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成為兩份中文期刊的審稿人,一份是入選了「卓越期刊」的刊物,另一份是本領域認可度較高的期刊,兩份期刊在本領域還算是不錯的期刊。恰好送審的論文也是自己熟悉的領域,審稿工作相對輕鬆,自我感覺能夠高效、公正的完成審稿工作。高效是指今年送到我手裡的稿件都一定在編輯部指定的時間內返回審稿意見,儘管編輯部指定的返回時間一般是2~4周,但實際上絕大部分審稿我都是在1周以內完成的;公正,意味著只看作者的論文內容,不會去考慮其他諸如頭銜、基金、研究團隊等因素,提出的審稿意見也是針對論文本身而言的。有人可能會問,難道審稿意見還有不針對論文本身的?當然,比如某些期刊因為你是碩士出身,「呵呵」了一聲;還有的期刊因為你們的單位不是雙一流,連「呵」都不想對你「呵」。客觀的就是論事是我的一個基本審稿原則,不想也不能搞人身攻擊、地域攻擊。
圖片來源:VisionPic .net
但近期,2篇論文都被我高速拒稿了。
經過中英文的讀稿、投稿和審稿經歷,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姑且就叫雜談吧。主要是透過審稿談投稿。
以下只是自己的一點看法,不能代表所有審稿人的癖好。
01
期刊檔次重要嗎?
說期刊檔次不重要那是瞎話,說期刊檔次代表論文質量那是自欺欺人。但現實的情況是,在大家都熟悉期刊出版風格的情況下,比如期刊在行業內的地位、期刊對論文工作量的要求、期刊刊發重點等,會影響到我審稿時審稿標準的裁量權發揮。
對於一般的期刊,比如國內還有很多普刊,一些普刊的稿源都是問題,你不可能高標準的去要求這些期刊的論文如何的縝密、如何的吸引人、如何的完美無缺。審稿更像是在打量這篇稿件與期刊是否匹配,怎麼通過提出審稿意見來幫助這篇稿件更好的去提升、作者通過閱讀審稿意見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
反之,審理的這兩份期刊都是本行業認可度較高的期刊,那麼看上去「水平」較差的稿件就會被直接拒稿。審稿,在這時也在守護著自己與這本期刊的質量線。期刊很好,而審稿人放水,降低的是自己的個人信譽。
之所以對於檔次較好的期刊嚴守質量關,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某些所謂的高水平期刊偶爾也會刊發一些看起來「很水」或「吹水」的論文,自己嚴守自己的審稿質量,是在用自己的行為藝術與某些「吹水」學者分庭抗禮。工科的研究中,虛而又虛的務虛派研究不宜大行其道,甚至還堂而皇之的成為高被引。年輕學者沒經費資助談談腦洞大開、來點思考還勉強能接受,畢竟沒錢做實驗。有些「大牛」科研經費幾百萬上千萬,還在那裡談科學構想、談思考,這種人有了充足的經費還在搞理論務虛,是不是不太合適呢?你有把科學構想變為現實的資本,直接給大家呈現結果不是比構想更有意義。
對於投稿人而言,選擇與自己研究內容相匹配的期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自己的投稿時間。特別是對於高水平期刊而言,如果本身研究內容一般,還要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有時候,試一試可以,但可能只是在浪費時間。時間充足的時候可以試一試,但如果對論文見刊有要求,選擇與論文內容相匹配的期刊,無疑「性價比」是最高的。
兩篇論文都通過了期刊編輯的初審,卻被審稿人高速拒稿。原因在於,兩篇論文看起來像那麼回事,仔細一看,經不住推敲。具體拒稿原因下文單獨討論。
02
小同行,是你又愛又恨的審稿人
不論是我自己的投稿、審稿經歷,還是自己前幾個月的某一項研究(業餘愛好,正在投稿),都表明:本領域的小同行審稿是最精準、公平性相對較高的,而對論文熟悉程度僅為「一般」的審稿人,更像是在「和稀泥」。當然,在研究論文中我不能說他們是「和稀泥」,只能說他們「不夠好」,你品,你細品。
我說的小同行,指的是和你同一個研究方向、有寬厚研究基礎的人。
同一個研究方向,保證了投稿題材與審稿人精準匹配,他能高效的看懂你想表達啥,這樣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給出相對客觀的審稿結論。
有寬厚研究基礎,一方面有助於判斷你的研究內容是否能在本領域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對於研究內容是否存在延續、是否是同一個題材的重複發表、是否存在抄襲等也可以快速判斷。比如我自己這個研究方向上,近5年來中文核心期刊中相關的論文我都會看,哪怕明知道有些已發表的論文一般般,我也還是會掃上一眼。這樣有一個好處,國內幾個研究團隊都在做啥,心中有個大概。另外,小方向上國內的博士學位論文和高被引碩士學位論文我也會看,因為有些團隊的創新性貢獻與博士論文相關,而博士論文裡有更多的細節。當然,因為現狀是有些博士小論文和大論文內容相同,他們又有發稿需求,一般對於學位論文我會滯後半年到一年左右看,避免知道了作者或團隊以後影響自己的情緒。
為什麼小同行是又愛又恨的審稿人?
愛他,是因為小同行的審稿精準度高,提出的審稿意見幾乎不會跑偏,對於改進論文質量確實有積極意義;
恨他,是因為太精準乃至一針見血了,以至於看到意見覺得很對,但投稿人又無力在短時間內完成修改工作,以至於功敗垂成。
愛他的時候,莫不是前世註定的紅顏知己;恨他的時候,哪怕是同床又怎敵他與汝異夢?
但我個人的看法,遇到小同行你應感到三生有幸。畢竟,得到有針對性的意見,比「和稀泥」更來的長久。
需要給期刊編輯提醒的是,一個審稿人經過長期審稿,他什麼風格幾乎就可以判斷了。別盲目的迷信各種頭銜,而要把務實的審稿質量作為第一要務。審稿不合格的,該換人就果斷換人。不合格審稿人放任錯誤信息大行其道,也是給科學發展開倒車。眼厲嘴刁的小同行,可能更適合充當期刊質量的大護法。而忙的團團轉的大菩薩,未必有足夠的精力來較真。
03
審稿,你最看重什麼?
圖片來源:ThisIsEngineering
每個審稿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所以,每個人看重的東西也不一樣。
而我,最看重的是創新性。
我認為的創新,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創新。實驗方法有改進是創新,結果分析是新視角也是創新,核心觀點前所未有還是創新。
簡單的判斷是否創新,就是看一下這篇論文裡的核心的東西是不是見過,如果是似曾相似又有哪些不一樣的花枝招展。反之,如果是很老套、成熟的東西,反而審稿時就不會得到太高的評價。
除了創新性,還會關注的幾點包括:
(1)科學性。最基本的方法、思路是否可靠,如果最基本的東西都靠不住,那整個這篇論文就站不住腳。所以在我自己的研究領域衝擊地壓當中,我一般不太喜歡採用數學方法進行衝擊危險性分級的研究,因為好多作者都沒搞明白啥是衝擊地壓就敢給你分級,弄一堆數學公式放上去顯得很科學,實際上內容可參考、可應用的意義非常有限,甚至某些內容因科學性不足而是錯誤的;
(2)系統性。整篇文章的論述是不是構成一個研究體系,是不是圍繞著核心的東西來論述,而不是東拼西湊,看起來規模宏大,仔細一看百無一用。我比較反感那種一個小問題都沒有搞清楚,就開始變成一個成功實踐的文章。類似的文章在教改領域也非常常見,某些大學領導,自己連最基本的教學文件都沒做過、一年正兒八經的課也沒上過幾次,最後就堂而皇之的提出一個人才培養模式,還自賣自誇的認為很成功,這是超出我的認可範圍的。但有些期刊就喜歡那種看起來面面俱到、「系統」總結的文章,只能說各刊自有癖好,選擇性、批判性的引用這些文章,是我給他們的假笑。就像變裝皇后Bianca Del Rio說的,「We are sisters」。
創新性為什麼是我最看重的東西?
因為他代表了你是一個有想法的人;他還代表了,你的創新性的東西,給我帶來了不一樣的視野,也有可能和其他讀者碰撞出新的火花。我要給這種未知一個機會,也要讓同行來分享這一縷新鮮。當你對一個領域的文獻非常熟悉的時候,你非常渴望能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而不是翻了上百篇文獻,願意留下筆記的都少之又少。
04
看審稿意見,想開點自己會更好過
我不止一次接到過驢唇不對馬嘴的審稿意見,我也看到過很多驢唇不對馬嘴的意見。
我依然保持著那種噁心和憤怒的感覺,時至今日,有時候依然恨不得和審稿人當面對罵。
你不被別人理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這個痛苦,投過稿的,都懂。
但你要知道,紅顏知己是稀缺物種,三生三世,卻未必種得十裡桃花。
曾經我也說過,看到寫的爛的論文,恨不得當著作者的面痛罵一頓。
但更多時候,作為審稿人,我希望給作者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作者去正視自己的問題。哪怕語氣裡充滿了火藥味,實際上也是在刮骨療傷。
所以現在我寫意見,一般是按照行文順序去寫,這樣作者改起來更順手。但我寫審稿意見,第一遍是直抒胸臆,想怎麼罵怎麼罵;第二遍是校改,去火氣、去戾氣,假裝是科學友好的一團和氣,至於假裝的像不像,也不知演技如何。所以有時候作者看到我給的審稿意見覺得太直接了,我悄悄告訴你,那已經是降低傷害值了。寧可自己先忍受一輪內傷,也不想把作者逼到滅亡。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能幫助作者提升一點,這算是一個積極的作用。比只是簡單粗暴的拒稿更有意義。但至於編輯是否全部傳達了審稿意見,那是編輯的工作。
現在,大部分時間我看自己投稿的審稿意見,會淡然一些。
想得開,實際上自己會更好過。
比如,A期刊不要,沒關係,咱換B,B還不要,咱換D,D如果還不要,咱換Z就行了。會有人懂你的,又或者,就算有些人不是真的懂你,至少還願意給你個機會。
切實解除SCI、EI、CSSCI等緊箍咒,大家更容易回歸本真。我就要做這個東西,你不欣賞拉倒,我換個期刊就是了。
看審稿意見的時候,說得對,對照著修改;審稿人說的不對,如果不是特別離譜,一笑置之就行了。
我第一次給《某報》投稿的時候,第一輪審稿意見老老實實的修改了,第二輪死活改不動了。我跟編輯說,我不想改了,申請撤稿吧。編輯安慰我,不想改就說明情況嘛,審稿人的意見也未必全改。我感動的差點哭出來。
但客觀的說,如果按照審稿人的意見再改上幾個月,結果又會是一番景象,但懶癌發作,按照審稿人的意見改上幾個月,實際上原來的東西就都被推翻了重做。不想折騰了,寧可撤稿也不想動了。
如果你想發表論文,最好不要和時間賽跑,萬一輸了,你可能輸不起。最好的辦法是你跑在截止時間的前面,你才會有很多嘗試和選擇。如果對期刊檔次沒有太大追求,就別太計較發表在哪裡。
為什麼在近年來破除「唯論文」導向、代表作制度之下我還堅持多寫論文,因為有些話我想說,有些事情我想做。這些東西是我活著存在過的證明。也許他們不是各種被I認可的期刊,但他們代表了我這個人存在的意義。我不是傳話筒,我也不是木頭樁,我是有靈魂的存在。我思,故我在。
好在這些不帶I的普刊現在也不受寵,也不影響帶I期刊和帶I作者群體的利益。他們繼續追求他們的「卓越」,我享受自己的隨心就好。
05
為啥無情的拒稿?
終於回到了最初的原點,來說一說這兩篇論文為啥被我無情的拒稿。
(1)慎重「首次闡明」
其中一篇論文,在摘要和正文部分鄭重其事的使用了「首次闡明」這個表達。
客觀地講,我不反對這個表達,因為但凡是一項新的研究,都會有新發現,既然是新的,用「首次」無可厚非。但我反對的是作者的工作是否承載的起「首次闡明」。
你用「首次闡明」,這是在勾引我啊。我滿懷期待、內心有那麼點小激動,順著你的摘要走向你的正文,到了結論都還是nothing new。所以你是在拿我開涮嗎?空歡喜和失望,可能也會激起審稿人的負面情緒。這篇論文的「首次闡明」,讓我感覺自己的感情被欺騙了……
通常而言,如果不是特別重要、開創性的發現,一般大家不會高調的自我宣稱「首次闡明」。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工作量不足,承擔不起;二是文獻閱讀量不夠,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首次,萬一不是就有些尷尬了。
我個人的建議:不要自我宣稱是不是「首次」,留給後人評判,你是不是「首次」。有些工作,是科學史那幫人的專長。
(2)英文摘要的傷痕累累
另一篇論文,英文題目和摘要都有問題。題目翻譯有誤我就當是小問題了,順著看看摘要,結果第一個英文句號之前一共4個分句,不仔細推敲就能看出3處表達錯誤。再往下讀,翻譯的錯誤比比皆是,作者是在考驗我的忍受力?題目的錯誤我就當是撓痒痒了,後面接二連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錯誤可是在向我補刀啊。我一邊忍受著刀光劍影,一邊告訴自己:沒事的,沒事的,看正文,這些都是小問題……
在中文論文中,英文部分確實是小問題,但會影響情緒的,誰還沒點小情緒。錯誤誰都會犯,但把錯誤當成折磨人的工具,是不是過分了點呢?
這裡補充一個小技巧,如果你不確定一個英文表達是否恰當,直接拆分出來這個表達去英文文獻資料庫或Bing國際版搜一搜,老外如果同樣的表達用的很多,基本上你也可以這麼用。但反之,如果在英文資料庫乃至英文網頁中都搜不到,你這個表達就可能是存疑的,最好再找英文好的人幫你斟酌一下。
論文的開篇,減少低級錯誤的數量,這是一個態度問題。
人生若只如初見,長得醜,還是化妝比較委婉。這不是人身攻擊,這是有選擇性的彼此相欺。好比相親,還不是要梳洗打扮一番。
(3)開篇跟風胡吹,碰上真李逵了
兩篇論文都與某工程災害有關,開篇第一句話,就開始胡吹這種災害近年來有多嚴重,好像作者想證明,因為這麼嚴重可怕,自己的研究才有意義。
可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嚇唬人之所以能唬住對方,是因為對方不了解行情,遇到真李逵,虛張聲勢反而就像是跳梁小丑。恰好,我就是開篇這幾句話懂行的真李逵。
So……我看到對方嚇唬我的時候,我真是沒法配合他們的表演。Sorry, I can’t enjoy your show.
有事就說事兒唄,你嚇唬我幹嘛?
這個問題不在於多和嚴重才有意義,而在於你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本身就很有意義。多和嚴重是時空的局限問題,解釋清楚是科學的本真問題,都有意義,但不能不加論證的信口開河(此處我草稿用的「胡說八道」,然後改成了「信口開河」,理解萬歲呦,We are sisters)。
論文開篇犯下的基礎性錯誤,反映的是作者閱讀量有限、對最新進展不了解。在這樣一個印象下,他後續研究的可信度就會存疑。作者在引言部分沒必要人云亦云,你就結合自己的研究去論述就行了,沒必要擴大化。
這裡需要補充的是,之前還審理過一篇論文,引言及全文大量集中的引用某一課題組的成果。我不反對你引用自己團隊的研究成果,你自己都不引用你還指望誰引用,但引用應該是相關的,切忌大量堆積式引用無關的自己的已有成果。你堆砌式引用別人的成果還不容易被發現,堆砌式引用自己的,太明顯了。就算真的要堆,至少論文題目、內容是相關的,還能勉強說得過去,審稿人也不至於太過反感。堆了一堆不相關的,讓人感覺作者太業餘了、閱讀的面不夠廣。
(4)文不對題
兩篇文章都存在這一問題,第一篇是文章題目過大,正文內容無法支撐題目;第二篇是二級標題與相應的內容不對應,也看不出來邏輯性何在,作者莫名其妙的就甩上去一段文字,讓我摸不著頭腦。我自認為我的腦迴路是足夠曲徑通幽了,還是無法理解作者的立意,所以只能認為作者是文不對題了。
所以寫完論文的時候再檢查一下大標題和二級標題:大標題是不是與內容相對應,二級標題是否具有邏輯性。兩個像是整個論文的一個框架,框架要是都散了,恐怕質量也堪憂。
(5)核心內容無創新或存在致命錯誤
前文說過,我最看重的是創新性。
其中一篇的立意是有創新性可言的,所以那篇我從創新性評價走向科學性審視。在科學性審視中,我發現作者的基本建模中存在嚴重問題,以至於後續的數據處理就沒有可參考價值,作者需要從最基本的建模推翻重做,對建模的細節還需要有嚴格的考證,而修改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的,也因此,這篇論文的結論是拒稿。當然,因為作者有創新性的火花,如果他接受意見推倒重做並重新投稿,那麼這篇論文還是有可能被接收的。
另一篇論文,核心內容就毫無創新性可言。請注意,這裡我毫不吝嗇的使用了「毫無」二字。像是一個暴發戶或者是企業的大老闆,一個小問題都沒搞清楚,就敢東拼西湊給你講整個企業的防治策略,最後還要用一個案例來證明本企業是成功的。我是很摸不著頭腦,一個礦井和一個礦井的地質條件差很多,怎麼這個成功就代表全集團都OK呢?部分有時候是沒法代表整體的。而且,因為這篇文章的作者看起來鋪的面很廣,猛一看東西很全、工作量豐富,但怕就怕遇到懂行的。你仔細去推敲他的正文,前言不搭後語,所謂的工作量細節缺失嚴重,說測試沒有數據,說監測沒有前後對比,看起來就像是在吹自己有多猛,但仔細一看,估計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猛,這是內虛啊。這篇論文,就算是修改重投依然不會在我這裡通過,因為鋪的面太廣了,啥問題也沒講清楚,就是看起來感覺很全面。當然,類似的文章已發表的也有一些,這個就看審稿人自己的癖好了。我個人更喜歡那種把一個問題說清楚的、有針對性的,而不喜歡故弄玄虛、雲裡霧裡的。
所以,儘管前面我列舉了這兩篇文章的諸般小問題,但最終導致我無情拒稿的,是本節的問題。因為他們的論文或者缺乏創新性,或者基本的方法存在嚴重問題,以至於沒有修改的必要,就只能拒稿了。
之前的審稿中也給出過「修改」的結論。這裡需要解釋一下我自己的審稿心態:
小修,意味著我自己對文章大部分內容是比較認可的,認為作者通過小修就可以達到修改目的,甚至修改後不需要重審,這種情況幾乎就是小問題,短期內就可以修正;
大修,意味著我自己對文章內容感覺很雞肋,你說太差吧好像不至於,但你說太好吧肯定不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大修的意思是再給作者一個機會,如果能修改的像模像樣,就同意發表,畢竟,你要是對比這篇文章和已發表文章,這一篇未必是最差的。但如果在修改環節很敷衍,就會在重修環節很果斷的給拒稿。所以,我的個人建議,一定要慎重對待「大修」,一方面要注意吸收審稿人的意見,另一方面要考慮如何進一步提升論文質量。如果覺得很難大修,不如直接申請退稿更節約彼此的時間。換個期刊,也許人家要求就沒這麼多。
小修和大修不能僅僅看結論,還要看具體的審稿意見。如果審稿意見與核心內容有關,與創新性、基本方法有關,也要花點心思來修改。
1
END
1
*本文轉載自杜學領老師的科學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