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網
投稿時,你是否遭遇過審稿人要求引用他的論文?在學術界,大家對這種「強迫引用」行為深惡痛絕,但經常又無可奈何。
近日,兩名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醫學研究基金會(OMRF)的生物信息學家開發出一種檢測方法,可發現科學家蓄意操縱論文引用的行為。該方法已於8月13日發表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題為:「Detecting potential reference list manipulation within a citation network」。
8月14日,nature 在線發表了題為「Signs of 『citation hacking』 flagged in scientific papers」評論文章對該研究進行了介紹,文章稱,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檢測方法在技術上是正確的。
他們利用PubMed公共資料庫的論文,對2萬名論文作者的引用模式進行了分析,發現約80名科學家「長期反覆地」操縱他人參考文獻列表;還有約16%的作者「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操縱論文引用。」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希臘一名研究人員5年在某期刊發表的71篇論文獲得了近2000次引用。
雖然新方法可發現審稿人的疑似強迫引用行為,但研究人員也表示,科學家往往會因為簡單的計量引用而得到獎勵,「這才是從根本上需要改變的」。
研究人員經常抱怨審稿人要求在論文中添加不必要的引用,以換取評審意見。這種做法被稱為「強迫引用」。
已有調查表明,約1/5乃至更多的科學家經歷過這種情況。
2019年,荷蘭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對旗下千餘種期刊的論文審稿人展開調查,以了解強迫引用現象。這項調查涉及近55000名學者,最終發現433名學者存在「強迫引用」的明顯證據。
今年2月,全球論文被引量最高的科學家之一、美國華裔生物物理學家周國城被《自然》報導,通過反覆操縱同行評審過程提高自己的論文被引用量。
此後, 周國城被禁止擔任《生物信息學》的審稿人,並被《理論生物學期刊》編委會除名。最近,他又被《資料庫》期刊禁止擔任審稿人。
作為《生物信息學》的一名助理編輯,喬納森·沃倫在周國城事件曝光後,開始收到研究人員的電子郵件,讓他檢查其他學者的引文記錄。他們認為,這些學者可能涉及「引用黑客」行為。
不過,由於大多數同行評審過程是保密的,沃倫希望通過檢查引文記錄發現這些案例,便與同事康斯坦丁·喬治斯庫開始研究引文模式。
兩人考慮了許多潛在危險信號。比如,研究人員經常在其他人的論文中收到大量連續的引用,或是在一本雜誌中被不成比例地大量引用。
他們發現,與許多危險信號相關的一個關鍵指標是,科學家在他人工作中得到的引用分布的總體偏態或不平等:一些研究人員在僅有幾篇論文中被引用的次數異常多。
兩人分析了PubMed資料庫中的公共記錄,並將分析範圍限制到論文中帶有中間首字母的作者,以減少錯誤識別的可能性。
在對約2萬名科學家的引文模式進行分析後,他們發現包括周國城在內的約80人的引文模式與其他危險信號都極為扭曲。
不過,周國城回應稱,這項研究「毫無意義」,因為「引用數量並不重要」。
沃倫和喬治斯庫還發現,有奇怪引文模式的研究人員也傾向於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章。
為提高論文引用率而過度自引的問題在學術界已經屢見不鮮。
去年8月,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一項研究分析了約10萬名研究人員。結果顯示,至少250名科學家的被引率有超過50%來自作者自己或他們的合作者,而自引率的中位數為12.7%。
其中,印度私營機構——韋爾技術研發學院計算機學者Sundarapandian Vaidyanatha的自引率更是讓人大跌眼鏡:截至2017年,其94%的引用來自他自己或他的合作者。
沃倫表示,繪製其他科學家引用記錄中的全球偏態分布應該得到一個對稱的曲線,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此基礎上,他指出約有16%的作者曾經或多或少地參與過操縱某種參考列表,即使不能斷定他們的個人記錄是不自然的。
對此,荷蘭萊頓大學文獻計量學家盧多·沃爾特曼表示,引用他人的論文有很多複雜的原因,該分析得出「被操縱」和「非被操縱」之間的二元區別讓他感到不舒服。
沃倫則希望編輯和審稿人能開發一個資料庫,明確同行評審過程中增加了哪些參考資料。
他進一步表示,導致「引用黑客」行為的一個潛在問題是,科學家往往會因為簡單的計量引用而得到獎勵。「這才是從根本上需要改變的。」他說。
相關參考文章: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8.12.248369v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378-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479-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7-08404-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639-9
https://www.sohu.com/a/341224725_773043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