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科技被「卡脖子」、科學家出國,應反思。
對於很多出國的科學家來說,作為中國人有著複雜的心情。無論如何都希望能夠他們留下來,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然而,如果是普通人,在任何事情做出抉擇的時候,都會選擇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決定。可是在許多民眾的眼裡,似乎科學家應該考慮國家的利益,放棄自身的利益。
可是,強行綁架在科學家身上的道德,是否對於科學家也是一種不公?
自古留人才,絕非靠一紙禁文,更非用什麼道德來束縛,而是一個國家要形成吸引人才的「魅力」。或許,對於個別人才,尚可以從道德等精神層面來留人留才,可是對於一個國家,絕非是一兩個科學家可以扛起國家崛起的大旗。
自古亂世,核心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在中國歷史上也不乏爭奪人才的事例。如果從《三國演義》看留人才,可以看到曹操可以收攏人才,靠的是什麼?
筆者以為曹操能夠「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完全是出於對於人才的態度。而就是因為曹操如此惜愛人才,才註定了他能夠建立三國之中最為強橫的國家。有意思的是,劉備的人才觀恰恰與曹操不同,他以「桃園結義」收攏人才,之後才展現出愛才之心,但是也導致了後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故事。
但是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深諳人才是事業的根基,他們也將對待人才的態度視為了自己事業發展的生命線。而劉備的「桃園結義」的收攏人才方式,有著明顯的局限性,無法持續擴大這樣的關係。
因此,筆者認為應該理性地看待人才的出走,查找自身的不足,而不是以「愛國」之名來口誅筆伐某一位人才。一些人以這樣的方式「愛國」實際上不是真的愛國,而是破壞國家與人才的關係。
反思曾經著名科學家顏寧,2017年離開清華大學之後,在2019年4月30日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甚至將矛頭指向了中國院士選拔制度。
有人說,不能將獲得國外院士的榮譽,作為選拔中國院士的標準。這話其實沒有錯,中國有著自己的人才評價機制,也不應該被國外的人才評價機制所左右。
但是,事實上發生的事情,就是有許多中國科學家前往了國外,而且有一點值得注意,2007年,顏寧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之後,回國發展,而且一幹就是10年,期間也發表了許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可能在有些人看來,這樣的時間很短暫,但是實際上作為科學家並沒有太多的10年光陰。
或許,我們不該猜想當初顏寧為何離開,也無法猜到真正的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國外的某些方面吸引了中國的科學家,這絕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2017年,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該校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而該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正在進行選拔。2019年4月30日,顏寧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期間發表了多篇科研成果。
曾經有人拿著新中國成立時候,許多人才歸國發展,與當下的科學家做比較,無疑那一代的科學家值得我們尊敬和銘記。不過,實際上,每一個時代人的思想有著不同的特徵。與其抱著舊辦法留人,抱怨當前某些科學家「不愛國」,倒不如努力發展自身,建設一個尊重人才,惜才、愛才的環境。
用中國對待人才的寬容和胸懷,真正地吸納世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