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晨陽、顏寧已經是網上的標籤人物。一些人有何想法都拿許晨陽、顏寧說事,一些不著邊際的事情也能拉上許晨陽、顏寧。扯得最多的恐怕是高層次人才流失、海外留學不歸和人才生存環境不佳,許晨陽、顏寧似乎成了一個萬能的表達工具。
這些話題扯得太多了。真相到底如何,高校人員比誰都清楚。這其中還有一個疑問,許晨陽到底說沒說那「三句話」,有無可能說那「三句話」?
1981年出生的許晨陽,生活在一個普通家庭,自幼展現出非凡的數學天賦。18歲那年,青澀的許晨陽步入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北大數學科學院。在這所至高無上的學府裡,許晨陽經過了嚴格的數學訓練,畢業之後考入了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受到麻省理工大學的青睞,進入博士後研究。
2011年,在學術研究領域嶄露頭角的許晨陽回到祖國,2013年成為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並獲得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和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被評為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讓人想不到的是,在國內呆了六年有餘的許晨陽,還是去了美國。
許晨陽臨行前並沒有張揚,走得悄無聲息。可是,不久卻傳出來一個消息,說是許晨陽走時留下三句話,於是成為許多人描述高校的經典證據,直到現在也是如此,時不時的有人拿出來說道說道。許晨陽是名氣,別人消費他,也沒有辦法。不少人說,許晨陽的「三句話」值得人們深思,現在看來,一些人總拿「三句話」說事反倒是更值得人們深思,為何與許晨陽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也往他的「三句話」上掛呢?
網傳的三句話是:學術界對年輕人的支持力度是不夠的;國內大學風氣太浮誇;國內大學造假現象嚴重。這三句話就是許晨陽應聘美國職位的原因嗎?他是因為「環境不佳」而出走嗎?不妨分析一下。
第一句話是學術界對年輕人的支持力度不夠。我們不說結論,因為對於同樣的事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結論。實際上,高校很是複雜,校校不同,對年輕人的支持自然有所差別。如果在高校呆過,你就會發現,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對年輕人支持不夠,一種是對年老人存在歧視。年輕的人覺得獲得的資源太少,年老的人又覺得資源都給得太少,自己正是年富力強發揮作用的時候,許多資源卻給了還看不出能力的年輕人。所以,高校並不是對年輕人或年老人支持力度夠不夠的問題,而是有限的資源如何分配的問題。
拿許晨陽來說,30歲成為長江特聘教授,還給了很多的榮譽和獎勵。對於他這類人才來說,應該說要什麼有什麼,他安心研究和教學即可,沒有任何後顧之憂。顯然,對於許晨陽來說,根本不存在支持力度不夠的問題。他如果是為其他年輕人說話,那麼理應利用自己的優越地位,留在國內為同齡人說話和爭取支持才是,為何一走了之呢?這也不合情理。
第二句話是國內大學風氣太浮誇。不可否認,確實存在這種現象,多數人名利觀念極重,欲望很高。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往往是圍著評價指標轉,要論文就全力寫論文,要SCI就想盡辦法發SCI,要科研成果就不管教學而專攻項目,所有這些都背離了科學宗旨,所以標誌性成果並不多。
但是,這一切對許晨陽一類人才來說並無影響。他們已經搶佔了最高位置,獲得了最多的資源,具備了最好的條件,只需要在教學的同時,專心鑽研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即可。也就是說,對於許晨陽這類人才來說,完全是生活在一個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環境中,而且不受外界風氣幹擾,也不至於因此而走。
第三句話是國內大學造假現象嚴重。這句話與第二句話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學術浮躁也才有造假,造假就是學術浮躁的體現。如果是有責任之心,針對此種情況,正好留在國內,發揮自己的優勢,為扭轉此種風氣而努力,象饒毅那樣。
饒毅也在北大,比許晨陽更牛。2004年起任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6年起任任美國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Feinberg臨床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主任、神經內科學Elsa Swanson講席教授。2007年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1年組建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並任創始主任。他取得的科學成果更不用說了。
2010年9月,饒毅和施一公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中國的科研文化》一文,直指當時中國科研經費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中的弊端,引發各界廣泛關注,並得到了積極回應。從此以後,科研項目申報評審中的公正與透明不斷增強,學術違法違紀或者違反規則的行為得到有效治理,科研誠信建設和專家評審迴避制度也變得健全。許晨陽出走之時,已經得到根本扭轉,他因此而走說不過去。饒毅一直在與不良風氣作鬥爭,許晨陽也有條件做到這一點。
綜合上述情況,本號懷疑,有人假託許晨陽之名,編造了「三句話」。畢竟這「三句話」並非出自許晨陽之口,而是轉述的,而許晨陽並沒有公開予以證明。
那麼,許晨陽因何而走?為何更牛的施一公和饒毅沒有走?不都是工作在一樣的環境當中嗎? 這就在於人生追求不同,價值取向有別。
有的人說顏寧是因為沒有評上院士而「負氣出走」,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些人的臆造。顏寧告訴記者,她在得到清華大學「無與倫比的軟硬體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過了自己回清華之初的預期。」用「居安思危」解釋道:「我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換一種環境,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她還表示,「我也會憑著對清華的熱愛,盡己所能,促進普林斯頓等國外一流學府與清華的交流合作。這也是我在這個階段回報母校的一種方式。」
許晨陽應該也是如此。搞學科的人很注意學術環境。一些高精尖的東西,研究的人員很少,圈子不大,而研究又需要交流,在碰撞中迸出火花,找到靈感。許晨陽也許就是因此接受國外邀請。許晨陽的研究方向可能在北大找不到交流對象,而在美國所聘高校卻能找到,隨時可以找個研究同一問題的教授聊一聊,達到雙向交流、互相啟發的目的,說不定某個時候找到靈感,達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效果。
如果繼續留在北大,許晨陽因為找不到交流者,只能單打獨鬥,久而久之,在學術方面將會坐吃山空,不進而退。這就是顏寧所說的「居安思危」,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而故步自封,換一種環境可以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對於許晨陽來說,數學才是最重要的,學術是他的生命。只有和同行在一起,才能不停地碰撞出火花,學術生命才能被無限延長。
許晨陽走了,顏寧走了,並非因為環境不佳而走,更不是負氣出走,他們都各自的人生追求,那就是獻身科學事業,這是正常現象。從這個角度看,更加證明那「三句話」不是許晨陽自己說的,他人假託許晨陽之名也未可知,畢竟這樣的事情並不鮮見。比如,顏寧出走與評院士沒有任何聯繫,有的人卻硬是扯到一起。為了尊重他人,還是別再『消費」許晨陽、顏寧為好。你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下你的想法。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