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遭學生舉報:論文造假科研克隆
【「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一】 院士遭舉報 論文造假專著抄襲
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記者經過一個多月的明察暗訪,發現了舉報背後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王正敏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醫生,200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王正敏申報院士的時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書,目睹了王正敏為當上院士論文造假的全過程。王宇澄說,在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論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將自己的專著《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 王宇澄
這是他雜誌,這是他的書,是一模一樣的,第一章耳聾手術,他這個論文也叫耳聾手術,發表過以後呢,他又在2005年報院士的時候把它當做正式研究論文放進去,這樣有14篇。
【正文】
王宇澄說,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刊物發表了以後,又在國外刊物上發表,這樣在計算學術成果時當成兩篇學術論文。
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三是,把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發刊詞」、「專家筆談」、「我如何做」等欄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 王宇澄
這個自己擔任主編的中國眼耳鼻科雜誌剛剛創刊時候的創刊詞,他當做正式的研究性論文;還有選擇題,給學生做的選擇題,也把它當做研究性論文,還有一些醫學史,就是醫學的這一段歷史的介紹,所以這樣的類似的零零總總有43篇。
【正文】
王宇澄舉報王正敏依靠違規學術成果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材料裡,還有一項最主要的指控是關於著作抄襲,被抄襲者是王正敏的導師,被譽為「耳神經科學之父」的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烏果。費緒。王宇澄告訴記者,王正敏的第一本專著《耳顯微外科》有一百多幅耳部手術的手繪圖,和烏果。費緒教授專著中的圖片相同,但並未註明圖片來源,書中參考文獻裡也沒有提到費緒教授的專著。而王正敏的另外兩部專著《顱底外科學》和《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也同樣存在類似的抄襲行為。2003年王正敏開始寫作他的第三本專著《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王宇澄參與了編輯工作,目睹了王正敏抄襲的全過程。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 王宇澄
他讓我們拿出了他自己選擇的國外很多專著(圖片),然後讓我們去把它掃描,掃描過以後把這個英文,就旁邊的註解的英文換成中文,這裡面大概有兩百多幅,但是他參考文獻並沒有寫他的這個書這個圖片的來源。
【正文】
根據2011年的《復旦大學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規定》,「將他人論著中的內容,錄作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註明出處」,「將外文作品的全部或部分翻譯或改寫作為自己著作的內容,而不加明顯的注釋的行為等」均屬於抄襲。《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候選人行為守則》明文規定,「被推薦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對材料的真實性負責,包括不得編造學術、專業技術經歷和國籍證明,不得作虛假陳述,不得提供關於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實信息。
【「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二】「克隆」國外樣機 獲國家專利巨額經費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申報論文材料有「不實事求是」行為。不過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隱藏在王正敏院士背後更多的秘密被揭開。2003年,王正敏領銜的技術團隊成功研發了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人工耳蝸,那麼這種人工耳蝸又是如何被研發出來的呢?
人工電子耳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聾人康復新技術,重度聽力言語障礙病人植入後,通過言語康復訓練以後,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用聽覺和言語與人交流、融入社會。1982 澳大利亞科利爾22型人工耳蝸通過FDA認可,成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蝸裝置。王正敏作為中國最早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醫生之一,他最早提出了研發中國的人工耳蝸。於是,他找到範寶華,讓他想辦法得到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人工耳蝸樣機。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澳大利亞產品是我想辦法問人家要了一個樣機
記者:澳大利亞人工耳蝸樣機
範寶華:嗯 參考參考
【正文】
那麼,王正敏研發團隊接下來做了什麼呢?記者找到了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沈義虎。
【同期】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沈義虎 沈工
當時買了澳大利亞的產品回來,我親手給它全部打開,模仿它嘛,晶片破解出來,線圈鍍出來 還要反過去做晶片了。
【正文】
沈義虎是王正敏研發團隊的主要研發人員之一,具體負責破解國外人工耳蝸樣機的晶片。這位研發人員承認,他們的人工耳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產品。
【同期】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沈義虎
他(王正敏)說完全智慧財產權誰考核他 有人考核他嗎 國內沒有人考核他的 自己說了算的 你說那些專家委員會他們知道什麼 他們不知道的
【正文】
這位研發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對科利爾人工耳蝸晶片內部電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們的晶片技術原理、設計思路、工藝製造和結構機制,然後依葫蘆畫瓢做出了自己的晶片,這個過程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但為了避免科利爾公司找麻煩,他們在外觀等和線路等環節做了修改。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65%用他(國外)的技術 35%用自己的
【正文】
1997年,王正敏團隊研發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2004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籤訂技術轉讓合同,對國產人工耳蝸進行產業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為了爭取國家、省市科研經費,王正敏研發團隊和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種名義向有關部門申報項目。
記者了解到,僅在2012年,他們就獲得國家級項目兩個,獲得專項經費4000多萬,其中,「國產人工耳蝸及臨床技術研究項目」 獲得國家衛生部專項科研經費2171萬元;「上海力聲特人工耳蝸建設項目」獲得國家工信部經費2138萬元。
【「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三】「仿製品」有隱患 志願者受傷害
根據規定,人工耳蝸要上市銷售,必須先要通過臨床試驗。2009年,上海力聲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免費為他們植入了力聲特人工耳蝸。4年過去了,人工耳蝸有沒有為他們帶來「福音」呢?記者最近對8名志願者進行了調查,結果出乎意料。
家住山西朔州的梁珍失業已經快兩年了,失業的原因是他的人工耳蝸壞了,耳朵聽不見了,這讓他非常痛苦。
【同期】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 梁珍
它壞了之後就像又進了地獄一樣,那種感受非常非常的痛苦,只能等待就是特別特別痛苦的一個過程。
【正文】
梁珍告訴記者,小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讓他雙耳聽力嚴重受損。2009年,他報名參加了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免費植入了這家公司生產的人工耳蝸。
【同期】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 梁珍
他們就是說產品終身不會壞的 就是壞了之後終身保修
【正文】
但是讓梁珍沒有想到的是,植入的人工耳蝸僅僅用了2年就壞掉了。 梁珍多次和上海力聲特公司聯繫,希望能重新植入一個新的人工耳蝸,但對方稱要等新的產品出來以後才能植入,這一等就是一年多。
【同期】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 梁珍
他們就開始拖延了,就是說產品需要慢慢的升級,升級了之後自然會通知你的,到後來就沒有通知,再後來就聯繫不上了。
【正文】
梁珍說,在植入人工耳蝸以前,他的右耳還有一些殘餘聽力,但是做了手術以後,完全喪失了聽力。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像梁珍這樣的志願者不在少數,記者通過網際網路採訪了湖南、河北、上海、新疆等地的7名力聲特人工耳蝸志願者,除了上海的一名志願者因車禍撞壞了耳蝸以外,其餘的6名志願者人工耳蝸僅使用兩年左右就壞了,使用時間最短的只有6個月。記者了解到,目前志願者仍在等待力聲特公司的新產品上市。他們壞掉的耳蝸至今仍殘留在耳朵裡,身體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同期】河北無極縣一志願者家人
做完手術效果一直不太很好,後來就一直沒戴過,我只是聽他說漏電。
記者:漏電有什麼反應嗎?
志願者家人:漏電舌頭髮麻啊。
【正文】
有志願者告訴記者,上海力聲特公司為了掩蓋事實,威脅他們如果把耳蝸壞了的事情說出去,公司將不會給他們植入新的耳蝸,很多志願者因此不敢向外界透露他們的信息。由於力聲特公司對外界封鎖了志願者的信息,記者只採訪到了其中的8人,其他志願者的耳蝸使用情況至今仍是一個謎。力聲特人工耳蝸為何出現這些質量問題呢?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醫學總監夏正毅認為,王正敏研發團隊轉讓給力聲特公司的技術早已過時了。
【同期】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醫學總監 夏正毅
這個產品是王院士發明的 2000年的產品 產品現在都15年 15年前的手機現在還會用嗎 對吧
道理是一樣的
【正文】
記者在進一步的調查中了解到,在技術轉讓的過程中,範寶華成立了自己的耳蝸公司。他透露說,自己並沒有把全部技術轉讓給力聲特公司,而且還在技術資料裡做了手腳。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轉讓給力聲特的技術資料那麼厚一摞,沒有那麼簡單的
資料是死的,裡面還有假的,能搞起來將就將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