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放棄高額獎勵回美國任教!臨行前留下3句話。
中國北京大學自成立以來,出過不少數學天才,尤其在培育人才方面。北大更是盡心盡力,通常只要有學子在初中或高中暴露出過人的數學天賦跟優越成績的話,都會被北大「鎖定」從而保送他入讀大學。
但並不是每一位從北大畢業的學生都會「知恩圖報」。比如有這麼一位數學天才,他當年從北大畢業後,就寧願放棄高額獎賞,選擇飛赴美國任教,在走之前還特意留下3句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許晨陽說中國科技的三害,到底是哪3害,害在哪裡?這些話貌似並非空穴來風,既然從一個赴美的數學天才口中說出,想必有他的一定道理。
而我們所說的這位數學專家,名字叫許晨陽,其是1981年出生,重慶人,童年跟讀書時期均在中國度過。
後來以卓越的數學能力成為美國麻省數學系的教授。2017年,許晨陽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成為名副其實80數學專家,翌年九月份,他卻做出一個決定,辭去北京的高薪工作,毅然登上了飛赴美國的飛機。
去到那邊,很快就受邀成為麻省理工大學的MT。然而我們了解到,國家跟北京大給許晨陽開出的待遇跟條件一點都不比美國麻省的低,可許晨陽為何還是去了美國呢?
通過他臨走時的舉動跟言語,我們發現了其中的原因。
許晨陽說出了他近幾年來一直思考跟觀察的問題,坦誠的指出現今中國科技界有三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如果再不及時改變,將成為科技界的「三害」。
第一害:學風較為浮躁喧囂。
他稱:「個人感覺中國學術界有一些地方顯得較為浮躁」並且其還通過舉例子說出,自己在外國的時候跟其他博士生比較,就覺得中國博士生們想得比較多。
例如許晨陽當年在外國的時候,除了認真研究學術之外,很少會去想在畢業後要怎樣發表幾遍論文,數年後又如何升職,參與競爭精英計劃等等,這方面的事情都沒有做什麼考慮,而周圍的同學也是一樣,一心只想把學術搞好就行,並不像部分中國留學生那樣想太多。
為此,許晨陽就覺得中國目前普遍存在這樣的情況。例如研究一個什麼學術成果就一定會去發新聞,而這在許晨陽看來顯得有點不合理,這使得新聞在一定程度裡引向著研究。而真正的學術成就應該讓界內人來評價更好。
可是新聞又是給外行人看的,故此該成果價值就有點成了由外行去影響內行。比如,拿基礎領域的學術成就跟專業成就比較,這就不見得一出成果能可以立馬轉變成生產力。
所以許晨陽就認為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有點趕不及時,且有點急功近利在裡面。而這種現象,許晨陽認為很普遍,不僅學術界有「詬病」,連中國其他領域各界都存在。
第二害:「學術造假還得不到懲處」。
通過新聞發現,學術不端者很難得到懲罰,許晨陽如是是:「據他所了解,數學界的造假事件很少發生,可是當其他領域涉及學術造假之際就會上新聞,而這些造假事件中往往有學術新秀之星,還有比較知名老練的專家」。
其實許晨陽也承認他自己除了數學,對於其他領域的學術問題也屬於外行人。可是通過觀看其他領域的學術者評論之後,會感到各個學術界裡大部分人才都認為是學術造假了。
為此許晨陽對於這種事件有點失望,特別是每當有新聞曝光某某某涉嫌學術造假後,就算曝光率很高很久,可是一點處理懲罰的消息都沒有看到。
第三害:「對年輕人的支持不夠」。
導致許晨陽決然投奔美國的原因,就是他可能覺得自己不夠被重視,中國年輕人得不到足夠的支持。
就如他所講:「我認為更嚴重的問題,是對中國年輕人的支持不夠」,其覺得這事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我國年輕人需要在申請各種項目中花費更多的時間,包括走各種流程,有時候處事部門沒有過多支持,沒有注重「人性化」辦事,均是按規矩走。
有一些本來就可以很快處理的小問題,負責部門的工作人員不肯花點時間說的太細,寧願讓辦事的年輕人多跑幾趟冤枉路,且耽誤了對方的時間。基於這種情況,年輕人在學術管理層面所得到的機會則會更少了。
關於中國年輕人的水平問題,許晨陽表示:「自己所認識的數學界年輕人,大部分人的學術能力還是比較好的,而且人人都很「純真」,想法簡單就是想搞好學術,所以很值得支持」。
特別是近幾年,從外國留學歸來的中國年輕人的文化水平比以往老一輩的要厲害。故此許晨陽覺得應該給這個群體提供一個更為優良的工作環境。且讓他們不用為溫飽煩惱,才能更專心的去搞學術。
並且這方面的年輕人所要求的也不多,最起碼在許晨陽看來,數學界的人不會太過糾結其他物質之列的東西,只要給予足夠的經費就可以了。
然而對於許晨陽提出的這三個「要害」確實值得我們重視,畢竟在許晨陽的眼裡美國是沒有這樣的問題存在的,所以他才甘願捨棄高薪待遇,義無反顧的投奔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