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選出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了兩位中國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作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的顏寧,還曾一度上了熱搜。
如果你還不知道顏寧是誰,那說明你可能是生活在沒有網絡的時代。
人物介紹
顏寧,不到30歲就受聘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2007至今,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另外,顏寧還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的副理事長。
2017年5月7日,經過清華大學的證實,顏寧已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該校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
2017年8月,顏寧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二輪候選人 ,不過可惜的是隨後落選了。同年的12月15日,顏寧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
在顏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兩年,於2019年4月30日,她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獲得如此多榮譽的顏寧到底是研究什麼領域的,為什麼能夠當上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呢?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科學家所研究的內容都是非常高深莫測,甚至常人無法理解的,但是其實科學家做的工作就是我們平時一直所接觸但是又未去探索,未能完全理解的領域,先聽一下顏寧是如何描述自己的工作研究的。
顏寧在37歲的時候率領了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並且花費了半年的時間,攻克了一個存在50年不解的,在國際上最受矚目,同時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膜蛋白研究領域的世界級科學難題。
顏寧不僅成為世界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的科學家,同時她在蛋白質結構的研究方面,遠遠超過了在過去50年內所從事這個領域結構研究的所有科學家。
在顏寧的不斷努力和研究成果下,使得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院成為了現在世界頂級的科研所。
顏寧作為一名科學家,她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為什麼此次當選上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會廣受矚目,到底美國國家科學院是個什麼機構,他們的選取標準又是什麼?
美國國家科學院
首先要科普一下,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863年,於1863年3月3日根據林肯總統籤署的國會法令成立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其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家組成的組織,是美國科學界榮譽性及政府諮詢機構。
同時,還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學術機構(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之一。
根據官網的介紹,目前NAS的成員總數約為2380名,其中約有190名獲得了諾貝爾獎。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標誌著科學家個人學術成就獲得高度認可,被認為是科學家可以獲得的最高榮譽之一。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總共劃分為六大學術領域,分別為物理和數學科學、生物科學、工程與應用科學、生物醫學科學、行為與社會科學,以及應用生物、農業和環境科學。
入選院士條件
對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包括外籍院士的選擇,從1863年至今,都是通過選舉產生的,選舉過程如下:
由於入會是通過選舉產生的,所以沒有入會申請程序。
雖然很多科學家的名字都是非正式提名的,但是通常情況下只有現任的院士可以提交正式提名,個人申請是無效的。
被提名者的材料必須包括不超過250個英文單詞的個人簡歷,同時為了確保評選重點能夠放在學術成果的質量上,因此需要附上不超過12篇個人已發表的最重要的學術論文。
被提名者需要經過兩個環節,首先是初審,通常會對被提名者進行學術研究以及成果上的考核,一般會於每年3月結束。
正式投票選舉是在每年4月,通過初審的候選人(美國公民候選人和非美國公民候選人)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舉行的年會上進行最終的投票表決。投票機制是擁有美國公民身份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擁有投票權,而外籍院士則沒有投票權。
在4月底或者5月初,會公布今年最終的投票選舉結果。
目前,每年當選院士的人數最多不得超過100名,而且被選舉的必須為美國公民,若選舉非美國公民作為外籍院士,則每年最多不得超過25名。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目前我國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人數共有21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之一。
對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個稱號,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從低位或者含金量上看會低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其實並非如此。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差別只在於國籍上,當外籍院士更改國籍成為美國公民,那麼他的頭銜也會自動更換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比如,1942年林可勝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而在1955年加入美籍後,他的頭銜自動轉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這個規則放在其他國家也一樣。例如中國科學院,楊振寧和姚期智在之前都是以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入選的,後來他們加入中國國籍,也都自動轉成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顏寧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無論是從個人成就還是國家科研水平上來說,都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懂得思考自己人生並為之努力的人,配得上這一切的榮譽。
感覺用顏寧自己說過的一句話來做結尾再合適不過了——「從事科學研究,最幸福的就是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