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被指抄襲論文 模仿國外樣機獲專利費

2020-12-05 網易新聞


中科院院士遭學生舉報:論文造假科研克隆

【「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一】 院士遭舉報 論文造假專著抄襲

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記者經過一個多月的明察暗訪,發現了舉報背後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王正敏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醫生,200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王正敏申報院士的時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書,目睹了王正敏為當上院士論文造假的全過程。王宇澄說,在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論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將自己的專著《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 王宇澄

這是他雜誌,這是他的書,是一模一樣的,第一章耳聾手術,他這個論文也叫耳聾手術,發表過以後呢,他又在2005年報院士的時候把它當做正式研究論文放進去,這樣有14篇。

【正文】

王宇澄說,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刊物發表了以後,又在國外刊物上發表,這樣在計算學術成果時當成兩篇學術論文。

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三是,把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發刊詞」、「專家筆談」、「我如何做」等欄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 王宇澄

這個自己擔任主編的中國眼耳鼻科雜誌剛剛創刊時候的創刊詞,他當做正式的研究性論文;還有選擇題,給學生做的選擇題,也把它當做研究性論文,還有一些醫學史,就是醫學的這一段歷史的介紹,所以這樣的類似的零零總總有43篇。

【正文】

王宇澄舉報王正敏依靠違規學術成果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材料裡,還有一項最主要的指控是關於著作抄襲,被抄襲者是王正敏的導師,被譽為「耳神經科學之父」的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烏果。費緒。王宇澄告訴記者,王正敏的第一本專著《耳顯微外科》有一百多幅耳部手術的手繪圖,和烏果。費緒教授專著中的圖片相同,但並未註明圖片來源,書中參考文獻裡也沒有提到費緒教授的專著。而王正敏的另外兩部專著《顱底外科學》和《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也同樣存在類似的抄襲行為。2003年王正敏開始寫作他的第三本專著《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王宇澄參與了編輯工作,目睹了王正敏抄襲的全過程。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 王宇澄

他讓我們拿出了他自己選擇的國外很多專著(圖片),然後讓我們去把它掃描,掃描過以後把這個英文,就旁邊的註解的英文換成中文,這裡面大概有兩百多幅,但是他參考文獻並沒有寫他的這個書這個圖片的來源。

【正文】

根據2011年的《復旦大學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規定》,「將他人論著中的內容,錄作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註明出處」,「將外文作品的全部或部分翻譯或改寫作為自己著作的內容,而不加明顯的注釋的行為等」均屬於抄襲。《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候選人行為守則》明文規定,「被推薦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對材料的真實性負責,包括不得編造學術、專業技術經歷和國籍證明,不得作虛假陳述,不得提供關於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實信息。

【「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二】「克隆」國外樣機 獲國家專利巨額經費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申報論文材料有「不實事求是」行為。不過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隱藏在王正敏院士背後更多的秘密被揭開。2003年,王正敏領銜的技術團隊成功研發了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人工耳蝸,那麼這種人工耳蝸又是如何被研發出來的呢?

人工電子耳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聾人康復新技術,重度聽力言語障礙病人植入後,通過言語康復訓練以後,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用聽覺和言語與人交流、融入社會。1982 澳大利亞科利爾22型人工耳蝸通過FDA認可,成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蝸裝置。王正敏作為中國最早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醫生之一,他最早提出了研發中國的人工耳蝸。於是,他找到範寶華,讓他想辦法得到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人工耳蝸樣機。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澳大利亞產品是我想辦法問人家要了一個樣機

記者:澳大利亞人工耳蝸樣機

範寶華:嗯 參考參考

【正文】

那麼,王正敏研發團隊接下來做了什麼呢?記者找到了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沈義虎。

【同期】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沈義虎 沈工

當時買了澳大利亞的產品回來,我親手給它全部打開,模仿它嘛,晶片破解出來,線圈鍍出來 還要反過去做晶片了。

【正文】

沈義虎是王正敏研發團隊的主要研發人員之一,具體負責破解國外人工耳蝸樣機的晶片。這位研發人員承認,他們的人工耳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產品。

【同期】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沈義虎

他(王正敏)說完全智慧財產權誰考核他 有人考核他嗎 國內沒有人考核他的 自己說了算的 你說那些專家委員會他們知道什麼 他們不知道的

【正文】

這位研發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對科利爾人工耳蝸晶片內部電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們的晶片技術原理、設計思路、工藝製造和結構機制,然後依葫蘆畫瓢做出了自己的晶片,這個過程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但為了避免科利爾公司找麻煩,他們在外觀等和線路等環節做了修改。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65%用他(國外)的技術 35%用自己的

【正文】

1997年,王正敏團隊研發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2004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籤訂技術轉讓合同,對國產人工耳蝸進行產業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為了爭取國家、省市科研經費,王正敏研發團隊和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種名義向有關部門申報項目。

記者了解到,僅在2012年,他們就獲得國家級項目兩個,獲得專項經費4000多萬,其中,「國產人工耳蝸及臨床技術研究項目」 獲得國家衛生部專項科研經費2171萬元;「上海力聲特人工耳蝸建設項目」獲得國家工信部經費2138萬元。

【「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三】「仿製品」有隱患 志願者受傷害

根據規定,人工耳蝸要上市銷售,必須先要通過臨床試驗。2009年,上海力聲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免費為他們植入了力聲特人工耳蝸。4年過去了,人工耳蝸有沒有為他們帶來「福音」呢?記者最近對8名志願者進行了調查,結果出乎意料。

家住山西朔州的梁珍失業已經快兩年了,失業的原因是他的人工耳蝸壞了,耳朵聽不見了,這讓他非常痛苦。

【同期】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 梁珍

它壞了之後就像又進了地獄一樣,那種感受非常非常的痛苦,只能等待就是特別特別痛苦的一個過程。

【正文】

梁珍告訴記者,小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讓他雙耳聽力嚴重受損。2009年,他報名參加了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免費植入了這家公司生產的人工耳蝸。

【同期】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 梁珍

他們就是說產品終身不會壞的 就是壞了之後終身保修

【正文】

但是讓梁珍沒有想到的是,植入的人工耳蝸僅僅用了2年就壞掉了。 梁珍多次和上海力聲特公司聯繫,希望能重新植入一個新的人工耳蝸,但對方稱要等新的產品出來以後才能植入,這一等就是一年多。

【同期】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 梁珍

他們就開始拖延了,就是說產品需要慢慢的升級,升級了之後自然會通知你的,到後來就沒有通知,再後來就聯繫不上了。

【正文】

梁珍說,在植入人工耳蝸以前,他的右耳還有一些殘餘聽力,但是做了手術以後,完全喪失了聽力。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像梁珍這樣的志願者不在少數,記者通過網際網路採訪了湖南、河北、上海、新疆等地的7名力聲特人工耳蝸志願者,除了上海的一名志願者因車禍撞壞了耳蝸以外,其餘的6名志願者人工耳蝸僅使用兩年左右就壞了,使用時間最短的只有6個月。記者了解到,目前志願者仍在等待力聲特公司的新產品上市。他們壞掉的耳蝸至今仍殘留在耳朵裡,身體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同期】河北無極縣一志願者家人

做完手術效果一直不太很好,後來就一直沒戴過,我只是聽他說漏電。

記者:漏電有什麼反應嗎?

志願者家人:漏電舌頭髮麻啊。

【正文】

有志願者告訴記者,上海力聲特公司為了掩蓋事實,威脅他們如果把耳蝸壞了的事情說出去,公司將不會給他們植入新的耳蝸,很多志願者因此不敢向外界透露他們的信息。由於力聲特公司對外界封鎖了志願者的信息,記者只採訪到了其中的8人,其他志願者的耳蝸使用情況至今仍是一個謎。力聲特人工耳蝸為何出現這些質量問題呢?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醫學總監夏正毅認為,王正敏研發團隊轉讓給力聲特公司的技術早已過時了。

【同期】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醫學總監 夏正毅

這個產品是王院士發明的 2000年的產品 產品現在都15年 15年前的手機現在還會用嗎 對吧

道理是一樣的

【正文】

記者在進一步的調查中了解到,在技術轉讓的過程中,範寶華成立了自己的耳蝸公司。他透露說,自己並沒有把全部技術轉讓給力聲特公司,而且還在技術資料裡做了手腳。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轉讓給力聲特的技術資料那麼厚一摞,沒有那麼簡單的

資料是死的,裡面還有假的,能搞起來將就將就吧

本文來源:央視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 抄襲他人著作
    現任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的王宇澄說:「他的雜誌和他的書的內容是一模一樣的,第一章耳聾手術,他這個論文也叫耳聾手術,發表過以後,他又在2005年報院士的時候把它當作正式研究論文放進去,這樣有14篇。」  王宇澄說,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刊物發表了以後,又在國外刊物上發表,這樣在計算學術成果時當成兩篇學術論文。
  • 論文模仿算抄襲嗎?
    對於剛開始寫一篇論文的人來說,最快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可能就是模仿。看看別人怎麼寫的,自己可以進行借鑑和模仿。注意,這裡的模仿不是說抄襲,因為模仿主要指的是學習借鑑別人想法,從而結合自己的思想進行寫作,這也是在學術寫作中常用的一種學習方式。
  • 院士醜聞背後的水到底有多深
    最近,央視曝光了一起中科院院士遭學生舉報事件,堪稱是對院士醜行細節的一次極致呈現。   被舉報的中科院院士叫王正敏,舉報者是其學生王宇澄。師徒反目,據稱是因為利益糾葛。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魏於全,這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四川籍中科院院士如今陷入了巨大的學術道德爭議中。  本周,司履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是在北京開會評審他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時看到了他的研究,當時我就認為魏院士的研究結果是不可信的。」「我後來查看了他2001年發表在《中華腫瘤》雜誌上的論文,發現魏於全在實驗設計中存在嚴重而低級的硬傷」。
  • 北大博士抄襲國外論文被曝光 北大:查實後將處理
    往遠了說,2010年知名企業家唐駿被舉報其論文、學歷,以及數項發明專利涉嫌造假;同年,學者朱學勤1992年的博士論文涉嫌抄襲。2013年到今年,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學生王宇澄舉報學術抄襲、科研剽竊,相關部門隨後介入調查。  媒體和公眾之所以對學術造假給予極大關注,大概是因為學術和科研代表著最先進最超前的知識,在部分層面影響著人類的未來,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
  • 多個名校高中生被指論文抄襲 網友:為獲高校自招資格
    多個名校高中生被指論文抄襲 網友:為獲高校自招資格 原標題: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查詢看到,被指抄襲的論文有多處和此前發表過的論文相似,而論文作者也涉及多所國內知名高中。發表過涉事論文的相關期刊則表示,論文發表前工作人員會進行查重,對此次涉嫌抄襲的論文會進行調查核實。
  • 中國工程院院士被指剽竊碩士論文,當事人:斷章取義
    全文1229字,閱讀約需要2.5分鐘7月1日,有網帖舉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剽竊他人碩士論文。新京報記者7月1日下午聯繫到李兆申,對方否認其論文存在抄襲。中國工程院方面稱,正在核實處理此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被舉報學術不端7月1日,網上有帖子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發表的兩篇論文,分別涉嫌剽竊浙江大學醫學院和山西醫科大學兩名碩士研究生的文章,另有多篇文章涉嫌剽竊、抄襲、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等學術不端問題
  • 湖南女廳官被指博士論文抄襲後,再被曝出碩士論文系抄襲
    湖南女廳官被指博士論文抄襲後,再被曝出碩士論文系抄襲 湖南「70後」女廳官董嵐履新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不久,即被曝出博士論文抄襲一事。7月1日,湖南大學已就此事件展開調查。
  • 學生披露內幕: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學生認為自己在導師評選院士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卻未獲回報。師徒最終反目。 (南方周末資料圖)  原標題:學生舉報導師 披露院士評選內幕「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學生舉報導師,披露中科院院士申報前的籌備細節:一文多投,把已發表的專著拆分後再在自己擔任主編的學術刊物上發表,湊足論文數量;託人尋找「院士推薦人」,並一一上門遊說。
  • 中科院院士裴鋼論文在國外網站被質疑 期刊:已收到舉報 正調查
    荔枝特報專稿 記者/周詩婕繼首醫校長饒毅實名舉報中科院院士裴鋼論文涉嫌造假後,裴鋼參與署名的兩篇論文再度在國外網站pubpeer上被美國學者Elisabeth Bik博士質疑圖像異常。一篇論文於2014年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上,論文發現傳統中藥複方「聰明湯」可以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為治療這項複雜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一篇論文於2015年發表在《免疫學期刊》上,論文發現了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通路中的重要分子β-arrestin1在NLRP3和NLRC4兩種炎症小體活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兩篇論文中,裴鋼均列在最後一位,且是文章的通訊作者。
  • 江蘇大學理學院戴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系國內首例
    2020年4月9日,《自然》旗下《科學報告》雜誌在其官方網站刊發聲明,正式撤回戴美鳳團隊於2015年12月15日在線發表的一篇名為《Modified box dimension and average weighted receiving time on the weighted fractal networks》的論文
  • 中國科學院被舉報院士:舉報者提3個要求 但是很荒唐
    王宇澄(左)曾是王正敏的學生與親密助手,他認為自己在導師評選院士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卻未獲回報。(資料圖片)     去年11月,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此外,有媒體報導王正敏還克隆國外的「人工耳蝸」用來申報國內的專利,成功獲得巨額專利經費數千萬元。昨天,王正敏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回應此事,稱自己論文方面從未造假,做人工耳蝸只為讓更多聾人獲得救治,不為賺一分錢。
  • 國外本科留學生論文抄襲沒有畢業怎樣處理
    國外本科留學生論文抄襲沒有畢業怎樣處理 近日,教育部公布從2021年1月1日起,本科畢業論文每年抽檢一次,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於2%。如查實畢業論文存在抄襲、剽竊、偽造、篡改、買賣、代寫等學術不端行為,將撤銷已授予學位,並註銷學位證書。
  • 教授抄襲國外論文,「假論文」能換多少真利益
    近幾年,國內教授被曝抄襲本科畢業論文的事情時有發生。而這次,不但抄本科論文,還抄到了國外。時隔4年多,期刊終於發聲明撤稿。事情發生在江蘇大學理學院教授戴美鳳身上。4月9日,《自然》旗下《科學報告》雜誌在網站刊發聲明,撤回戴美鳳團隊於2015年12月15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
  • 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原標題: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 兩湖南廳官博碩士論文均被指抄襲,兩單位均回復仍在調查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 實習生 陸寧玥)湖南省高院政治部主任董嵐和益陽市委副書記黎石秋,兩名湖南廳官雙雙被指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抄襲。今天(7月12日),新京報記者分别致電兩人工作單位的宣傳部門:湖南省高院宣傳處和益陽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均表示,此事仍在調查。
  • 教授被曝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校方回應「正在鑑定」
    作者 | 陳彬近幾年,國內教授被曝抄襲本科畢業論文的事情時有發生。而這次,不但抄本科論文,還抄到了國外。時隔4年多,期刊終於發聲明撤稿。事情發生在江蘇大學理學院教授戴美鳳身上。4月9日,《自然》旗下《科學報告》雜誌在網站刊發聲明,撤回戴美鳳團隊於2015年12月15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如果,分析了蛋白結構,再深入進行探究,我想顏寧應該肯定就評上院士了。二、論文有價值,不代表就是萬能的論文作為現在學術成績評定的重要考核標準。尤其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更是相當厲害。我們不能因為發論文厲害,就認為這個人就很厲害,當然我不否認顏寧不厲害。
  • 「70後」女廳官被指碩博論文均抄襲 複製比趕超翟天臨
    來源:紅星新聞湖南「70後」女廳官董嵐履新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不久,即被曝出博士論文抄襲一事。7月1日,湖南大學已就此事件展開調查。7天後,董嵐再被曝出,碩士論文亦為抄襲。↑據知網檢測數據,董嵐涉事碩士論文總文字複製比52.3%據知網檢測數據,董嵐2002年1月上傳的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文票據市場的發展及其主要法律對策》總文字複製比52.3%,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複製比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