難以成為學者」的原創理論。

學人Scholar

往期精選

學人書單| 知識人 | 經濟金融 | 政治與法律 | 中國史 | 全球史與史學理論 | 社會學 | 文學 | 科學與藝術 | 哲學 | 編輯書單 | 通識讀本

學人訪談| 蕭功秦 | 伍國 | 楊福泉 | 劉清平 | 展江 | 陳映芳 唐小兵 | 楊煉 |樊星 | 馬國川 | 童之偉 | 周啟早 | 李銀河 | 方方

學人往事&逝者| 楊小凱 | 楊絳 | 揚之水 | 胡適誕辰127周年 | 高華逝世七周年祭 | 陳夢家

學人史料| 趙元任 | 錢穆 | 胡適逝世57周年 | 一瓣心香祭高華 | 一代文心 | 陳寅恪

專題| 什麼是自由 | 院系調整 | 曹雪濤事件 | 中國領土 | 金觀濤 劉青峰 | 錢鍾書與陳寅恪 | 中美關係 | 打工詩人 | 動物福利

學人·思想的蘆葦

投稿、聯繫郵箱:isixiang@vip.qq.com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科學領域的頂級殿堂,曾有無數人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他也成為無數追夢人的夢想。然而,屠呦呦女士和顏寧女士未能入選中科院,成為所有人詫異的焦點,人們在好奇:中科院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真的病了?
  • 人民日報:是時候改進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了
    評選是否客觀、公正,不僅事關院士群體自身的尊嚴和公信力,更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熱情,甚至海外留學人員的來去選擇。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 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原標題: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存在學術不端的事件在繼續發酵。日前,王正敏當年申報院士時的7名推薦人中,有4名院士向中國科學院遞交了聯名信,稱王正敏在申報院士時確實存在造假行為:一是他將個人專著拆分成14篇文章,發表在他自己主編的雜誌上,這些都是「假論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論文放入申報材料,這是地地道道的學術造假。他們建議撤銷王正敏的院士資格。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看看我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的或許就能得到答案了!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
  • 由「王正敏造假」反思中國院士制度
    長江商報消息 ■ 楊玉聖院士制度兩大悖論截至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已達75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807人,除去117位外籍院士,兩院院士已多達1440人。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學術研究還是科技發明,我們都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又擁有著全世界最龐大的院士集團。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由選舉產生。這一傳統從1863年延續至今。不僅美國,幾乎所有國家的評選都差不多是這個樣子的,不同的是,評選材料來自哪裡,由多少個字組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先由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發起提名,個人申請無效。
  • 楊奎松:我們今天應當怎樣反思大躍進
    我們今天應當怎樣反思大躍進問:今年是大躍進運動發生50周年,也是改革開放30周年,報刊上紀念改革開放的文章很多,卻很少見到有人談論大躍進,您認為原因何在?答:很顯然,一個是成功的例子,並且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一個是失敗的例子,與今天好像已全無關係,大家當然樂得談論改革開放,而懶得去回顧那個看似荒唐的大躍進了。
  • 揭秘貪腐落馬官員評選院士內幕:用權力換贊成票
    原標題: 揭秘貪腐落馬官員評選院士內幕:用權力換贊成票專題:聚焦重拳反腐  對2011年的那次院士評選,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志棟至今記憶猶新:一個名叫陳明憲的廳官,因參評院士第一次走進了他的辦公室。一年之後,陳明憲因涉嫌腐敗落馬。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近日,屠呦呦再次落選中科院院士,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院士是我國學術領域的最高榮譽。大眾比較疑惑的地方在於,屠呦呦憑藉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下我國是如何評選院士的:1.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
  • 院士是怎麼評選出來的?第一批院士都有誰?
    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了6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18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做為學術界最高榮譽稱號,這些「牛」人是怎麼評選出來的,院士制度又是怎樣確立的?小編帶你大致了解一下!
  • 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原標題: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王正敏繼遭學生舉報其申請院士的論文涉嫌抄襲後,被媒體曝出四名院士推薦人「反悔」,聯名致信中科院,請求將其除名。
  • 沃森生物留給市場的另一個命題:誰掌握上市公司定價權
    進一步說,對於股票(上市公司)的定價權,究竟是掌握在「外行人」手裡,還是掌握在「內行人」手中?  01  誰主導了市場的定價權?  定價權(估值)是由內行人決定還是外行人決定?因為彼時多數觀察者覺得光伏行業還是一個現金流很差、龍頭會死、靠政策補貼的周期性行業,所以給不了較高估值。  這裡面就涉及到兩個重要的點,盈利能力大家都是看好的,但是不給高估值,還有人認為賽道和護城河一般。所以光伏就該給到十幾倍PE——彼時,陽光電源(300274)(SZ:300274)、隆基股份(601012)(SH:601012)等都被定格在這個水平。
  • 這三種情況,多數女人應該反思
    而相信多數人都知道,月經主要是子宮內膜脫落而成的,所以女性在月經期間,也可以觀察一下,月經或者是經血的顏色等,或許能夠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在生活中,可能很多女性出現月經經血發黑的情況,其實出現這種現象,也是身體在向你發出的一些重要暗號,希望你能夠特別重視,以免影響身體健康。月經顏色為什麼會「發黑」?
  • 顏寧出國後當選美國院士,科技被「卡脖子」、科學家出國,應反思
    導讀:科技被「卡脖子」、科學家出國,應反思。對於很多出國的科學家來說,作為中國人有著複雜的心情。可是,強行綁架在科學家身上的道德,是否對於科學家也是一種不公反思曾經著名科學家顏寧,2017年離開清華大學之後,在2019年4月30日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甚至將矛頭指向了中國院士選拔制度。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組織的「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自1994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6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度「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目前已正式啟動,誠請兩院院士推薦候選新聞。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屠呦呦和顏寧,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的"病了" 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或多或少都有許多困惑。中國有句古話道:「君子不受嗟來之食」。 科學家也是人,並不是說作為院士的科學家就比其他科學家高貴出很多,對於屠呦呦來說,她的人品、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方面的認可,如果再將屠呦呦予以院士的名稱,即是將科研工作者們捧上神壇,反而是矯枉過正,因此到現在,屠呦呦與他的團隊都沒有正式評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因為他們的成就與付出,絕不是僅僅只用一個「院士」就可以概括的。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01-02 08:3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 84歲老人連續四次「意外」落選國內院士,卻被當選美國院士
    而「轟動」的時刻在於,她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的院士,先後慘遭落選。但是2007年5月,李愛珍卻被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為院士,這也相當的滑稽。李愛珍早期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尤其早在1989年就批准成為了博士生導師,而且2003年夜成功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