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我和我的祖國

2020-11-23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23日電 (金迦力)70年漫長徵程,書寫著新中國從貧窮弱國蛻變為富強大國的壯麗篇章:從工農業基礎建設薄弱到工農業共同繁榮,從全社會物資貧乏、文化待興到即將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從各行業核心技術被列強壟斷到各行業自主創新力迸發……新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一代代人民的艱苦奮鬥,見證著一代代共產黨員在各行各業身先士卒、拼搏奮進,以熱情投身事業,將青春奉獻祖國的崇高精神。他們的事跡在人民群眾中激起強烈反響,鼓舞著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繼續拼搏。

  有這樣一位老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他刻苦鑽研,在臨床醫療與教學科研上,貢獻傑出;他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甘為人梯,桃李遍天下。他領銜的團隊實現了「人工耳蝸」的自主研發和國產化,打破了國外產品一統天下的局面,造福了我國廣大的聾啞人。他是中國千千萬萬共產黨員中愛崗敬業、愛國奉獻的一個縮影,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創新拼搏的一個代表,他是新中國成長的參與者,是醫學事業發展的見證人。

 艱苦奮鬥:甘做行業奠基人

  建國初的中國,經濟落後,醫療條件極差。1955年從上海醫學院畢業以後,王正敏院士一直就職於母校附屬醫院上海醫學院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現為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當時的醫院沒有電梯,夏天沒有空調,冬天手術洗手沒有熱水。除了基礎設施落後,王院士所在的耳鼻喉科,雖是全國最高學府著名科室,其水平與國際水準存在明顯差距。可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由王院士代表的一批黨員醫生,積極發揮骨幹作用,與同事團結協作,不計名利地投入工作。憑著榔頭、鑿子這樣簡陋的手術器械,他們挽救了很多生命,包括顱內併發症的病人;憑著土法上馬、自力更生的精神,他們攻克了當時的許多醫療難題,通過與醫療器械廠、研究機構的合作,聯合研發生產了深低溫冷刀、電測聽機、喉動態鏡和爭光黴素等。

  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黨安排到哪裡就去哪裡,這就是當年廣大醫務工作者共同的信念。為了改變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王院士和醫院同仁們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每3、4年要下鄉一次,一去就是一年。金山、青浦、江西都有王院士踏足工作的痕跡。作為醫生,在臨床的戰場,他們任勞任怨,解決病人實際需求,以青春燃起星星之火,為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牢記使命:學有所成不忘報國初心

  改革開放後,為了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國家擴大派遣留學,在研究院科技人員、高校生及教師中優中選優,公派留學。1980年,王正敏公派到瑞士蘇黎世大學求學。公派期間,諸多的輕視,生活的艱辛,教授的忽視,都沒有讓他忘記肩負的國家期望。他奮進求學,求知若渴,想到國內資料奇缺,下班後便抓緊機會在圖書館看資料。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年輕而默默無聞的王正敏配合他的老師,為一位政府要員做氣管切開手術。出色的手術配合,不僅使手術順利完成、患者病情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更重要的是讓老師對中國醫生的專業技能留下深刻印象,讓他獲得了成為教授第一助手的機會。由於優秀的表現,教授安排他到英法兩國遊學,並為他落實了交流學習的經費——2000瑞士法郎。然而對於來自當時貧窮落後中國的王正敏來說,2000瑞士法郎是一筆巨額的財富,但他省吃儉用,只花費了600多法郎並將剩餘費用和帳單全部交給教授,由此傳為了一段佳話。不慕錢財的王正敏用他的人格彰顯著中國的「國格」。學成歸國之際,他將對方提供的兩年津貼,共計2萬多瑞士法郎購買了全套耳科顯微手術器械帶回國,開啟了他在國內開創耳顯微外科、顱底外科和聽覺醫學的漫漫徵程 。作為第一完成人,先後獲得科技進步獎國家級三項、省部級14項。

  回國後,王正敏將自己所學全然報國,並且無私帶教,對學生傾囊相授。在他的傳、幫、帶、教下,耳顯微外科和顱底外科以及聽覺醫學,在全國發展迅速。在他的帶領下,醫院的耳鼻喉科團隊穩步壯大,達到連續九年排名國內第一。正是許多像王正敏一樣牢記使命,彰顯國格的知識分子,使得新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各行業注入了新活力,趁著改革的浪潮迅速發展,中國逐漸重登世界舞臺中心。

 自主研發:新時代賦予「國格」新含義

  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我國醫療資源快速增長,醫療服務領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藥物、新技術、新儀器的出現打破以往許多的不可能,幫助患者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但是許多先進的新藥物、技術和儀器往往由國外團隊研發,國內患者需要花費高昂的價格購買,更有許多患者因為經濟原因只能放棄。醫療行業的科技產品只有自主研發擁有自主成果才能夠直接降低相關醫療成本,幫助我國患者獲得更優惠的醫療服務。在此新背景下,自主研發已是新要求,也是必然要求。

  在我國實現人工耳蝸自主研發生產之前,患者需要花費20-30餘萬元使用進口人工耳蝸。王正敏院士所在的團隊專攻聾啞疾,二十餘年刻苦攻關終於研製出我國第一臺人工耳蝸,打破國外企業壟斷。如今國產人工耳蝸只要7萬元左右,大大降低了患者的醫療成本,使得更多的患者得到了醫治的可能。「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科研強不強,要看實物,科學需要理論和工具,我們醫學也是要有工具的。我們不拒絕人家先進的東西,但也要有我們自己的。」在座談會中,王正敏院士勉勵青年醫生,在新時代要以自主創新、自主研發「醫療工具」來捍衛國格。 該項目入選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上海衛生改革發展20件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必須學習發揚老一代黨員的優良傳統,繼續堅持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工作事業中時刻發揮創新精神立足本職邁上更高的臺階,把黨員的先進性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為新時期革命事業添磚加瓦。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 抄襲他人著作
    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記者經過一個多月的明察暗訪,發現了舉報背後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 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原標題: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存在學術不端的事件在繼續發酵。日前,王正敏當年申報院士時的7名推薦人中,有4名院士向中國科學院遞交了聯名信,稱王正敏在申報院士時確實存在造假行為:一是他將個人專著拆分成14篇文章,發表在他自己主編的雜誌上,這些都是「假論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論文放入申報材料,這是地地道道的學術造假。他們建議撤銷王正敏的院士資格。
  • 院士「涉假」的恩怨是非--紀王正敏涉嫌「造假」
    其父親稱:「申報院士材料的緊張階段,王宇澄在工作中暈倒,導致左門牙跌斷,下唇被洞穿,縫了3針。」同時,王宇澄通過親屬幫助王正敏找到了劉新垣、戚正武兩位院士推薦人。 然而成功當選院士後,師生二人的關係卻急轉直下。王正敏告訴記者:「我大概在2005年底到2006年初對他說,做秘書很耽誤時間,都是一些雜事,因此不讓他再做我的秘書,好去提高業務。我想那個時候他就不高興了。」
  • 四院士聯名要求對王正敏除名 推薦人:造假是鐵定的[圖]
    相關新聞:中科院院士王正敏:不明白學生王宇澄為何如此恨他  ■致信中科院檢討當初推薦審查不嚴  ■王正敏研發同事和人工耳蝸生產商指責報導失實  東方網1月8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五官科醫院教授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一事昨天再現轉折點,繼1月2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復旦院士人工耳蝸研發之謎》、1月3日五官科醫院召開發布會請王正敏現身說明情況後,央視昨日追蹤報導了《多名院士推薦人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除名》。
  • 學生披露內幕: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而在8年前,正是在他的參與和幫助下,王正敏成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但王正敏院士的另一位學生劉政(化名)用了「雞毛蒜皮」來形容王宇澄的舉報。「舉報的是八幾年很老的書了,那個年代智慧財產權概念很淡漠,科學界出書都東抄一段西抄一段。改革開放後才有了大的變化」;「圈內的人都會覺得舉報內容挺可笑的,上面也查過,沒有實質性問題」。
  • 中國科學院被舉報院士:舉報者提3個要求 但是很荒唐
    (資料圖片)     去年11月,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此外,有媒體報導王正敏還克隆國外的「人工耳蝸」用來申報國內的專利,成功獲得巨額專利經費數千萬元。昨天,王正敏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回應此事,稱自己論文方面從未造假,做人工耳蝸只為讓更多聾人獲得救治,不為賺一分錢。
  • 由「王正敏造假」反思中國院士制度
    長江商報消息 ■ 楊玉聖院士制度兩大悖論截至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已達75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807人,除去117位外籍院士,兩院院士已多達1440人。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學術研究還是科技發明,我們都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又擁有著全世界最龐大的院士集團。
  • 媒體稱復旦大學否認院士王正敏造假 復旦:尚未發布調查結論
    王正敏(右)與王宇澄(左)。(南方周末資料圖)2013年下半年,因遭到曾經的學生和秘書王宇澄舉報,79歲的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造假」一事引起學術、傳媒界的持續關注。據《中國青年報》1月24日報導,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近日公布對此事的最新調查結果。這份調查結果稱:王正敏的專著和院士申請材料中的確存在學術不規範問題,但不能判斷為造假。
  • 王正敏「院士涉抄襲」:不負責任推薦的尷尬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被昔日學生舉報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最近,王正敏2005年被增選院士時推薦他的7名院士當中的4名推薦人向中國科學院寫聯名信,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予以除名。
  • 開除王正敏?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原標題: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王正敏繼遭學生舉報其申請院士的論文涉嫌抄襲後,被媒體曝出四名院士推薦人「反悔」,聯名致信中科院,請求將其除名。
  • 一家3位院士!李林:我爸爸是院士,我老公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李四光對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來說,最驕傲的可能不是他的科研成果,或許會是他最寵愛的女兒李林。在我們大眾看來,和諧美滿的家庭背後還能出現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失為一段傳奇佳話。就連李林自己驕傲的說:「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父女恩情李林是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唯一的女兒,從小就很受父母的寵愛,但小李林並沒有因此而嬌縱任性,而是虛心求學。
  • 中科院院士被指抄襲論文 模仿國外樣機獲專利費
    :論文造假科研克隆【「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一】 院士遭舉報 論文造假專著抄襲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
  • 院士推薦豈可"不夠嚴謹"?
    不過,這件事似乎還在「發酵」,從前天起,新聞媒體就披露了當年推薦王正敏為院士候選人的7院士中4位中科院院士劉新恆、戚正武、洪國藩、姚開泰於去年10月9日寫給復旦大學和中科院的信件,稱王正敏有學術「造假」行為,要求處理王正敏的院士問題。中科院正式回應了此事,稱正按嚴格程序調查處理此事。
  • 《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祖國
    文/趙月軒(原載2019年10月20日《寧波晚報》)《我和我的祖國》是一部有著特別意義的電影,其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在中國的大事簿上寫上過重重一筆,內容傳播度之廣,親歷者之眾,也是其他電影難以比擬的。在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創作人員的用心:講中國的故事,更講「我」的故事。和以往主旋律影片主要聚焦於大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不同,《我和我的祖國》把目光對準了共和國的無名英雄。因為有了一眾戲骨的加盟,影片觀感極佳。在《前夜》中,以黃渤和辛柏青為代表的演員,把劇中人物升旗遇阻的焦灼、克服困難時的眾志成城和升旗成功後的百感交集,演繹得絲絲入扣。
  • 《我和我的祖國》看得他們熱淚盈眶,《我和我的祖國》電影觀後感
    談到「我和我的祖國」,每個人內心都會變得柔軟,腦海裡閃現出一些專屬的高光時刻,進而講述出一段段濃情故事。在校黨委和校團委安排指導下,青年教工團支部於9月28日組織了45名身著紅衣和校服、胸帶團徽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共赴影院一同觀看了《我和我的祖國》的提前點映。《我和我的祖國》回顧著新中國70年發展的榮耀時刻,每當看見搖曳的五星紅旗,師生眼睛裡都閃爍著光芒,為國家的進步和壯大驕傲自豪!
  • 【我和我的祖國】鄭哲敏:一個赤子的強國夢
    【我和我的祖國】鄭哲敏:一個赤子的強國夢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03日 08:40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我和我的祖國系列報導,今天我們關注的是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
    這便是普通的我們,偉大的祖國,兩者互相激勵著,互相改寫彼此的命運。 七個小部分主人公雖然都不一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是對自己國家懷有激情和摯愛的普通中國人。就像電影開頭唱的:「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是真的不能分割,我們每個人都跟祖國密切聯繫著,互相影響著。祖國為我們提供了和平安穩的生活環境,我們為祖國更加美好而在不同的崗位上奮鬥著。
  •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主演演員表導演 我和我的祖國簡介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主演演員表導演 我和我的祖國簡介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是由葛優、黃渤、任達華、王天辰、佟麗婭、張嘉譯、張譯、王千源、歐豪、劉濤、劉昊然、陳飛宇、惠英紅、杜江、宋佳等人主演,據悉,這還不是全部,更多參演名單可以看下下面這篇文章。
  • 四次落選我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心繫祖國,無怨無悔
    對於我國科學家而言,最大的榮譽就是獲得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頭銜。要想獲得兩院院士,就必須要在某一個科研領域有卓越的貢獻。李愛珍,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科學家,畢業於復旦大學,本來是從事稀土金屬和金屬化學冶金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 《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祖國》,歌詞誕生的過程竟是如此相似!
    《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祖國》都是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的歌唱祖國的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兩首歌的歌詞創作經過,竟然是如此的相似!1956年,喬羽接到任務趕到八一廠為電影《上甘嶺》創作歌詞。望著波濤滾滾、無比寬廣的長江,嗅著從江畔田野中吹來的陣陣稻香,一種寫作的衝動不可抗拒地產生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幾乎是一揮而就,膾炙人口的《我的祖國》便在喬羽的筆下誕生了。沙蒙再次來到喬羽的住處,接過喬羽無奈遞上的稿子看了足足半個多小時後,突然猛拍一下大腿說了一句:「好,就要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