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兩篇Nature,顏寧組揭示人源DGAT1和ACAT1三維結構及催化機制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5月13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同期發表兩篇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人源ACAT1同源二聚體及四聚體結構,及人源DGAT1同源二聚體結構。

一、論文題目: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human ACAT1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解析度為3.0和3.1 人源ACAT1的同源二聚體以及四聚體結構,並結合相關活性實驗,確定了醯基輔酶A(acyl-CoA)在ACAT1上的結合位點以及底物識別的機理

膽固醇是哺乳動物細胞膜中的重要組分部分,佔細胞膜脂質的50%,相比之下它只佔內質網脂質的5%。ACAT1醯基轉移酶(酯醯輔酶A:膽固醇醯基轉移酶,Acyl-CoA: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將長鏈脂肪酸轉移到膽固醇從而通過酯化作用形成膽固醇酯,並結合成胞質脂滴。

在膽固醇超載的條件下,ACAT1維持內質網的低膽固醇濃度,在膽固醇穩態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研究表明ACAT1與老年痴呆症動脈粥樣硬化和癌症的發生有關。但是截至目前,還沒有對ACAT1結構的相關報導。

總的來說,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解析度為3.0和3.1 人源ACAT1的同源二聚體以及四聚體結構,確定了醯基輔酶A(acyl-CoA)在ACAT1上的結合位點以及底物識別的機理。這種結構和生化特徵有助於合理化ACAT1對不飽和醯基鏈的偏好,並提供對MBOAT家族內酶催化機制的深入了解。

本文第一作者為普林斯頓大學錢洪武博士,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Xin Zhao、西湖大學Renhong Yan為共同一作;顏寧教授為通訊作者,錢洪武博士為共同通訊。

二、論文題目: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human diacylglycerol-O-acyltransferase 1

該研究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了解析度為3.1人源DGAT1的同源二聚體結構,並通過結合酶活性實驗,確定了醯基輔酶A(acyl-CoA)在DGAT1上的結合位點。

三醯甘油酯(triacylglycerol, TAG)是生命體中主要的能量儲存物質,其合成過程主要有兩種路徑:3-磷酸甘油路徑以及單醯基甘油路徑。兩種合成路徑的最終一步都是二醯甘油酯(diacylglycerol,DAG)的醯基化從而產生TAG,而這一過程是由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iacylglycerol-O-Acyltransferase, DGAT)催化完成。

人體中有兩種序列不同源的DGAT,分別為DGAT1和DGAT2。DGAT1 主要負責脂肪吸收及儲存過程中TAG的合成,DGAT2則負責各組織及皮膚基本脂肪的平衡。

前期研究表明,DGAT1敲除的小鼠能保持正常的代謝,並且可以抵抗高脂肪飲食引起的肥胖,而DGAT2敲除的小鼠則由於皮膚脂肪的缺失在出生數小時內死亡。因此,DGAT1被認為是重要的治療肥胖及糖尿病的藥物靶點,各藥物公司都有針對DGAT1抑制劑開發。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中報導了首個人源DGAT1同源二聚體結構以及其底物acyl-CoA的結合位點對於針對DGAT1靶點抑制劑開發有重要指導作用。另外,DGAT1的結構也將為MBOATs超家族中其他成員的結構及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本文第一作者為貝勒醫學院博士生王列,普林斯頓大學錢洪武博士、貝勒醫學院年寅博士,普林斯頓大學韓亦沫博士為共同一作。韓亦沫博士現為萊斯大學助理教授,年寅博士現為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貝勒醫學院周鳴授和普林斯頓大學顏寧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90-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80-2

相關焦點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5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研究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同期連發兩篇Nature
    這兩篇文章,Nature的收稿日期均為2019年5月24日,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在線發表日期為2020年1月6日,被Nature錄用的日期為2020年3月17日。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自2004年以來,她以平均每年約2篇CNS的速度產出。
  • 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等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GLUT1幾乎存在於人體每一個細胞中,是紅細胞和血腦屏障等上皮細胞的主要葡萄糖轉運蛋白,對於維持血糖濃度的穩定和大腦供能起關鍵作用。在已知的人類遺傳疾病中,導致GLUT1功能異常的突變會影響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導致大腦萎縮、智力低下、發育遲緩、癲癇等一系列疾病。另一方面,當發生癌變時,葡萄糖是腫瘤細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研究報導了釀酒酵母剪接體激活和剪接反應催化過程中兩個重要狀態的剪接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闡明了剪接體的激活和催化機制,從而進一步揭示了前體信使RNA剪接反應的分子機理。發表於Cell雜誌上的論文(題目: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Niemann-Pick C1 (NPC1)-mediated cholesterol transfer and Ebola infection)中,顏寧研究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研究組合作,首次報導了人源膽固醇轉運蛋白NPC1的4.4埃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並探討了NPC1和NPC2介導細胞內膽固醇轉運的分子機制
  • 連發兩篇Nature!顏寧團隊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作為學術界備受矚目的「學術女神」,顏寧一直以學術成果豐碩著稱。僅在清華十年,顏寧就以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發表的科研論文達到20篇。2017年,顏寧正式加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加盟普林斯頓大學後,顏寧在產出學術成果方面,同樣表現出色。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取得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重大突破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新聞網6月6日電(記者 顧淑霞)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
  • +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 附施一公院士最新綜述
    研究報導了釀酒酵母剪接體激活和剪接反應催化過程中兩個重要狀態的剪接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闡明了剪接體的激活和催化機制,從而進一步揭示了前體信使RNA剪接反應的分子機理。顏寧顏寧教授在5月、8月和9月相繼在Cell、Nature和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3篇論文。
  • 顏寧團隊 2021 首秀+ 2020 年度文章賞析,看大牛如何玩轉結構生物學!
    揭示人源膽固醇醯基轉移酶 (ACAT1) 三維結構及催化機制  2020 年 5 月 13 日,顏寧及黃超蘭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 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human ACAT1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
  • 顏寧課題組再發Cell!3個多月內第6篇頂刊
    7篇頂刊論文(2篇nature+2篇cell+3篇PNAS),其中6篇都是在短短的3個多月內(5月16日-8月28日),美國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完成,平均1個月快2篇頂刊。在pH 8.0時,在納米光碟和去汙劑中分別獲得3.6Å和3.0Å解析度的NPC1類似結構,揭示了連接N端結構域(NTD)和跨膜固醇傳感結構域(SSD)的隧道結構;在pH 5.5時,NTD表現出兩個構象,表明膽固醇向隧道輸送的運動。在通道的膜邊界發現了一個假定的膽固醇分子,TM2向SSD上的表面袋形成。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弓形的Z944分子在孔結構域的中心腔中傾斜,寬端插入重複序列II和III之間的界面的窗孔中,窄端像塞子一樣懸在細胞內門上方。這些結構為比較研究不同Cav亞家族之間不同的通道特性提供了框架。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等手段,揭示了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通過胺基酸序列和三維結構比對發現,JMJ14參與底物識別的胺基酸在KDM5B中非常保守,暗示著它們採用了相似的底物識別機制。將KDM5B中相應的胺基酸突變後其酶活明顯下降,證明了以上猜想。該項工作不僅解析了以JMJ14為代表的KDM5亞家族H3K4me3去甲基化酶的去甲基化機制,還為以人源KDM5為靶標的抗癌藥物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
  • 科學家揭示相關組蛋白甲基化活性的串擾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黃晶課題組首次揭示了染色質的核小體結構對組蛋白修飾酶MLL(Mixed Lineage Leukemia
  • 李平衛、劉文設等揭示細胞核內cGAS和核小體結合併抑制其催化活性...
    4、基於cGAS/核小體複合物結構,研究人員對人源和鼠源cGAS做了一系列突變,並發現了多個不能與核小體結合的cGAS突變體。這些突變體的體外的酶活性大大減弱,可是它們在細胞內卻具有很高的活性,這些突變體很可能被外源DNA或者基因組DNA持續性激活。
  • 本周華人學者 8 篇論文「霸屏」Nature
    首先是結構生物學女神級大佬顏寧,值得一提的是,顏寧團隊在本期 Nature 共發表了兩篇研究性論文,分別揭示了人源DGAT1同源二聚體結構、人源ACAT1同源二聚體和四聚體的結構及其潛在生物學價值。在本研究中,貝勒醫學院周鳴教授和普林斯頓大學顏寧教授團隊合作,解析了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 1(Diacylglycerol-O-Acyltransferase, DGAT1)的結構。DGAT 是催化生成三醯甘油酯(triacylglycerol, TAG)的關鍵酶,而三醯甘油酯又是人體脂肪組織和血脂的主要成分(約佔 95%),是生命體中至關重要的能量儲存物質。
  • 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被獲取 餓死癌細胞或成可能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再發頂刊,第四篇了
    這項研究展示了膽固醇分子在NPC1和NPC2的介導下,從溶酶體腔內到溶酶體膜的轉運過程,並首次揭示了NPC1蛋白功能對於pH值的依賴性。還記得當時發Nature時,顏寧教授也在微博上開玩笑的調侃說「19年是兩篇
  • 顏寧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4個月時間內第6篇頂刊
    超7篇頂刊論文(2篇nature+2篇cell+3篇PNAS),其中6篇都是在短短的3個多月內(5月16日-8月28日),美國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完成,平均1個月快2篇頂刊。在pH 8.0時,在納米光碟和去汙劑中分別獲得3.6Å和3.0Å解析度的NPC1類似結構,揭示了連接N端結構域(NTD)和跨膜固醇傳感結構域(SSD)的隧道結構;在pH 5.5時,NTD表現出兩個構象,表明膽固醇向隧道輸送的運動。在通道的膜邊界發現了一個假定的膽固醇分子,TM2向SSD上的表面袋形成。
  • 《科學》:施一公團隊揭示剪接體的複合結構以及催化機制
    對pre-mRNA剪接過程內在機制的理解離不開對其內部結構信息的揭示,尤其需要獲得剪接體活性位點中心的結構以及ATPase /解旋酶的作用。自2015年以來,很多研究已經先後揭示了剪接體幾乎所有主要功能狀態下的超高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