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免費訂閱
1977年,顏寧出生於山東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雖然家境平凡,但是顏寧從小就展露出了非凡的才能。
2000年,顏寧本科畢業,之後她遠渡重洋,來到美國的著名高等學府普林斯頓大學讀書,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她就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2005年到2007年,這兩年的時間裡她都在普林斯頓大學從事博士後科研工作,逐漸聲名鵲起。
令當時美國醫學界不解的是,僅用了2年時間,顏寧就做出了一個讓同事們非常不理解的舉動,她決定回國,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回到自己的母校清華。
回國那年,顏寧才30歲,就因為在醫學界的成就被聘為清華大學的教授,也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2017年12月,她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
2017年,顏寧迎來了對自己而言最大的挑戰,她參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眾所周知,兩院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給予科學家們的最高榮譽,挑戰難度極大,只有極少數的科學家可以入選。
顏寧在評選兩院院士的終審時沒有通過。
同一年,顏寧選擇離開清華大學,離開祖國,前往美國自己攻讀博士學位的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2019年,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時的顏寧年僅42歲
有的人猜測她是因為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中落選才負氣出走,有的人猜測她是因為忍受不了中國學術界的環境,也有的人猜測她是因為追逐外國更好的科研條件和薪資待遇。
有人指責他「崇洋媚外」,有人指責她氣量狹小,還有人指責她辜負了祖國的培養等等,面對這些流言蜚語,顏寧從未正面回應。
顏寧曾經在微博上澄清過,她表示自己只是希望促進中美之間的學術交流,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也希望能夠在新的環境收穫靈感,取得突破,她希望自己可以在科學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而在遠赴美國後,她的學術之路繼續「開掛」。今年5月13日,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兩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這不僅是她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她的第33、34篇CNS論文。這兩篇文章,分別解析了膽固醇醯基轉移酶ACAT1和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1的冷凍電鏡結構及其反應機理,對靶點抑制劑的開發有重要指導作用。
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對於這些說法,北京時間5月25日凌晨,顏寧在微博上回應了兩個字:
「扯淡!」
顏寧進一步解釋,自己在參加過美國國家科學院投票後才明白,其實留在清華,比去普林斯頓更容易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至於中科院院士,是兩年一次的「提名」而非網傳的「申請」。她自己做事則比較隨心所欲,落選時以「旁觀者」的視角覺得好玩,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她也不追求名利。
大家質疑中美院士水平的原因,其實與評選條件也脫不開關係。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對於長期不在國內工作的院士候選人,在堅持院士標準的同時,還應特別考慮其對國家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所作的貢獻。」中國院士的評選還會綜合學歷、英語水平、領域號召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甚至包含一些「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的因素。畢竟袁隆平和屠呦呦的貢獻之大有目共睹,而二人均未評上中科院院士。
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就簡單粗暴的多了。主要從候選人的學術水平來衡量,而非為美國做出了什麼貢獻。
在美國,院士頭銜是一種「非物質化的榮譽」,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除了榮譽之外,並無功利上的好處。院士稱號對科學家個人的收入上並無變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華人科學家李遠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後又獲得諾貝爾獎,而加州伯克利大學給他的獎勵,不過是一個優先停車位而已。但作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必須為其所在領域的年輕科學家做出表率;需要為聯邦和地方政府提供廣泛的政策諮詢。
而在我國,國務院規定,中科院院士享受的醫療、乘車方面的工作待遇相當於副部級。各地方政府也和院校為了吸引院士開出的條件,優厚的津貼、年薪和安家條件等。更重要的是,院士在中國等級分明的學術身份中位於最高級,在各類評審、申請各類重大課題時的優勢不言而喻。這大概也是中科院院士競爭如此激烈的重要原因吧。
至於顏寧為什麼要留學回國之後在出國的,去評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就不得為知了
每天都有分享,關注收到最新文章,完全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