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2020-12-04 小王的一日一練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

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

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

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但是,她的成果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冷凍電鏡的基礎上,並沒有對蛋白質結構進行系統和創造性的研究和說明。

蛋白質結構多種多樣,任何一種蛋白質的結構分析出來都是一個進步,也是一個 成就,但是這個成就,還沒有達到系統性的深度,創造性的深度我認為也沒有達到。

藉助儀器的幫助才有了如今的成果,如果沒有儀器的幫助呢?是不是就沒有這樣的成績了。

再有,顏寧對蛋白質結構的探索,並沒有對某一種蛋白的功能和用途進行進一步分析。如果,分析了蛋白結構,再深入進行探究,我想顏寧應該肯定就評上院士了。

二、論文有價值,不代表就是萬能的

論文作為現在學術成績評定的重要考核標準。尤其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更是相當厲害。我們不能因為發論文厲害,就認為這個人就很厲害,當然我不否認顏寧不厲害。

任何的研究必須要有實際意義,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其中的一個女副教授,就在某一個不入流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而獲得諾貝爾獎。你能說她不厲害嗎?

任何的獎項和榮譽都有他的評判標準,論文僅僅能說明一部分問題,只有了創造性的想法,或者對人類,對人民的發展有了關鍵性影響的成績,無論發的什麼期刊,該有的榮譽始終是少不了的。

三、其他原因

顏寧能在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卻評不上院士,除了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還有其他的原因。這裡面存在某些人為的因素,但是終究還得努力,外在的不好因素,我們無法避免,因為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只要能取得相當高的成績,評上院士是遲早的事。雖然屠呦呦沒有被評上,雖然還有些牛人沒評上,但是不要放棄。

論文證明的永遠只是一部分,院士也就是個頭銜,對得起人民,造福人民才會獲得永世流芳。屠呦呦沒評上院士,她仍然會永存史冊,光耀千秋。

對於顏寧的離開,我不否認她的成績,我也不是一種嫉妒,而是就是論事,發表論文雖然厲害,但僅僅只是一方面的能力,真正的實力還得是拿出造福人民的成績。

相關焦點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但是,她的成果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冷凍電鏡的基礎上,並沒有對蛋白質結構進行系統和創造性的研究和說明。蛋白質結構多種多樣,任何一種蛋白質的結構分析出來都是一個進步,也是一個 成就,但是這個成就,還沒有達到系統性的深度,創造性的深度我認為也沒有達到。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同期連發兩篇Nature
    2017年落選中科院院士後到美國普林斯頓任教,一年多後即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在2020年普林斯頓大學教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2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這兩篇文章,Nature的收稿日期均為2019年5月24日,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在線發表日期為2020年1月6日,被Nature錄用的日期為2020年3月17日。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自2004年以來,她以平均每年約2篇CNS的速度產出。
  • 顏寧離開清華大學,是因為在國內沒評上院士嗎?
    顏寧可以稱得上是國內的明星科學家了,她是一名結構生物學家,曾在清華大學工作十餘年。她在《Cell》《Nature》《Science》上發表過將近30篇論文,這個數字是很驚人的,國內的高校從建校到現在發表在上面的論文數量,沒有幾所能夠達到顏寧一人完成的數量。更讓人追捧的是,顏寧還是一位美女科學家,被很多人尊為學術女神。
  •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再發頂刊,第四篇了
    在國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一年半後就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顏寧及其團隊繼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1篇PNAS後,其學術成果再次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上。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強(隋森芳/顏寧弟子)為此文的通訊作者,清華大學博士生鄢仁鴻、趙馨為共同第一作者。這是西湖大學首次以獨立通訊單位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在生命科學領域和教育領域,幾乎無人不知的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可以說桃李遍天下。在一眾弟子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顏寧教授。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扯淡!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自從5月13日連發兩篇Nature的那一刻起,「顏寧」這個名字又雙叒成為了自媒體的「香餑餑」。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
  • 顏寧又發表兩篇重量級論文,網友:沒有老院士圍著處長陪笑的尷尬
    5月13日,普林斯頓大學的顏寧教授團隊在《自然》雜誌上連續發表了2篇研究文章。顏寧都為並列通訊作者,實力可見一斑。,每年都會在《自然》上發表多篇有重量的論文。幾名老院士圍著一名處長陪笑,目的不過是為了獲得項目和經費支持。
  • 清華顏寧留學之後回國,落選中科院又出國,入選美國科學院
    顏寧在評選兩院院士的終審時沒有通過。同一年,顏寧選擇離開清華大學,離開祖國,前往美國自己攻讀博士學位的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2019年,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今年5月13日,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兩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這不僅是她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她的第33、34篇CNS論文。這兩篇文章,分別解析了膽固醇醯基轉移酶ACAT1和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1的冷凍電鏡結構及其反應機理,對靶點抑制劑的開發有重要指導作用。
  • 她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評上了美國院士,網友:經歷像顏寧!
    但兩院院士因其評選制度也錯失了很多人才,李愛珍便是其中之一。為何會如此說呢?因為早期的李愛珍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出眾的個人才華先後四次申請中科院,卻沒能料想四次都慘遭失敗。最後一次因為年齡超過了院士評選標準而再次落選,這次她也算是與中科院徹底失之交臂了。
  • 學生披露內幕: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學生認為自己在導師評選院士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卻未獲回報。師徒最終反目。 (南方周末資料圖)  原標題:學生舉報導師 披露院士評選內幕「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學生舉報導師,披露中科院院士申報前的籌備細節:一文多投,把已發表的專著拆分後再在自己擔任主編的學術刊物上發表,湊足論文數量;託人尋找「院士推薦人」,並一一上門遊說。
  • 反思一下,李愛珍、顏寧為什麼選不上院士
    她三十歲那年,曾回到清華大學任教,但是過了十年,在多次落選院士後,她還是選擇重返普林斯頓大學。 有消息表明,顏寧至今依然是中國國籍。而且關於顏寧為何落選院士,其本人也有過解釋,總之一句話不怪國家,主要還是申請機制不同。 人家這麼解釋了,我們姑且就信之。
  • 顏寧課題組再發Cell!3個多月內第6篇頂刊
    這也是繼6月15日發1篇Cell,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6月17日各1篇PNAS後,顏寧團隊的工作再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7篇頂刊論文(2篇nature+2篇cell+3篇PNAS),其中6篇都是在短短的3個多月內(5月16日-8月28日),美國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完成,平均1個月快2篇頂刊。
  • 勤勤懇懇研究50年,4次申請院士被拒卻被美國評上,最後怎樣?
    勤懇50年,4次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外籍院士!中國評不上,美國卻能評上?啪啪打臉啊!五指扇紅!鼻青臉腫啊!這不就是又一個屠呦呦嗎?沒有諾貝爾獎,誰能知道中國有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從事科研50多年,李愛珍成為該領域的「國寶級」科學家,共發表論文256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8項。榮譽等身的李愛珍先後參加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科學院增選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選。4次申請中科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卻一直被拒絕,第一次被拒絕是「能力不夠突出」,到了第4次,拒絕原因則變為了「年齡過大」!
  • 顏寧候選中科院院士 顏寧個人資料背景老公是誰介紹
    近日,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出爐,顏寧入選並為今年最年輕院士候選人,小編覺得中國科學界、文化界都需要年輕血液進入,希望顏寧會大家帶來更多的成就,現在跟小編一起看看顏寧的詳細資料吧。  · 顏寧入圍中科院院士候選人 ·    中國科學院官網昨天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57位初步候選人中,包括39歲的清華大學教授顏寧。中科院公布的初步候選人名單中,年齡最大的72歲,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天體物理學家南仁東;年齡最小的39歲,是清華大學教授、膜蛋白結構生物學家顏寧。
  • 同期兩篇Nature,顏寧組揭示人源DGAT1和ACAT1三維結構及催化機制
    5月13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同期發表兩篇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人源ACAT1同源二聚體及四聚體結構,及人源DGAT1同源二聚體結構。>醯基輔酶A(acyl-CoA)在ACAT1上的結合位點以及底物識別的機理。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此後,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矚目——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其中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二、2019年遺憾落選中國院士關於顏寧教授的落選,產生的爭議似乎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因為顏寧並不是沒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只是非常遺憾地落榜了。2019年一則「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清華」的新聞消息刷遍了學術界的論壇,當然這樣譁眾取寵的新聞多半是存在誤導性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為顏寧教授感到不平。
  • 評院士落選,去美國卻當上終身教授,攻克世界難題,她在報復?
    評院士落選,去美國卻當上終身教授,攻克世界難題,她在報復?都說「科教興國」,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誰的綜合實力強誰就有話語權。當初日本之所以敢堂而皇之地入侵東山省,還不是那會的中國貧弱,實力落後。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又越過三八線,也是仗著自己手裡的武器裝備,有原子彈這樣的威懾,而我們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顏寧:
    但顏寧不一樣——她未滿30歲就從普林斯頓博士畢業回到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了19篇論文,其中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她還與時任環保部部長、現任北京市市長的陳吉寧,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葉玉如,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等在2016年被《自然》評為10位「中國科學之星"。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憑藉著豐富的履歷以及突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為了創建一流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他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專心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希望為中國高校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一些改變。但是反觀實驗室內其他成員,有的已經在國際頂級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了論文,這種差距讓她不得不重新認識自己,同時也激勵她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有志者事竟成,顏寧的堅持與努力讓她在博士期間也取得了多項優質學術成果,最終順利博士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