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推薦:對付審稿人「強迫引用」,新方法來了

2020-09-05 學術橋

來源:科學網


投稿時,你是否遭遇過審稿人要求引用他的論文?在學術界,大家對這種「強迫引用」行為深惡痛絕,但經常又無可奈何。


近日,兩名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醫學研究基金會(OMRF)的生物信息學家開發出一種檢測方法,可發現科學家蓄意操縱論文引用的行為。該方法已於8月13日發表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題為:「Detecting potential reference list manipulation within a citation network」。



8月14日,nature 在線發表了題為「Signs of 『citation hacking』 flagged in scientific papers」評論文章對該研究進行了介紹,文章稱,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檢測方法在技術上是正確的。



他們利用PubMed公共資料庫的論文,對2萬名論文作者的引用模式進行了分析,發現約80名科學家「長期反覆地」操縱他人參考文獻列表;還有約16%的作者「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操縱論文引用。」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希臘一名研究人員5年在某期刊發表的71篇論文獲得了近2000次引用。

雖然新方法可發現審稿人的疑似強迫引用行為,但研究人員也表示,科學家往往會因為簡單的計量引用而得到獎勵,「這才是從根本上需要改變的」。


揭開「強迫引用」冰山一角


研究人員經常抱怨審稿人要求在論文中添加不必要的引用,以換取評審意見。這種做法被稱為「強迫引用」。


已有調查表明,約1/5乃至更多的科學家經歷過這種情況。


2019年,荷蘭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對旗下千餘種期刊的論文審稿人展開調查,以了解強迫引用現象。這項調查涉及近55000名學者,最終發現433名學者存在「強迫引用」的明顯證據。


今年2月,全球論文被引量最高的科學家之一、美國華裔生物物理學家周國城被《自然》報導,通過反覆操縱同行評審過程提高自己的論文被引用量。


此後, 周國城被禁止擔任《生物信息學》的審稿人,並被《理論生物學期刊》編委會除名。最近,他又被《資料庫》期刊禁止擔任審稿人。


作為《生物信息學》的一名助理編輯,喬納森·沃倫在周國城事件曝光後,開始收到研究人員的電子郵件,讓他檢查其他學者的引文記錄。他們認為,這些學者可能涉及「引用黑客」行為。


不過,由於大多數同行評審過程是保密的,沃倫希望通過檢查引文記錄發現這些案例,便與同事康斯坦丁·喬治斯庫開始研究引文模式。


兩人考慮了許多潛在危險信號。比如,研究人員經常在其他人的論文中收到大量連續的引用,或是在一本雜誌中被不成比例地大量引用。


他們發現,與許多危險信號相關的一個關鍵指標是,科學家在他人工作中得到的引用分布的總體偏態或不平等:一些研究人員在僅有幾篇論文中被引用的次數異常多。


兩人分析了PubMed資料庫中的公共記錄,並將分析範圍限制到論文中帶有中間首字母的作者,以減少錯誤識別的可能性。


在對約2萬名科學家的引文模式進行分析後,他們發現包括周國城在內的約80人的引文模式與其他危險信號都極為扭曲。


不過,周國城回應稱,這項研究「毫無意義」,因為「引用數量並不重要」。


超高自引:94%的引用來自自己或合作者


沃倫和喬治斯庫還發現,有奇怪引文模式的研究人員也傾向於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章。


為提高論文引用率而過度自引的問題在學術界已經屢見不鮮。


去年8月,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一項研究分析了約10萬名研究人員。結果顯示,至少250名科學家的被引率有超過50%來自作者自己或他們的合作者,而自引率的中位數為12.7%。


其中,印度私營機構——韋爾技術研發學院計算機學者Sundarapandian Vaidyanatha的自引率更是讓人大跌眼鏡:截至2017年,其94%的引用來自他自己或他的合作者。


沃倫表示,繪製其他科學家引用記錄中的全球偏態分布應該得到一個對稱的曲線,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此基礎上,他指出約有16%的作者曾經或多或少地參與過操縱某種參考列表,即使不能斷定他們的個人記錄是不自然的。


對此,荷蘭萊頓大學文獻計量學家盧多·沃爾特曼表示,引用他人的論文有很多複雜的原因,該分析得出「被操縱」和「非被操縱」之間的二元區別讓他感到不舒服。


沃倫則希望編輯和審稿人能開發一個資料庫,明確同行評審過程中增加了哪些參考資料。


他進一步表示,導致「引用黑客」行為的一個潛在問題是,科學家往往會因為簡單的計量引用而得到獎勵。「這才是從根本上需要改變的。」他說。


相關參考文章: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8.12.248369v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378-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479-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7-08404-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639-9

https://www.sohu.com/a/341224725_773043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相關焦點

  • 對付審稿人「強迫引用」,新方法來了
    編譯 | 馮維維投稿時,你是否遭遇過審稿人要求引用他的論文?在學術界,大家對這種「強迫引用」行為深惡痛絕,但經常又無可奈何。近日,兩名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醫學研究基金會(OMRF)的生物信息學家開發出一種檢測方法,可發現科學家蓄意操縱論文引用的行為。該方法已發表於預印本平臺bioRxiv。
  • 對付審稿人「強迫引用」,新方法來了,Nature都說好
    似乎再也不用發愁被審稿人「強迫引用」了。,強迫他人引用自己的行為更加惡劣。然後,他們選擇採用NSC基尼係數(Gini Index)來衡量那些被引用學者的非自引情況。對此,周國城回應稱,自己在論文中提到的算法不是「審稿人的強迫引用
  • Nature:向審稿人開刀,全球被引用最多的科學家之一被SCI期刊編委除名
    2019年10月,國際著名出版集團愛思唯爾在Nature刊文,宣布其正式展開對其下屬學術期刊審稿人的調查,以遏制審稿人「強制引用」的學術不當行為。為了維護學術規範,愛思唯爾對旗下期刊至少5萬名同行評議審稿人的審稿行為展開了調查。2020年2月7日,Nature正式發布了愛思唯爾對於「強制引用」審稿人的第一例處理。
  • Nature揭露同行評審潛規則,審稿人操縱引用,愛思唯爾開始嚴查
    時隔一個月,《Nature》再次發文,揭露了被引率驅使下的另一亂象:部分審稿人被質疑操縱審稿過程以提高自身被引率。這項調查是由荷蘭出版商愛思唯爾的分析師著手進行的。他們發現,可能有部分審稿人會鼓勵被審論文作者引用審稿人的研究,作為交換,審稿人會為論文帶來更為正面的評審意見。這種做法被稱為「強制引用」(coercive citation)。
  • Nature公布3年同行評議調查結果:超過一半的審稿人願意公開身份
    新智元報導 來源:Nature超過一半的人主張增加評議透明度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加大同行評審過程的透明度的方法。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單盲評審是次優的,即作者不知道審稿人身份,而審稿人知道作者身份。缺乏透明度意味著研究人員必須相信審稿人和編輯的行為是公正的,沒有偏見。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把小鼠逼出「潔癖」
  • 《大氣科學進展》表彰年度優秀文章和審稿人
    圖2:AAS文章總引用次數歷年分布  《大氣科學進展》編輯部決定表彰在SpringerLink下載和ISI引用均表現優異的、發表於2013年的四篇文章AAS於2014年購入ScholarOne新開發的產品:Reviewer Locator(審稿人定位)。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
    這一次,Khakh團隊開發出一種精巧的方法,特異性地減弱了成年小鼠大腦紋狀體中的星形膠質細胞鈣信號。與對照組相比,經過處理的小鼠在焦慮情緒和運動能力的相關測試中表現相當,但把其放進一片開闊空地或是一個乾淨的房間時,它們就傾向於躲在角落裡拼命梳洗打扮。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處理組小鼠花在自我修飾上的時間是普通小鼠的450%。
  • Nature審稿人現身:「實名舉報」本可以避免......
    詳見:獨家丨楊輝對付向東教授的回覆正如Nature 審稿人、史丹福大學基礎醫學教授 Aaron D. Gitler所言:「科學的運作方式是我們的工作基於他人的工作或思想。而且我們互相承認Credit。」 本來這個風波完全可以避免。Gitler 說。
  • Science手把手教你,如何打動審稿人!
    但是如何把實驗結果和實驗思路整理成能夠打動審稿人的文章,把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研究成果「賣個好價錢」,有時候甚至比辛苦做實驗更重要。 Science雜誌採訪了11位審稿人,提出了5個我們在寫SCI論文時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 1.
  • SCI審稿人國內的多嗎
    SCI審稿人國內的多嗎?SCI論文需要推送至審稿人審核。審稿人要對文章內容進行論證,給出審核意見,通常由相關領域的專家擔任。這樣的審稿人,可以來自不同的國家,只不過國內的審稿人不如國外的多。審稿人的審核意見,影響著SCI論文是錄用、修改還是拒稿。由於每篇文章推送的審稿人不止一人,採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即審稿人的意見,以修改為主,則審核答覆為修改,以拒稿為主,審核答覆為拒稿,以錄用為主,則審核答覆為錄用。足見,審稿人對於SCI論文成功發表的重要性。但這重要性,與審稿人的效率以及專業度有關,與審稿人的國籍沒有太大的關係。投稿時,多數SCI期刊投稿要求作者推薦審稿人。
  • 全球高被引學者,著名華人科學家強制他人引用自己論文,數量嘆為觀止
    近日,Nature雜誌官網報導,全球論文被引用量最高的科學之一,著名生物物理學家周國城(Kuo-Chen Chou),因操縱同行評審過程以提高自己論文被引用量,而被一本學術期刊編委會除名,並被禁止擔任另一本期刊的審稿人。
  • 學術分享|審稿人談審稿與投稿:從2篇拒稿說起
    審稿更像是在打量這篇稿件與期刊是否匹配,怎麼通過提出審稿意見來幫助這篇稿件更好的去提升、作者通過閱讀審稿意見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 反之,審理的這兩份期刊都是本行業認可度較高的期刊,那麼看上去「水平」較差的稿件就會被直接拒稿。審稿,在這時也在守護著自己與這本期刊的質量線。期刊很好,而審稿人放水,降低的是自己的個人信譽。
  • Nature曾爆審稿系統漏洞:作者審自己的稿子,當即撤回28篇文章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編輯會自己在網上尋找自己並不熟悉的potential reviewer,一般也是根據研究人員過去所發表文章的情況去尋找的,要儘量排除來自相同機構或者以前曾經是論文共同作者的情況,有時候也會請求這些potential reviewer推薦。
  • Nature:檢測超低濃度DNA的一個新方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所採用的一個新方法能夠避免這樣的樣品準備步驟。該方法利用的是雜合型DNA和RNA分子的一個獨特機械性能,這種性能使它們能夠充當一種內在的分子標籤,從而在純樣品中能夠實現渺摩爾(10-18 M)級的檢測靈敏度。為了演示這種雜合方法在更偏向於生理研究方面的應用,研究人員用它來根據對腫瘤特異性微RNA的檢測進行腫瘤分類。
  • 讓我瞧一瞧是哪位審稿人先給了我反饋 | In Review
  • 審稿人把我的文章偷走,然後自己發表了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報導,來自伊朗馬什哈德菲爾多西大學的機械工程師Mina Mehregan及其同事發現,自己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期刊的一篇同行評議論文,被一個審稿人偷偷發表在其他期刊。
  • 【論文黨必看】一分鐘學會如何快速引用參考文獻
    科學史上的任何研究成果,都是在前人或旁人的勞動成果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通過學者間的相互引用得以代代相傳。給大家分享學術史上的一個有趣的老故事,《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在2010湯森路透公布的影響因子在學術圈激起了一場不小的波瀾:前一年的影響因子還只有2.051,居然躍升到49.926,位列全榜第二!
  • 我的論文引用了中文參考文獻,這會影響論文的發表嗎?
    通常審稿人需要按要求評估參考文獻的準確性、相關性和及時性(取決於領域),並檢查參考文獻是否平衡。理想情況下還要查看是否容易被檢索。如果審稿人看不懂中文,他們就無法做這些評估。他們可能會基於這些理由而拒絕審稿邀請。或者更糟糕的可能是審稿人接受了邀請,但是由於無法驗證參考文獻的來源而給出拒稿的意見。
  • 遲遲不回覆意見的審稿人可能剽竊並發表了你的論文
    據RetractionWatch網站報導,來自伊朗馬什哈德菲爾多西大學的機械工程師Mina Mehregan及其同事發現,自己發表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期刊的一篇同行評議論文,被一個審稿人偷偷發表在其他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