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學生在完成本科學業後選擇出國深造。然而,每年留學歸國的碩士研究生人數僅佔當年出國留學人數的一半。多數留學生選擇留在國外,利用國外資源繼續進行學術研究。
一部分留學生選擇學成之後回國,但是在歸國數年之後選擇再度出國,先是清華大學教授顏寧,後是北京大學許晨陽,國家太多青年人才已經流失,導致很多領域後繼乏力,只有幾位老教授還在苦苦支撐。
顏寧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的一個小村莊,上世紀90年代,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為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之一。
四年後,顏寧以出色的專業成績順利畢業,並且遠赴美國留學,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研究生,師從生物科學領域泰鬥,施一公教授。
又是四年,顏寧碩博連讀,拿到醫學博士學位,並攻讀博士後。畢業之後,僅有三十歲的顏寧回到母校清華擔任教授,並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而清華大學沒能留住這位年輕的教授,2017年顏寧接受普林斯頓大學聘請,成為其終身教授。
許晨陽的專業方向與顏寧迥然不同,但他們歸國又離去的經歷是何其相似。
許晨陽出生於重慶,是一名「80後」,從小,他就在數學方面展現出國人的天賦,高中時入選四川省數學代表隊,並獲得冬令營金獎。一年後,許晨陽被選拔進入國家數學集訓隊。
1999年,數學天賦卓越的許晨陽順理成章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並且本科期間僅用3年便提前畢業。之後便留校攻讀研究生,拜入田剛院士門下。
研究生畢業後,許晨陽也動身去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在美國進行為期八年的學習工作後,博士後出站的許晨陽再次回到母校北京大學,成為數學研究中心教授。
在此期間,許晨陽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並且獲得一系列榮譽頭銜。但2018年,歸國發展不足六年的許晨陽,接受麻省理工大學邀請,全職任其數學系教授。
歸國人才再度出國,惋惜之餘我們也在反思,清華北大作為我國頂尖學府,都留不住優秀人才,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國科研環境亟待優化,目前,我國科研環境與國外確實還有一定差距。國外科研資金主要來源於大學、資本家及基金會,較為靈活。我國科研經費審批流程複雜,且目前經費分布不均勻,影響了一些高層次人才的信心。他們認為國內環境尚不足以自己的專業施展,國外的科研環境更能發揮出個人價值。
我國人才制度設定僵化,青年學者難以施展才華。我國目前已認識到留住本土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對於「怎麼留、留在哪、怎麼用」等一系列問題還沒有具體落實。同時,「論資排輩」的古板思想還存在,青年學者得不到機會,只能浪費時間熬資歷。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留學的學子都有著一顆中國心。隨著近年祖國的發展強大,激發了海外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國內各種軟硬體設施不斷完善,回流本土人才政策力度也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選擇歸來報效祖國。我們也希望,在每一位國內外人才的努力下,中國能夠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