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人才往往是一個國家底蘊的象徵,各個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頂尖人才在該領域的探索。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全力培養各方面的頂尖人才,甚至把他們送到國外接受最好的教育,讓他們回國報效祖國。
很多學生赤誠求學,成為我國科技領域的中堅力量,但也有很多人沒有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而是留在了異國他鄉。
許晨陽1981年出生於重慶,從小就勤奮好學,在班上總是學霸的代表,成績居高不下,老師誇他是天才,尤其是在數學方面,更是有著極高的天賦,加上許晨陽本人也是刻苦學習,毫不懈怠,所以數學成績一路高歌猛進。
1998年,許晨陽被四川省數學隊選中參加冬令營決賽並最終獲得金牌,入選了1999年國家數學集訓隊。而就在這一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成為同齡人中的優秀存在。
進入北大後,他沒有那麼驕縱,而是比以往更加努力學習,在他的努力下,別人四年的課程,他只用了三年,就被學院批准提前畢業。但他沒有離開,而是留在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最終,23歲的他拿到了北京大學的碩士學位。
此時此刻,他確實要離開了,因為必須要去更高的學府深造,那就是國外的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他到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他再次轉入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
一路走來,坦坦蕩蕩,那是一條天才的康莊大道,許晨陽是父母口中別人的孩子,優秀得讓常人遙不可及,就連追趕的欲望,也只能仰視他。
完成博士後研究後,許晨陽回到國內,再次回到北大,加入北大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所以人才回流是我們國家的一大幸事,也是一筆不小的技術財富。
回國後,許晨陽並沒有閒著,他繼續在數學領域鑽研,短短幾年,就獲得了"求是傑出青年獎""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等含金量極高的獎項。次年,他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並被評為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此時的許晨陽只有33歲。
在擔任教授期間,很多學生都爭著上他的課,因為許晨陽的研究領域是代數和幾何方向,這在數學領域是一個比較大的研究領域,他在這樣的年齡取得這樣的成績,自然吸引了很多學生。
而那些上過許晨陽課程的學生都說,聽他一堂課勝過讀十年書。如此高的評價,可以想像許晨陽在數學領域的造詣有多麼深厚。
隨後幾年,許晨陽不斷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科學突破獎、新視野數學獎、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各類獎項。此外,許晨陽還是唯一入選龐加萊研究所的中國青年數學家。
可以看出,許晨陽在全國數學界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他先後在世界頂級數學期刊上發表了6篇數學研究報告和文章,講解取得了很大的反響,這樣的成績,說是我國頂尖的數學人才,是我國的精神財富,一點也不過分。
許晨陽在數學領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他是如此的優秀,無論是天賦、知識、能力都令人佩服,這樣的人才,哪個國家不想擁有,畢竟這種頂尖人才,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出現一個,許晨陽的價值不可估量。
然而,令人遺憾的情況最終還是出現了,許晨陽回國工作6年後,義無反顧地選擇離開中國,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當了一名教授。他的選擇無疑令人費解和不解,但他的回應是,我國數學尖端領域人才過剩,不比他多,也不比他少。
似乎我們的國家並不是很需要他,但話語中,都流露出一種被冷落的感覺。而且,他可能也在追求更高的科研成果,而中國還不足以支持他去研究那些,所以他只能去更好的研究平臺。但不管是什麼原因,許晨陽終究還是選擇了離開,結果雖然遺憾,但也無奈。
許晨陽的情況被稱為"人才流失",即國內頂尖人才完成學業後選擇留在國外深造。許晨陽並不是這種情況的個例,類似的例子在我國還有很多,比如清華大學的顏寧,出生在山東,獲得了清華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然後又到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
並在那裡呆了三年學習才回國,在國際醫學領域也有很大影響,獲得了很多獎項,包括世界級的獎項和頭銜,但這種人才,卻在回國工作十年後,再次選擇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教授。這段經歷與許晨陽驚人地相似。
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就需要反思,是不是我們自己這邊的問題,讓一個又一個的頂尖人才流向國外?
原因其實很簡單,如今的國內科學界雖然人才濟濟,但還是有些魚龍混雜,很多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有些人不好好做研究,只想通過自己的地位牟利。有的人資歷高,就會隨意打壓新人,論資排輩現象嚴重。
而且,學術造假的情況很多,甚至竊取別人的成果來成就自己,做得卑劣。也許這些人已經讓那些年輕的科學家們越來越失望,而真正想要潛心研究的人也不得不尋找更好的平臺去發展,離開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中國把這個問題擺到桌面上來解決,首先把科學界的一些毒瘤去掉,把科學領域變得更加簡單、乾淨,讓真正想做研究的人能夠有一個好的研究環境,也給他們在研究上的支持,如果我們的平臺不比國外差的話。那尖端人才自然不會那麼容易流失。
但這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而且會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讓我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