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發!本周華人學者 8 篇論文「霸屏」Nature

2021-01-18 同花順財經

本文轉載自「頭條科學」,作者徐長祿(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 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

2020 年 5 月 13 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在線發表了 16 篇研究論文,其中 8 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為華人科學家,可以說在這一期的 Nature 中成功「霸屏」,佔據了「半壁江山」。

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這8篇文章為各種的領域帶來了哪些突破性的進展吧。

首先是結構生物學女神級大佬顏寧,值得一提的是,顏寧團隊在本期 Nature 共發表了兩篇研究性論文,分別揭示了人源DGAT1同源二聚體結構、人源ACAT1同源二聚體和四聚體的結構及其潛在生物學價值。

在本研究中,貝勒醫學院周鳴教授和普林斯頓大學顏寧教授團隊合作,解析了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 1(Diacylglycerol-O-Acyltransferase, DGAT1)的結構。DGAT 是催化生成三醯甘油酯(triacylglycerol, TAG)的關鍵酶,而三醯甘油酯又是人體脂肪組織和血脂的主要成分(約佔 95%),是生命體中至關重要的能量儲存物質。同時,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則會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後者是導致肥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性症候群、心血管相關疾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總的來說,該研究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了解析度為 3.1 人源 DGAT1 的同源二聚體結構,並確定了其底物醯基輔酶 A(acyl-CoA)在 DGAT1 上的結合位點,這些發現對於開發針對 DGAT1 靶點抑制劑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在另外一項研究中,顏寧團隊將研究重點聚焦在酯醯輔酶A:膽固醇醯基轉移酶(Acyl-CoA: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ACAT1 醯基轉移酶)的結構上,ACAT1 醯基轉移酶能夠將長鏈脂肪酸轉移到膽固醇中,進而通過酯化作用形成膽固醇酯,並結合成胞質脂滴。前期研究表明,ACAT1 與動脈粥樣硬化、阿爾茨海默病和癌症等疾病的發生有關,因此可作為治療這些疾病的潛在藥物靶點。

這項研究首次解析了人源 ACAT1 的同源二聚體以及四聚體結構,在此基礎上通過實驗確定了醯基輔酶 A(acyl-CoA)在 ACAT1 上的結合位點及其識別底物的機理。這種結構和生化特徵的研究有助於加深對 ACAT1 的理解,並可指導 ACAT1 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與上文提到的第一篇文章相似,哈佛大學醫學院廖茂富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也在同期 Nature 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and catalytic mechanism of a human triacylglycerol-synthesis enzyme」 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了分子量為 55 kDa 的 DGAT1 的蛋白結構,並系統地闡明了 DGAT1 識別底物及催化甘油三酯合成的內在分子機制。首次闡明 DGAT1 如何參與人類甘油三酯的合成與代謝,同時也為相關疾病的藥物研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四篇文章仍然屬於結構生物學範疇,該研究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李曉淳研究組。上文中提到,ACAT1 醯基轉移酶能夠將長鏈脂肪酸轉移到膽固醇中,其在膽固醇穩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該研究解析了共純化的 ACAT1 蛋白與抑制劑 nevanimibe 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其中 nevanimibe 是一種治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的臨床試驗抑制劑。研究發現 ACAT1 能夠通過它的變構位點感知游離膽固醇,並根據此調節其催化酯化反應。這種調節機制是維持內質網中膽固醇的穩態的關鍵因素。這項研究對於膽固醇酯化作用過程以及抑制劑 nevanimibe 的抑制作用機制給出了結構生物學方面的模型,這可能有助於加速 ACAT1 抑制劑的開發來治療相關疾病。

第五篇文章來自多倫多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的科學家,該研究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結合主動機器學習識別到銅鋁電催化劑,發現它能有效地將二氧化碳還原為乙烯,具有迄今為止所報導的最高的法拉第效率。

同時,他們進行的計算研究表明,銅鋁合金提供了多個表面定向位點與 CO 結合,能夠有效地進行二氧化碳還原。這些發現說明了計算和機器學習在指導多金屬系統的實驗探索方面的價值,這些系統超越了傳統的單金屬電催化劑的局限性,為材料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已入職南京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固體微結構國家實驗室。

二維材料為研究拓撲學和多體現象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用插入物填充二維材料的範德華間隙可以產生新的性質,不過當前用於插層的物質材料通常僅限於鹼金屬。

中山大學物理力學與生物物理中心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Xin Luo 及其合作者發文證明了原生原子自插入到雙層過渡金屬雙滷族化合物中,能夠產生一類超薄共價結合材料,他們稱之為 ic-2D。

這些材料的化學計量學是由範德華間隙的八面體空位的周期性佔用模式來定義的,它們的性質可以通過改變填充位置的覆蓋範圍和空間排列來調整。總之,這項工作建立了自插層作為一種方法,通過它生長一類新的二維材料與化學計量學或組成相關的屬性。

N 個不相關粒子的量子探針的測量靈敏度受標準量子的限制,然而,這種限制可以通過利用量子糾纏態來克服,例如自旋壓縮態。

5 月 13 日,復旦大學物理系,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山西大學,量子光學與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發文,該研究報導的以測量為基礎產生的量子狀態,超過了探測 1011 個銣原子的集體自旋的標準量子限制。

雖然這項工作植根於量子測量的基本理論,但它可能會在量子計量和量子參數估計中找到實際應用。

新型顆粒的形成是城市煙霧的主要來源,但它是如何在城市中發生的卻常常令人費解。

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大氣粒子研究中心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在 CERN 的雲室中進行的實驗數據表明,在大約 5 攝氏度以下,硝酸和氨蒸汽可以凝結成新的有核粒子,這些粒子的直徑只有幾納米;當溫度足夠低 (零下 15 攝氏度) 時,硝酸和氨可以通過酸鹼穩定機制直接成核,形成硝酸銨顆粒。

由於這些氣體在大氣中含量較高,因此由其產生的粒子增長率非常高,可以達到每小時 100 納米以上。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測量的過飽和的氣相具有強烈溫度依賴性,因此這種瞬態條件更可能會發生在城市環境中,特別是在冬季。

這項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新型顆粒的形成機制,其在預防城市煙霧中具有重要的潛在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半壁江山」各具特色,涵蓋了結構生物學、材料科學、大氣科學、計算科學等多個領域,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華人科學家在前沿科學研究已經具有一席之地,儘管其中有些仍然是就職於國外的科研機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基礎科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希望未來,我們國家的科研水平能夠進步一提升。

相關焦點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其中三篇由中國學者完成。第一篇為電子科技大學張勇課題組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課題組合作的題為 「PAM-less plant genome editing using a CRISPR–SpRY toolbox」的研究論文。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Nature Plants同日發表中國學者三篇研究論文
    7月13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5篇論文,其中三篇中國學者的研究論文,分別如下:
  • 中國高校4篇研究登上Nature!浙工大與清華北大上交並列,校友群被點燃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蔡佳燕 最新一期的Nature,可謂是「中國高校大爆發」。 同一天,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等中國高校,在學術頂刊Nature上各發表了一篇研究。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7日-19日,中國地質學會辦2020年全國青少年地學線上夏令營活動,以「我是小小科學家——解譯古生物演化密碼,探索新能源利用奧妙」為主題,分為地學知識講座、動手實踐和論文寫作三個模塊。達爾文最困惑的科學命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 14篇Nature論文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公布第三階段成果
    《自然》、《自然—方法》和《自然—通訊》聯合發表14篇論文描述了這一結果,為基因組組織和功能帶來了新的認知。《自然》發表的三篇論文報導了胎鼠在八大發育階段的具體信息。其中兩篇論文裡,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任兵和同事以及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教授Joseph Ecker和同事表明,與小鼠發育期間特定組織中有活性的部分增強子元件(能增強基因轉錄的調節DNA序列)同源的人類元件,存在疾病相關性遺傳突變的富集。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miR-34a作為關鍵的破骨細胞抑制劑和潛在的治療策略
  • AI圖像查重4小時篩查3500篇論文
    近日,Nature報導了美國計算機學者研發的一款圖像查重軟體,似乎為快速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希望。該軟體在4小時內篩查了3500篇論文,並最終發現了400個可能重複的圖像。新冠論文大篩查:4小時、3500篇論文、2.1萬張圖像今年6月,雪城大學計算機學者丹尼爾·阿庫納(Daniel Acuna)利用開發的圖像查重軟體,提取和比較了預印本網站bioRxiv
  • 今年最受媒體關注的百強論文,歐巴馬居首、中國學者參與5篇
    其中有第一篇由美國現任總統發表的醫保評估報告,有引力波與比鄰星B這樣的重大天文學發現,有最早的生物化石和五千年歷史的釀酒配方…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今年的前100名中有哪些論文吧。這篇分數相當高的論文發布於今年12月,所以未被收錄。若被收錄可排到第6。)
  • 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近日,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簡稱為ERMPS)在其 24 卷上批量撤稿了 199 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誓盟》央視收官 錢泳辰好劇再播開啟「霸屏」模式
    錢泳辰還在微博發文調侃:「當年地表溫度67.8度,望再接再厲,勇創新高。」並附上了當時拍攝時測量地表溫度的照片。電視劇《誓盟》收官,錢泳辰飾演的汪兆藍和兩兄弟從三人意氣風發、義氣結拜,到被時局逼迫著各走各路,今晚三兄弟的命運將迎來最後的抉擇。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最小恐龍」實為蜥蜴! 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先是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質疑文章。緊接著,一些國際同行也紛紛指出其標本分析的缺陷。 最終,5個月後,作者團隊便發表撤稿聲明。 發表論文時風光無限,撤銷稿件時低調平淡。對於這樣的學術現象,今年6月Nature還曾發文,指出撤稿聲明透明度缺失問題。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論文揭示了恐龍中前所未有的極端「小型化」現象,以及「過去未知的身體藍圖」和「未知的生態(類型)」,可以說是一項很有趣的發現,因此該論文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還被選為封面論文,據BioWorld統計,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僅有15篇論文登上Nature封面(包括這一篇)。
  • Nature推薦:對付審稿人「強迫引用」,新方法來了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希臘一名研究人員5年在某期刊發表的71篇論文獲得了近2000次引用。2019年,荷蘭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對旗下千餘種期刊的論文審稿人展開調查,以了解強迫引用現象。這項調查涉及近55000名學者,最終發現433名學者存在「強迫引用」的明顯證據。
  • 139年前發表中國首篇《Nature》
    能夠在CNS(Cell+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對於大多數科研人員來說,可謂是孜孜以求,其實,早在139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Nature雜誌由英國Nature Publishing Group創刊於1869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綜合性科學技術期刊這篇《
  • 這本SCI期刊因圖片造假,連撤中國學者8篇論文,其中半數來自同一家...
    近日,Phytotherapy Reaearch雜誌一連撤稿8篇論文,這8篇論文被撤稿的原因全部為論文圖片問題,8篇被撤稿論文中,4篇來自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山東省濰坊市人民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吉林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各1篇。8篇論文中有6篇為miRNA相關研究。
  • 第一作者嚴重操縱實驗數據;4.8分期刊上13篇中國學者論文被同一人...
    2020年8月17日,該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包含了操縱和捏造數據。 另外,《德國應用化學》一篇涉及性別和種族歧視以及詆毀中國學術界的觀點文章,引發眾怒。論文作者被質疑歧視女性和少數族裔,並且暗示中國論文發表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國際期刊平均質量下降。此外,作者還提倡「學生應絕對服從於導師」。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1691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4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