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正敏造假」反思中國院士制度

2020-11-23 長江商報

長江商報消息 ■ 楊玉聖

院士制度兩大悖論

截至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已達75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807人,除去117位外籍院士,兩院院士已多達1440人。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學術研究還是科技發明,我們都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又擁有著全世界最龐大的院士集團。

更具反諷意味的另一個悖論是:一方面,據說「每位院士都是普通公民,沒有任何特殊的權利」;另一方面,兩院院士乃是享受副部級高幹待遇的特殊人群。這意味著1440位院士在生活待遇、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上成為學界「人上人」。

原本是「最高學術稱號」的「院士」,由此異化為學術特權的象徵。這不僅在於一旦當選院士,即「為終身榮譽」;還在於,擁有「院士」身份,無論個人、團隊還是所在單位,隨之即有著「利滾利」式科研項目、科研經費,乃至巨大經濟利益。

院士造假非止一起

院士造假事件,已不是一起了。幾年前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的課題組,連續在國外發表造假論文,也僅以其中一名副教授被除名而草草告終,但李院士還是院士,依然風光無限。

最近曝光的,則是復旦大學王正敏院士論著涉嫌抄襲、發明涉嫌造假。自1999年起,王正敏即接連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三次而未果,後成功申請中科院院士;一旦院士袍加身,就立馬不一樣了,單是2012年,其團隊即獲經費四千多萬元,金光燦燦,財源滾滾。

院士制度更值檢討

透過王正敏造假事件,更值得探討、反思的,是中國的院士制度。

第一,院士制度異化對科研的消極作用。

隨著「學本位」到「官本位」的蛻變,1440人享受副部級待遇的龐大院士集團,在整個中國學術界、高教界和工程技術界,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學術—科研既得利益集團,極不利於學術創新和發明創造。裘法祖院士曾表示:「科學界是個最要不得權威的領域。現在把院士抬這麼高,塑造成權威,對研究不利,對年輕人不利。」也有院士開誠布公批評道:「某些學者成為院士後,往往變異為『學霸』,在學術上根本不講科學精神,反而捧起了『金口玉言』這一套……」

雖然國家每年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投入數以億計的科研經費,且相當一部分流入院士集團;但我們究竟有哪些真正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學術創新成果或發明成果?中國科學家迄未實現諾貝爾獎零的突破,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事實了。

第二,院士評選公平性存疑。

在王正敏申報院士材料造假之外,另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兩次被推薦為院士候選人,儘管均未當選,但據他法庭陳述,曾用兩千多萬元「打點關係」。其署名專著《鐵路高速列車應用基礎理論與工程技術》系北京交通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為主的六家單位的副司長、副處長、教授、副教授、工程師等30人捉刀而成;不無諷刺的是,該書也涉及抄襲。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曾指出:「巨大的利益刺激……促使大量的人想躋身其中,因而出現了1000多名候選人競爭100個增選名額,賄選不斷。」

第三,「特殊身份」背後折射巨大利益黑洞。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秦伯益透露,拿課題正是很多院士熱衷去幹的事,一個是為自己課題撈錢,一個是讓別人掛你的名申請課題,幫別人撈錢,自己再收穫利益,「經費弄下來幾千萬上億元,利益巨大」;至於社會活動,秦伯益表示:院士確實會有各種社會邀請,參加評審、講座、會議什麼的,「每一筆報酬不算多,但是你做活動多了,那又是一份工資了。」《學習時報》也曾披露:2012年,「在78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有5610個兼職,人均兼職7.2個。」

推進院士制度改革

早在2005年,中科院前院長周光召即稱:目前很多院士都七八十歲了,幾乎當上院士後沒有什麼新的成績。汪品先院士也指出「現在的院士類似於『一考定終身』,承襲中國幾千年的科舉制度,不少院士對自身的定位錯了,社會對他們的定位也錯了。」改革院士制度已成包括不少資深院士在內學界人士的共識。

好在不久前,十八屆三中全會已明確提出:「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問題是:如何付諸實施?我的建議是:

一,廢止院士「終身制」。連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以身作則實行退休制度,為什麼還要搞一個「只進不出」終身院士制度?

二,對於存在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問題的院士,切實採取「零容忍」。王正敏2005年時增選為中科院院士,日前7名院士推薦人中的4名已向中科院寫聯名信,要求對其除名。期待中科院嚴肅調查,給予社會一個公開、公正的答覆——通過個案積極推進院士制度改革,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委員)

責編:ZB

相關焦點

  • 院士「涉假」的恩怨是非--紀王正敏涉嫌「造假」
    ,由王正敏擔任主任,分為臨床部和AV(聽性語言訓練)部。在王宇澄的幫助下,記者採訪了劉新垣院士,劉新垣告訴記者:「我已經在信中說過了,評選院士時,哪怕一篇論文有點瑕疵都會落選,何況他有這麼多造假和抄襲,加起來夠除名60次了。」 57篇「造假」論文出現在王正敏院士申報書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中,其中43篇是非研究性的一般文章,另14篇由其專著《耳顯微外科》拆分而成。
  •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 抄襲他人著作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醫生王宇澄說,在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論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申報論文材料有「不實事求是」行為。
  • 四院士聯名要求對王正敏除名 推薦人:造假是鐵定的[圖]
    、戚正武、洪國藩、姚開泰(由上至下),4人聯名寫信給中科院要求對院士王正敏除名。  東方網1月8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五官科醫院教授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一事昨天再現轉折點,繼1月2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復旦院士人工耳蝸研發之謎》、1月3日五官科醫院召開發布會請王正敏現身說明情況後,央視昨日追蹤報導了《多名院士推薦人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除名》。
  • 媒體稱復旦大學否認院士王正敏造假 復旦:尚未發布調查結論
    王正敏(右)與王宇澄(左)。(南方周末資料圖)2013年下半年,因遭到曾經的學生和秘書王宇澄舉報,79歲的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造假」一事引起學術、傳媒界的持續關注。據《中國青年報》1月24日報導,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近日公布對此事的最新調查結果。這份調查結果稱:王正敏的專著和院士申請材料中的確存在學術不規範問題,但不能判斷為造假。
  • 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原標題: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存在學術不端的事件在繼續發酵。日前,王正敏當年申報院士時的7名推薦人中,有4名院士向中國科學院遞交了聯名信,稱王正敏在申報院士時確實存在造假行為:一是他將個人專著拆分成14篇文章,發表在他自己主編的雜誌上,這些都是「假論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論文放入申報材料,這是地地道道的學術造假。他們建議撤銷王正敏的院士資格。
  • 王正敏「院士涉抄襲」:不負責任推薦的尷尬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被昔日學生舉報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最近,王正敏2005年被增選院士時推薦他的7名院士當中的4名推薦人向中國科學院寫聯名信,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予以除名。
  • 開除王正敏?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事實上,兩院院士的推薦、增選每次都鬧的動靜很大,但在普通公眾眼中仍是一場密室操作。學術評估的專業性固然是造成這個密室的自然門檻,但更重要的原因卻在於中國學術界的上層已經成為了一個資源半封閉的圈子。只有「菸草院士之爭」、「張曙光賄選院士」、「院士退休」這樣的新聞才能偶爾揭開幕布一角,並強化了公眾這樣的觀感——院士(至少是一部分)原來是各方利益共謀的結果。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我和我的祖國
    有這樣一位老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他刻苦鑽研,在臨床醫療與教學科研上,貢獻傑出;他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甘為人梯,桃李遍天下。他領銜的團隊實現了「人工耳蝸」的自主研發和國產化,打破了國外產品一統天下的局面,造福了我國廣大的聾啞人。他是中國千千萬萬共產黨員中愛崗敬業、愛國奉獻的一個縮影,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創新拼搏的一個代表,他是新中國成長的參與者,是醫學事業發展的見證人。
  • 中國科學院被舉報院士:舉報者提3個要求 但是很荒唐
    王宇澄(左)曾是王正敏的學生與親密助手,他認為自己在導師評選院士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卻未獲回報。(資料圖片)     去年11月,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此外,有媒體報導王正敏還克隆國外的「人工耳蝸」用來申報國內的專利,成功獲得巨額專利經費數千萬元。昨天,王正敏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回應此事,稱自己論文方面從未造假,做人工耳蝸只為讓更多聾人獲得救治,不為賺一分錢。
  • 學生披露內幕: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王正敏的另一位學生用「雞毛蒜皮」來形容王宇澄的舉報。他始終認為,這只是利益糾葛下的鬧劇。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教授被舉報了,舉報者是他的學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遞交了舉報材料,內容涉及論文數目造假、專著抄襲以及臨床試驗造假等多個方面,並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規範的專著、論文獲得了院士頭銜。
  • 中科院院士被指抄襲論文 模仿國外樣機獲專利費
    :論文造假科研克隆【「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一】 院士遭舉報 論文造假專著抄襲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
  • 院士推薦豈可"不夠嚴謹"?
    不過,這件事似乎還在「發酵」,從前天起,新聞媒體就披露了當年推薦王正敏為院士候選人的7院士中4位中科院院士劉新恆、戚正武、洪國藩、姚開泰於去年10月9日寫給復旦大學和中科院的信件,稱王正敏有學術「造假」行為,要求處理王正敏的院士問題。中科院正式回應了此事,稱正按嚴格程序調查處理此事。
  • 院士醜聞背後的水到底有多深
    最近,央視曝光了一起中科院院士遭學生舉報事件,堪稱是對院士醜行細節的一次極致呈現。   被舉報的中科院院士叫王正敏,舉報者是其學生王宇澄。師徒反目,據稱是因為利益糾葛。
  • 諷刺,清華大學董晨院士涉嫌論文造假
    近期著名學術質疑網站Pubpeer爆出了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2019年 新院士董晨有21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被舉報的論文檔次很 高,有多篇Nature,Immunity, Nature immunology等雜誌的論文,從國外單位 發表的論文到近年來以清華大學醫學院發表的論文,時間跨度十餘年。
  • 造假院士、造假公司及其「撈金」聯合體
    澎湃新聞報導截圖李院士學術不端問題調查結論「難產」至今,其醜聞卻一個接一個被引爆:申報院士材料造假;一名工程院士緘默不應,被實名舉報申報院士成就造假 開辦了88家院士工作站、工作室,堪稱全國之最……令人瞠目結舌。
  • 院士制度改革,不肯向歪風邪氣低頭、被排擠的饒毅,還有機會嗎
    「四無」科學家屠呦呦獲獎,打了部分院士的臉,也揭露了我國院士制度存在的缺陷。為此,科技部表示將改革院士制度,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進一步出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硬措施,並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行動,讓院士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 方舟子:魏於全院士被指造假該怎麼處理(圖)
    院士被指造假該怎麼處理?是服軟還是死扛,是個問題。漫畫/冷潔  揭露學術造假,有的容易,有的難辦。像一稿多投、偽造學歷、抄襲這類的造假,是很容易發現和認定的,我們揭露的也比較多。  3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司履生教授在新語絲網站發出《就魏於全院士發表假論文問題致中國科學院的公開信》,實名公開批評四川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於全發表兩篇假論文,在網上引起了熱烈討論,中外眾多專業與非專業人士都參與了進去。4月12日,《北京青年報》旗下的《競報》率先報導此事,把這場爭論引到了媒體。
  • 新華社評「學術造假」疑雲:公眾急需一個擲地有聲的答案
    近日,一封疑似發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舉報信在網絡熱傳,舉報者質疑院士、長江學者及國家傑青獲得者等多名知名科研工作者學術造假。目前,已有涉事科研院所否認研究人員學術造假,還有涉事部門正在組織核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表示,正在調查核實此事。原本專業性極高的學術舉報,如今卻有了「話題出圈」的熱度,反映了人們對學術誠信的高度關切。
  • 院士評選掌握在多數「外行人」手裡,是否應當反思?
    我從學者不太在乎社會評價,但在乎同行評價的角度,馬上對許教授的問題做出回答:2017年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顏寧出走的直接原因,表達了她對同行評估不公的不滿。許教授回復,學者不太在乎社會評價,但很在乎同行評價,這個論點是切合實際,可以立論的。那麼,在文人相輕,圈子文化等存在的情況下,如何使同行評價客觀公允,制度設計就很重要了。
  • 論文造假何時休?扒一扒近年來論文造假大事件
    又一件令人寒心的論文造假事件,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近年來的論文造假大事件:一、賀海波論文造假2008年10月16日,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德哉的一封檢舉信,將自己的學生、浙江大學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一個月後,因涉嫌抄襲、剽竊原博士生導師實驗數據,共計發表8篇假論文,浙江大學撤銷賀海波副教授職務和任教資格,並將其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