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出國後當選美國院士,科技被「卡脖子」、科學家出國,應反思

2020-10-29 教育思享

導讀:科技被「卡脖子」、科學家出國,應反思。

對於很多出國的科學家來說,作為中國人有著複雜的心情。無論如何都希望能夠他們留下來,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然而,如果是普通人,在任何事情做出抉擇的時候,都會選擇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決定。可是在許多民眾的眼裡,似乎科學家應該考慮國家的利益,放棄自身的利益。

可是,強行綁架在科學家身上的道德,是否對於科學家也是一種不公?

自古留人才,絕非靠一紙禁文,更非用什麼道德來束縛,而是一個國家要形成吸引人才的「魅力」。或許,對於個別人才,尚可以從道德等精神層面來留人留才,可是對於一個國家,絕非是一兩個科學家可以扛起國家崛起的大旗。

自古亂世,核心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在中國歷史上也不乏爭奪人才的事例。如果從《三國演義》看留人才,可以看到曹操可以收攏人才,靠的是什麼?

筆者以為曹操能夠「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完全是出於對於人才的態度。而就是因為曹操如此惜愛人才,才註定了他能夠建立三國之中最為強橫的國家。有意思的是,劉備的人才觀恰恰與曹操不同,他以「桃園結義」收攏人才,之後才展現出愛才之心,但是也導致了後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故事。

但是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深諳人才是事業的根基,他們也將對待人才的態度視為了自己事業發展的生命線。而劉備的「桃園結義」的收攏人才方式,有著明顯的局限性,無法持續擴大這樣的關係。

因此,筆者認為應該理性地看待人才的出走,查找自身的不足,而不是以「愛國」之名來口誅筆伐某一位人才。一些人以這樣的方式「愛國」實際上不是真的愛國,而是破壞國家與人才的關係。

反思曾經著名科學家顏寧,2017年離開清華大學之後,在2019年4月30日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甚至將矛頭指向了中國院士選拔制度。

有人說,不能將獲得國外院士的榮譽,作為選拔中國院士的標準。這話其實沒有錯,中國有著自己的人才評價機制,也不應該被國外的人才評價機制所左右。

但是,事實上發生的事情,就是有許多中國科學家前往了國外,而且有一點值得注意,2007年,顏寧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之後,回國發展,而且一幹就是10年,期間也發表了許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可能在有些人看來,這樣的時間很短暫,但是實際上作為科學家並沒有太多的10年光陰。

或許,我們不該猜想當初顏寧為何離開,也無法猜到真正的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國外的某些方面吸引了中國的科學家,這絕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2017年,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該校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而該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正在進行選拔。2019年4月30日,顏寧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期間發表了多篇科研成果。

曾經有人拿著新中國成立時候,許多人才歸國發展,與當下的科學家做比較,無疑那一代的科學家值得我們尊敬和銘記。不過,實際上,每一個時代人的思想有著不同的特徵。與其抱著舊辦法留人,抱怨當前某些科學家「不愛國」,倒不如努力發展自身,建設一個尊重人才,惜才、愛才的環境。

用中國對待人才的寬容和胸懷,真正地吸納世界人才。

相關焦點

  • 清華顏寧留學之後回國,落選中科院又出國,入選美國科學院
    回國那年,顏寧才30歲,就因為在醫學界的成就被聘為清華大學的教授,也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2017年12月,她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2017年,顏寧迎來了對自己而言最大的挑戰,她參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眾所周知,兩院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給予科學家們的最高榮譽,挑戰難度極大,只有極少數的科學家可以入選。
  • 施一公的歸國與顏寧的出國以及清華學人的歸去來
    施一公回國已經十多年了,顏寧出國也已經兩年了,當年造成的轟動與震動至今仍餘音繚繞,以至於總有人拿他們說事,甚至把清華學生出國留學的事也和他們掛起鉤來了,說什麼施一公對大批清華大學的高考狀元都去了美國感到痛心疾首,還說什麼顏寧因不滿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出走清華。
  • 清華顏寧、北大許晨陽,歸國人才再度出國,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一部分留學生選擇學成之後回國,但是在歸國數年之後選擇再度出國,先是清華大學教授顏寧,後是北京大學許晨陽,國家太多青年人才已經流失,導致很多領域後繼乏力,只有幾位老教授還在苦苦支撐。顏寧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的一個小村莊,上世紀90年代,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為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之一。
  •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選出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了兩位中國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作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的顏寧,還曾一度上了熱搜。如果你還不知道顏寧是誰,那說明你可能是生活在沒有網絡的時代。
  • 出國僅3年,顏寧又斬獲世界級大獎!最大成就是培養一批年輕學者
    我國20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就有8位源自清華,中國兩院院士有將近四分之一也來自清華,23位「兩彈一星」的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星光璀璨的清華,還培養出了許多年輕的科學家,顏寧就是其中之一。
  • 為什麼顏寧會在美國科學院當選外籍院士?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不久前公布的新增院士名單中,我國科學家顏寧當選為外籍院士,這是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之一。那麼,為什麼中國籍的顏寧會在美國選上院士呢?
  • 反思一下,李愛珍、顏寧為什麼選不上院士
    開篇先說兩個令人敬佩的女科學家,她們的情況有些類似,在美國當選院士但在國內卻評不上院士。顏寧(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女,1977年11月出生於山東濟南萊蕪區,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2017年8月,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二輪候選人。2017年12月15日,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2019年4月30日,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她1977年時出生在山東濟南市章丘區,6歲時和父母搬到了北京,19歲考入了清華大學生物系,2000年畢業後她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入職清華,成為全中國最年輕的女性教授之一。二、2019年遺憾落選中國院士關於顏寧教授的落選,產生的爭議似乎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來源:網絡 在國內兢兢業業十餘年的顏寧沒有獲得院士榮譽,到達美國後僅僅兩年,就獲得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諷刺的是,在國內兢兢業業十餘年的顏寧沒有獲得院士榮譽,到達美國後僅僅兩年,就獲得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
  • 有多少人知道這位科學家?四次申請國內院士被拒,卻評上美國院士
    說李愛珍是我國國寶級的科學家一點也不為過。她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後,直接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現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從研究實習員到研究員,李愛珍在該所辛勤耕耘60餘載,奉獻了自己幾乎所有的心血。
  • 師徒兩人相繼落選院士,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顏寧當選美國院士
    網絡上經常看到有人拿舒紅兵院士和施一公院士做比較,拿王延軼所長和顏寧教授做比較,筆者在這主要講的是施一公和顏寧。首先顏寧是施一公的弟子,兩人都是清華畢業的,施一公是在1984年高中畢業的時候獲得了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河南省第一名),所以保送至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顏寧則是1996年考進的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 高福、顏寧、鎖志剛等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其中,中國疾控中心主任、國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高福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洛克菲勒大學教授、HHMI研究員Jue Chen(陳覺,音譯)與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鎖志剛(Zhigang Suo)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科技無國界!!!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貢獻,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奔赴美國留學深造,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
  • 知乎熱議顏寧當選美國外籍院士:優秀,但可能還不是大科學家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100人)及外籍院士(25人)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中的傑出成就,其中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科學媒體《返樸》總編、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默默無聞」的莊曉瑩,「風口浪尖」的顏寧
    我納悶的是,國內也有學術水平與顏寧相當,甚至更高的學者、科學家。為什麼熱度居高不下的只有顏寧,而其他人卻一點動靜都沒有。這是誰在炒作,或者說,是誰在借題發揮?顏寧的火,可能一方面來自於高顏值,改變了人們對女科學家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從普林斯頓大學歸國後,再次出國的經歷。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同時,2017年也有一位才華與顏值並存的中國籍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就是顏寧。說起顏寧大家或許並不陌生,顏寧曾是土生土長的清華人。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他便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已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的她選擇回國,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這一當,就是10年。
  • 北大許晨陽,清華顏寧,學成歸來卻再次出走美國,這4方面要反思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顏寧是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1996年前往清華大學讀本科,畢業後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施一公教授是她的老師,是的,施一公院士就是後來清華大學的副校長,現在是西湖大學校長。
  • 如果顏寧沒有遠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她最終能成為中國院士嗎?
    顏寧被阻攔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門檻之外時,轉身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做了美國外籍院士,這使得她夾在讚譽與蜚聲之間。在討論她的家國情懷之餘,另一個問題出現了——若顏寧沒有出國,她在國內能被授予同等榮譽嗎?顏寧若留在清華大學熬年限,不出走普林斯頓大學就能選中院士嗎?這也有著很高的不確定性。因為我國的科研環境、設備及資金都不及美國先進、充裕,但缺乏這些條件,科學家的科研進度和成果都會大,沒有成果的科學家又無法跑贏院士競選。這種負負循環會將一些有才華的學者埋沒於平庸之中,難於出頭。
  • 顏寧離開清華大學,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師徒2人都曾落選院士
    院士的項目設置有3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院士評選的申報和審核程序複雜,能夠被選為院士的都是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專家和科學家等。顏寧教授和施一公教授是生物醫學領域的拔尖人才,顏寧是施一公門下學子,師徒2人都曾就讀於清華大學,這2位科學家也曾入選院士的候選名單,但是都在首次入選卻落實院士的評比。
  • 落選院士的清華女教授,後跑去美國科研,如今現狀怎麼樣?
    「出國熱」,這一詞在10年前甚至更早時是網絡熱詞,因為當時中國的教育、科學發展都遠遠達不到今天的成就,而去國外發展,似乎成了這些「懷揣夢想」的人群的「鍍金之旅」,一批又一批的中國頂尖大學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但本是希望他們學有所成後回報祖國,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則選擇留在國外,追求他們所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