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許晨陽、顏寧到底因何而就聘國外高校職位?

2020-12-05 教育透鏡

許晨陽、顏寧已經是網上的標籤人物。一些人有何想法都拿許晨陽、顏寧說事,一些不著邊際的事情也能拉上許晨陽、顏寧。扯得最多的恐怕是高層次人才流失、海外留學不歸和人才生存環境不佳,許晨陽、顏寧似乎成了一個萬能的表達工具。

這些話題扯得太多了。真相到底如何,高校人員比誰都清楚。這其中還有一個疑問,許晨陽到底說沒說那「三句話」,有無可能說那「三句話」?

1981年出生的許晨陽,生活在一個普通家庭,自幼展現出非凡的數學天賦。18歲那年,青澀的許晨陽步入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北大數學科學院。在這所至高無上的學府裡,許晨陽經過了嚴格的數學訓練,畢業之後考入了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受到麻省理工大學的青睞,進入博士後研究。

2011年,在學術研究領域嶄露頭角的許晨陽回到祖國,2013年成為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並獲得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和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被評為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讓人想不到的是,在國內呆了六年有餘的許晨陽,還是去了美國。

許晨陽臨行前並沒有張揚,走得悄無聲息。可是,不久卻傳出來一個消息,說是許晨陽走時留下三句話,於是成為許多人描述高校的經典證據,直到現在也是如此,時不時的有人拿出來說道說道。許晨陽是名氣,別人消費他,也沒有辦法。不少人說,許晨陽的「三句話」值得人們深思,現在看來,一些人總拿「三句話」說事反倒是更值得人們深思,為何與許晨陽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也往他的「三句話」上掛呢?

網傳的三句話是:學術界對年輕人的支持力度是不夠的;國內大學風氣太浮誇;國內大學造假現象嚴重。這三句話就是許晨陽應聘美國職位的原因嗎?他是因為「環境不佳」而出走嗎?不妨分析一下。

第一句話是學術界對年輕人的支持力度不夠。我們不說結論,因為對於同樣的事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結論。實際上,高校很是複雜,校校不同,對年輕人的支持自然有所差別。如果在高校呆過,你就會發現,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對年輕人支持不夠,一種是對年老人存在歧視。年輕的人覺得獲得的資源太少,年老的人又覺得資源都給得太少,自己正是年富力強發揮作用的時候,許多資源卻給了還看不出能力的年輕人。所以,高校並不是對年輕人或年老人支持力度夠不夠的問題,而是有限的資源如何分配的問題。

拿許晨陽來說,30歲成為長江特聘教授,還給了很多的榮譽和獎勵。對於他這類人才來說,應該說要什麼有什麼,他安心研究和教學即可,沒有任何後顧之憂。顯然,對於許晨陽來說,根本不存在支持力度不夠的問題。他如果是為其他年輕人說話,那麼理應利用自己的優越地位,留在國內為同齡人說話和爭取支持才是,為何一走了之呢?這也不合情理。

第二句話是國內大學風氣太浮誇。不可否認,確實存在這種現象,多數人名利觀念極重,欲望很高。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往往是圍著評價指標轉,要論文就全力寫論文,要SCI就想盡辦法發SCI,要科研成果就不管教學而專攻項目,所有這些都背離了科學宗旨,所以標誌性成果並不多。

但是,這一切對許晨陽一類人才來說並無影響。他們已經搶佔了最高位置,獲得了最多的資源,具備了最好的條件,只需要在教學的同時,專心鑽研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即可。也就是說,對於許晨陽這類人才來說,完全是生活在一個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環境中,而且不受外界風氣幹擾,也不至於因此而走。

第三句話是國內大學造假現象嚴重。這句話與第二句話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學術浮躁也才有造假,造假就是學術浮躁的體現。如果是有責任之心,針對此種情況,正好留在國內,發揮自己的優勢,為扭轉此種風氣而努力,象饒毅那樣。

饒毅也在北大,比許晨陽更牛。2004年起任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6年起任任美國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Feinberg臨床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主任、神經內科學Elsa Swanson講席教授。2007年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1年組建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並任創始主任。他取得的科學成果更不用說了。

2010年9月,饒毅和施一公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中國的科研文化》一文,直指當時中國科研經費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中的弊端,引發各界廣泛關注,並得到了積極回應。從此以後,科研項目申報評審中的公正與透明不斷增強,學術違法違紀或者違反規則的行為得到有效治理,科研誠信建設和專家評審迴避制度也變得健全。許晨陽出走之時,已經得到根本扭轉,他因此而走說不過去。饒毅一直在與不良風氣作鬥爭,許晨陽也有條件做到這一點。

綜合上述情況,本號懷疑,有人假託許晨陽之名,編造了「三句話」。畢竟這「三句話」並非出自許晨陽之口,而是轉述的,而許晨陽並沒有公開予以證明。

那麼,許晨陽因何而走?為何更牛的施一公和饒毅沒有走?不都是工作在一樣的環境當中嗎? 這就在於人生追求不同,價值取向有別。

有的人說顏寧是因為沒有評上院士而「負氣出走」,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些人的臆造。顏寧告訴記者,她在得到清華大學「無與倫比的軟硬體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過了自己回清華之初的預期。」用「居安思危」解釋道:「我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換一種環境,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她還表示,「我也會憑著對清華的熱愛,盡己所能,促進普林斯頓等國外一流學府與清華的交流合作。這也是我在這個階段回報母校的一種方式。」

許晨陽應該也是如此。搞學科的人很注意學術環境。一些高精尖的東西,研究的人員很少,圈子不大,而研究又需要交流,在碰撞中迸出火花,找到靈感。許晨陽也許就是因此接受國外邀請。許晨陽的研究方向可能在北大找不到交流對象,而在美國所聘高校卻能找到,隨時可以找個研究同一問題的教授聊一聊,達到雙向交流、互相啟發的目的,說不定某個時候找到靈感,達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效果。

如果繼續留在北大,許晨陽因為找不到交流者,只能單打獨鬥,久而久之,在學術方面將會坐吃山空,不進而退。這就是顏寧所說的「居安思危」,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而故步自封,換一種環境可以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對於許晨陽來說,數學才是最重要的,學術是他的生命。只有和同行在一起,才能不停地碰撞出火花,學術生命才能被無限延長。

許晨陽走了,顏寧走了,並非因為環境不佳而走,更不是負氣出走,他們都各自的人生追求,那就是獻身科學事業,這是正常現象。從這個角度看,更加證明那「三句話」不是許晨陽自己說的,他人假託許晨陽之名也未可知,畢竟這樣的事情並不鮮見。比如,顏寧出走與評院士沒有任何聯繫,有的人卻硬是扯到一起。為了尊重他人,還是別再『消費」許晨陽、顏寧為好。你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下你的想法。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顏寧、許晨陽等中國頂尖青年科學家回國又離開,為何留不住?
    許晨陽在這樣的環境中對數學更加痴迷,在他看來,數學是一種自由的藝術,和音樂一樣是精神上的追求。數學帶給他的快樂和享受是其他事情代替不了的。 他設想自己未來的工作應該與數學有關。 2004年,在北大讀完研究生後,許晨陽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轉入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後,出站後,在猶他州工作一年。
  • 許晨陽、顏寧出走美國的真相是什麼?中國教育沒有人才戰略眼光!
    近年來清華北大等高校的大面積留學生出國不歸引起了中國公眾的不滿。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曾談到,我這屆的清華畢業生有2216人,大約有1600選擇到美國留學,大部分現在還在美國。至今有2萬清北生,25萬華人,在矽谷工作,不願回國。
  • 反思人才流失,顏寧、許晨陽回國成為學術帶頭人,為何又跑路?
    顏寧說起出走美國的人才,顏寧就是其中一位。從國外回來後,她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解決了別人半個世紀都沒有解決的科研難題,但她最終還是接受了國外大學的邀請,到國外工作。許晨陽許晨陽曾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隨後進行博士後研究。回國後加入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最後,他離開中國,到麻省理工學院教數學。
  • 顏寧、許晨陽等中國青年科學家回國之後又離開,為何留不住人才?
    2017年,回國10年的清華大學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選擇再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不再擔任清華大學的全職教授,這也讓他陷入了長時間的爭議當中,畢竟這樣的舉動讓任何人覺著都有點深意。
  • 清華顏寧、北大許晨陽,歸國人才再度出國,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多數留學生選擇留在國外,利用國外資源繼續進行學術研究。一部分留學生選擇學成之後回國,但是在歸國數年之後選擇再度出國,先是清華大學教授顏寧,後是北京大學許晨陽,國家太多青年人才已經流失,導致很多領域後繼乏力,只有幾位老教授還在苦苦支撐。
  • 北大許晨陽,清華顏寧,學成歸來卻再次出走美國,這4方面要反思
    後來,顏寧離開清華大學,到她在美國的母校普林斯頓大學接受了終身教授的職位。兩年後,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國院士。無獨有偶,在另外一所頂級學府北京大學,也有一名跟顏寧近似的頂級教授,從美國學成歸國,進入他在中國的母校北大,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然而,在北大執教5年後,也是再次離開中國去了美國,他就是北大數學系教授許晨陽。
  • 數學家許晨陽:站在代數與幾何的交界處
    ——許晨陽編譯 | 烏鴉少年許晨陽稱自己是那種「典型的數學家」,他不使用軟體,只使用紙筆、粉筆和黑板。當你路過他的辦公室時,可能只會看到他踱來踱去,陷入沉思。通過散步以及與同事們的交談,許晨陽專注於用雙有理幾何的方法,在高維空間為這些代數簇分類。許晨陽說:「我喜歡和這個研究領域內的其他數學家交談。我們討論一會兒,然後回去獨自思考,遇到新的困難,再繼續討論。所以我的大多數論文基本上都是合作的成果。」
  • 80後數學家許晨陽:全球「代數領域最高獎」首位華人得主
    據美國數學會官方網站最新消息,2021年度科爾代數學獎頒發給許晨陽教授。許晨陽目前任職麻省理工學院,頒獎聲明中稱,這次獎項是為了表彰他在代數領域取得的最新傑出成果:發展了K-穩定法諾簇模空間的代數理論,並且用K-穩定性實現了研究極小模型綱領中奇點的一個全新途徑。
  • 北京大學許晨陽教授榮獲2016年度拉馬努金獎
    2016年6月22日,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印度科技部(DST, Government of India)和國際數學聯盟(IMU)共同頒發的2016年度拉馬努金獎(The Ramanujan Prize)揭曉,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許晨陽教授榮獲該獎。
  • 許晨陽:數學是我最好的選擇
    「數學是我最好的選擇」 ——訪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許晨陽教授 飛快的語速,讓人羨慕他思維的轉換與跳躍;縝密的邏輯,讓人驚嘆他思考的廣度與深度;年輕的抱負,讓人佩服他探索的執著與堅定······他便是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許晨陽教授。
  • 獨家專訪 | 純粹數學家——認識許晨陽
    飛快的語速,讓人羨慕他思維的轉換與跳躍;縝密的邏輯,讓人驚嘆他思考的廣度與深度;年輕的抱負,讓人佩服他探索的執著與堅定······他便是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許晨陽教授。開始大學的學習之後,許晨陽最大的體會是,自己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大學數學學習是完全不同於高中數學學習的全新世界。在這裡,他感悟到數學研究的新思路,嘗試了數學探索的新方法。沉浸於這個世界裡獲得的快樂與滿足促使許晨陽在大一便下定決心——要將數學研究作為此生的職業。
  • 許晨陽獲「代數領域最高獎」科爾代數獎
    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據美國數學會(AMS) 官方網站消息,2021年度科爾代數學獎(Cole Prize in Algebra)頒給許晨陽許晨陽教授在北京大學完成本科學業,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研究生學業。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職位。他於2012年入職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2013年晉升為該中心教授。2018年,他加入麻省理工學院,2020年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 北京大學許晨陽教授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
    /01/26 信息來源: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 根據世界著名數學研究機構龐加萊研究所(Institut Henri Poincaré)官網最新公布的消息,北京大學許晨陽教授獲選
  • 許晨陽:思考人生的數學家
    近日,普林斯頓大學許晨陽教授獲得了美國數學會代數方向的最高榮譽:「科爾代數獎」(。許晨陽教授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期間,跟《普林小虎隊》的很多編輯都有交集。這次他特地接受了《普林小虎隊》的採訪,談談自己的數學心路。相信一定會對有學齡兒童的家庭,正在讀書的學生,以及思考人生的朋友們有所啟發!
  • 數學家許晨陽今年秋將出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2017未來科學大獎名單公布:潘建偉施一公許晨陽獲獎  目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官方網站發布一條新聞,代數幾何學家許晨陽(Chengyang Xu)將於今年秋季全職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官方網站發布一條新聞,代數幾何學家許晨陽(Chengyang Xu)將於今年秋季全職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
  • 墨子嘉賓 許晨陽:我覺得數學很美
    因為「在雙有理幾何學上做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許晨陽獲得今年新增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是100萬美元。 「接了電話,shock(震驚)得一桌子新鮮的蔬菜都沒怎麼吃。」許晨陽後來告訴我。
  • 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為何終遠赴美國?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數學天才」許晨陽,「數學天才」的稱號,要來自於許晨陽從小的成績優異,特別是數學方面有著很高的天賦。對於數學這門功課,能夠完全駕馭的人並不多,恐怕小時候很多人的低分,都是數學和化學拖了後腿。但是數學這樣難搞的課程,對於許晨陽來說卻學習的非常輕鬆。
  • 遺憾的是,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回國6年後去了美國
    許晨陽1981年出生於重慶,從小就勤奮好學,在班上總是學霸的代表,成績居高不下,老師誇他是天才,尤其是在數學方面,更是有著極高的天賦,加上許晨陽本人也是刻苦學習,毫不懈怠,所以數學成績一路高歌猛進。1998年,許晨陽被四川省數學隊選中參加冬令營決賽並最終獲得金牌,入選了1999年國家數學集訓隊。
  • 五位華人獲得斯隆獎,四人曾在北大數院學習,現在國外大學做助教
    北大數院號稱「四大瘋人院」之一,多年來培養出很多優秀的人才,特別是以許晨陽、惲之瑋、張偉、劉若川、袁新意、朱歆文、肖梁等人為代表的「黃金一代」,更是奠定北大數學「中國第一系」的地位。從個人簡歷中可以看到,他們在北京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後,毫無例外選擇到國外讀書,取得博士學位,然後留在國外,在美國的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為什麼他們不肯回到國內,在國內的高校擔任教職呢?隨著國家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國內高校對海外留學人才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
  • 前有清華顏寧,後有北大許晨陽,為何人才回國後,又跑了?
    尤其是清華大學的顏寧和北京大學的許晨陽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為什麼很多學成歸來之後的留學人才在歸國一段時間後都要選擇再次出國呢?為什麼我國想要留住人才為何就如此艱辛呢?這背後的原因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