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 楊玉聖
院士制度兩大悖論
截至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已達75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807人,除去117位外籍院士,兩院院士已多達1440人。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學術研究還是科技發明,我們都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又擁有著全世界最龐大的院士集團。
更具反諷意味的另一個悖論是:一方面,據說「每位院士都是普通公民,沒有任何特殊的權利」;另一方面,兩院院士乃是享受副部級高幹待遇的特殊人群。這意味著1440位院士在生活待遇、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上成為學界「人上人」。
原本是「最高學術稱號」的「院士」,由此異化為學術特權的象徵。這不僅在於一旦當選院士,即「為終身榮譽」;還在於,擁有「院士」身份,無論個人、團隊還是所在單位,隨之即有著「利滾利」式科研項目、科研經費,乃至巨大經濟利益。
院士造假非止一起
院士造假事件,已不是一起了。幾年前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的課題組,連續在國外發表造假論文,也僅以其中一名副教授被除名而草草告終,但李院士還是院士,依然風光無限。
最近曝光的,則是復旦大學王正敏院士論著涉嫌抄襲、發明涉嫌造假。自1999年起,王正敏即接連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三次而未果,後成功申請中科院院士;一旦院士袍加身,就立馬不一樣了,單是2012年,其團隊即獲經費四千多萬元,金光燦燦,財源滾滾。
院士制度更值檢討
透過王正敏造假事件,更值得探討、反思的,是中國的院士制度。
第一,院士制度異化對科研的消極作用。
隨著「學本位」到「官本位」的蛻變,1440人享受副部級待遇的龐大院士集團,在整個中國學術界、高教界和工程技術界,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學術—科研既得利益集團,極不利於學術創新和發明創造。裘法祖院士曾表示:「科學界是個最要不得權威的領域。現在把院士抬這麼高,塑造成權威,對研究不利,對年輕人不利。」也有院士開誠布公批評道:「某些學者成為院士後,往往變異為『學霸』,在學術上根本不講科學精神,反而捧起了『金口玉言』這一套……」
雖然國家每年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投入數以億計的科研經費,且相當一部分流入院士集團;但我們究竟有哪些真正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學術創新成果或發明成果?中國科學家迄未實現諾貝爾獎零的突破,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事實了。
第二,院士評選公平性存疑。
在王正敏申報院士材料造假之外,另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兩次被推薦為院士候選人,儘管均未當選,但據他法庭陳述,曾用兩千多萬元「打點關係」。其署名專著《鐵路高速列車應用基礎理論與工程技術》系北京交通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為主的六家單位的副司長、副處長、教授、副教授、工程師等30人捉刀而成;不無諷刺的是,該書也涉及抄襲。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曾指出:「巨大的利益刺激……促使大量的人想躋身其中,因而出現了1000多名候選人競爭100個增選名額,賄選不斷。」
第三,「特殊身份」背後折射巨大利益黑洞。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秦伯益透露,拿課題正是很多院士熱衷去幹的事,一個是為自己課題撈錢,一個是讓別人掛你的名申請課題,幫別人撈錢,自己再收穫利益,「經費弄下來幾千萬上億元,利益巨大」;至於社會活動,秦伯益表示:院士確實會有各種社會邀請,參加評審、講座、會議什麼的,「每一筆報酬不算多,但是你做活動多了,那又是一份工資了。」《學習時報》也曾披露:2012年,「在78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有5610個兼職,人均兼職7.2個。」
推進院士制度改革
早在2005年,中科院前院長周光召即稱:目前很多院士都七八十歲了,幾乎當上院士後沒有什麼新的成績。汪品先院士也指出「現在的院士類似於『一考定終身』,承襲中國幾千年的科舉制度,不少院士對自身的定位錯了,社會對他們的定位也錯了。」改革院士制度已成包括不少資深院士在內學界人士的共識。
好在不久前,十八屆三中全會已明確提出:「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問題是:如何付諸實施?我的建議是:
一,廢止院士「終身制」。連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以身作則實行退休制度,為什麼還要搞一個「只進不出」終身院士制度?
二,對於存在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問題的院士,切實採取「零容忍」。王正敏2005年時增選為中科院院士,日前7名院士推薦人中的4名已向中科院寫聯名信,要求對其除名。期待中科院嚴肅調查,給予社會一個公開、公正的答覆——通過個案積極推進院士制度改革,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委員)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