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不來的狠人:論文被拒稿後,他怒幹一瓶病菌液

2021-01-19 網易新聞

作為一名研究僧,當你嘔心瀝血,皓首窮經,花費數以月計的寶貴青春年華,終於把自認為完美無缺、筆酣墨飽的論文滿懷希望投遞出去時,你看著投稿成功的郵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澎湃,幻想著論文印成鉛字時的夢想成真,仿佛自己能夠評傑青、爭長江、當院士,未來一馬平川,人生從此巔峰……

圖片來源:網劇《萬萬沒想到》

喂,醒醒,別做夢了!

此時一種叫「審稿人」的「Boss」往往會出現在你幻想通關的關鍵途中,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之勢讓你分分鐘回到夢醒時分。

當然,如果他們心情好的話,可能你只需要回到電腦前做一下修改,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是讓你感到絕望的一招 KO—— 直接拒稿。

披星戴月、聞雞起舞的研究成果不被同行認可,直接被拒稿想必是科研生涯中最為痛苦的事情之一。

或許多數人自認倒黴,就此放棄,但硬核的人會硬槓到底

被拒稿後怒幹菌液

被拒稿後史上最硬核的操作莫過於巴裡 · 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將自己提取的實驗細菌一飲而盡,以求自證。

馬歇爾充當「小白鼠」以身試菌的漫畫

1983 年,當時主流思想根深蒂固的認為胃潰瘍是由於壓力、刺激性食物和胃酸過多引起的,而非菌類感染所致。

年僅 31 歲的巴裡 · 馬歇爾通過使用微氧培養方法將一種叫「幽門螺桿菌」的細菌成功分離出來,他興奮地撰寫成文,提出胃潰瘍和胃癌是由這種細菌引起的的假說,並投稿給澳大利亞腸胃病學會。

彼時審稿人需要從投稿的 67 篇論文中選出 56 篇制定成冊予以發表(過稿率接近 85%),評審委員們掃了一眼這篇「離經叛道」的論文,搖搖頭隨手扔在一邊,並在最後的拒稿信裡寫道:

would hope that this might be re-submitted in the future, perhaps following critical review from your colleagues.

禮貌地感謝馬歇爾的投稿並希望他能在根據同行評審意見修改自己的工作以後再重新投稿。

當年的拒稿信,圖片來源:微博 @菜菜 -dr

不過,初生牛犢的馬歇爾可不是省油的燈,這小暴脾氣,他一口氣怒喝下一試管從病人胃中提取出的幽門螺桿菌而患上胃潰瘍來證明自己的重大發現,最終這一發現直接扭轉了幾十年來胃潰瘍的錯誤醫療與診治。

硬核的 Barry J. Marshall 也因「發現幽門螺桿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潰瘍中所起的作用」榮膺 2005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至今他還深刻記得,當充滿細菌的培養液滑落喉嚨時那令人窒息的口感和返璞歸真的回憶。

巴裡馬歇爾。圖片來源:諾獎官網

面對心儀期刊的拒稿,像大佬馬歇爾這種過於「令人不適」的操作是不常見的,但有的大佬也很硬核。

有大佬選擇再不復投此刊

「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德國生物化學家漢斯克雷布斯(Hans A. Krebs)的科研生涯出奇的順利,發表 50 多篇論文。

後於 1937 年將最新發現「檸檬酸循環」投稿給 Nature 雜誌,第一次遭到拒稿,並且拒稿信表示現在沒有多餘的篇幅來發表他的研究,也不能確定何時能發表,如果他不介意的話,可以慢慢等。

是可忍孰不可忍,逗我玩呢?

硬氣的克雷布斯決定以後不在 Nature 期刊上發表論文,反手就轉投其他雜誌並很快被接收了,也正是這篇《哺乳動物體內檸檬酸與 α- 酮戊二酸的合成》發現檸檬酸循環的文章,漢斯克雷布斯(Hans A. Krebs)因此獲得 1953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Nature 拒稿信,圖片來源:Nature Research

拒稿來襲時,人家大佬有資本硬核操作,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即使在屏幕前絕望憤怒,一把菜刀帶閃電恨不得立刻問候審稿人的叔叔阿姨,當回信時我們卻往往言語謙遜,笑靨如花。

當然也有硬核的作者選擇拍案而起,忿然回懟,今朝有氣懟回去,哪管他日再相逢。

暴躁作者在線噴人

一位名叫 Glass 的作者在回覆審稿人的信件中寫道:

「這是我們的最最最最最新版手稿,我要改吐了,希望能夠滿足你們和嗜血成癮的審稿人…… 我是不會點對點回應的,畢竟這些瘋癲的審稿人更喜歡通過折磨我們這些碰巧落入他們魔掌的作者來對抗自己的人格問題和性挫折…… 編輯不用把論文給審稿人 C,實際上我們已經向疑是審稿人 C 的四五個人郵寄了信件炸彈…… 我希望你們能夠對此次修改版本滿意,並且認識到這項工作是多麼迫切需要出版。如果你們不出版,你們就是沒有一絲人性的應該關在籠子裡的怪物,我詛咒你們…… 若發表作為回報,我們樂意幫忙審這些審稿人的論文。」

作者回信怒懟審稿人,圖片來源:Web of Science

這這這… 也太硬核了吧,面對即將被拒的稿件,作者用嘲諷、恐嚇加威脅的語氣將這場來回 Revise 數次的拉鋸戰一招制勝,雖然稿件最終的命運如何不得而知,但這封僅一頁的回懟信已然被發表成 SCI 供後人瞻仰,可謂回懟一時爽,一直回懟一直爽(手動狗頭)。

一篇論文從醞釀到實驗再到成文歷經艱辛、凝結心血,投稿更是漫長的等待,期盼已久卻等來拒稿甚至審稿人毫無情面的狂批,出師未捷身先死確實令人沮喪。

不過經歷多了不也就習慣了,畢竟很多研究成果在被拒絕之後,最終的成果往往會比初稿更好。

硬核操作咱不敢來,審稿意見咱也不敢多問,咱不妨就安靜地做個美男子,餵馬、劈柴、面朝大海,佛系期待世界和平。

圖片來源:網絡

封面來源:站酷海洛 Plu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論文被拒稿後,全世界都在教你怎麼寫論文
    小袁這裡就不再對一稿多投的性質進行贅述,只是通過這篇文章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全世界都在教學怎麼寫論文,而大多數作者依舊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從字面意思來看,應該很快就有人反駁:能力不行怪誰?  可從小袁了解的現實情況看,即使實驗數據好,創新創意方法都足夠,論文也按照期刊格式嚴格修改,依舊會在特定的時間巧妙的被拒稿!
  • SCI論文被拒稿的所有問題都在這裡
    作為師兄師姐,作為經歷過大風大浪的「過來人」,我們紛紛給他打了好幾遍預防針:沒事,放心大膽地投吧小老弟!就算真被拒稿了,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呢!結果,師弟的文章剛投出去兩小時秒被拒,感覺他整個人瞬間都不好了。雖然早已有心理防備,但是被拒稿搞的就像失戀,師弟的心情還是碎成了渣渣。
  • 你的論文被拒稿?原因都在這兒了!
    論文投稿後,有的論文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而有的論文則被拒稿了。不少作者會問,為什麼有些論文可以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呢?其實,抓住編輯的審稿關注點很重要。一般來說,期刊編輯在收到稿件後,會先關注幾個重點項目以利儘速做出審稿決定是否讓論文進入同行評審階段。
  • 只花5-10分鐘評審,還不提供拒稿理由,IJCAI就「槍斃」42%論文
    每一篇論文都會發送給7到10名高級PC,要求他們花5-10分鐘來對論文進行評審,並回答「該論文是否應該進入下一輪評審?」的問題。基於高級PC的投票和評論,負責該論文的領域主席最終決定該文論是否將進入全面審核階段。經過summary-reject階段,在接收的5147篇論文中,有2191篇被拒稿。
  • SCI拒稿原因有哪些?被拒後還能挽回嗎?
    學術研究人員或研究生在學術生涯中最常見的挫折之一就是被期刊拒稿,每次的論文投稿難免都會伴隨多次的拒稿。這的確令人沮喪,沒有成功投稿還是其次,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想法和熱情無法被審查委員所認可,如果一直無法成功刊登甚至會懷疑自己做研究的能力。這個過程有長有短,全都取決於自己怎樣去處理情緒的問題,以及後續的改正進步措施。
  • sci編輯拒稿原因
    論文投稿sci期刊後,被編輯拒稿是難以避免的一種審稿結果。sci編輯拒稿,有一定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是作者需要了解,並在以後投稿發sci過程中要避免的。關於sci編輯拒稿原因,很多很多,常見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
  • 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的修成記,我被拒稿4次後終被錄用
    和大多數研究生的擔憂一樣,我也一直懷疑自己的論文到底能不能發表到核心期刊,尤其是當論文一次又一次地被意向的期刊拒稿之後,發表論文的信心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擊。然而,堅持就是勝利,在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之後,我終於發表了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回想論文從選題、構思、收集數據到開始寫初稿、反覆修改、投稿的全過程,我覺得當初的所有努力都值得了。
  • 論文投稿還要看日曆?研究表明:周末被拒稿率最高
    發表SCI論文,從構思到寫作,再到成文修改潤色,每一步都費盡心思。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最後的投稿日期也是有很多學問滴~想知道什麼時候投稿接收率最高嗎?,1.26,1.32,2.36(周六);所以說周六、日的拒稿概率高,而周二、三的接受率概高,這就是研究者稱的「周二-周三效應」。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註:「Desk-Rejected」(直接拒稿)指沒有經過送審給同行而被編輯直接拒稿。ICLR 20201直接拒稿頁面連結:https://openreview.net/group?除了「一稿多投」,在同一個頂會/期刊投多篇內容重合度與相似度很高的文章,也有可能會遭到直接拒稿,被編輯列入黑名單。有些人是因為同時在多個頂會提交了abstract,在決定最終投稿會議後忘記撤下其他會議的摘要提交,但也另一些人是抱有「投機取巧」的心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 被拒稿怎麼辦?Virchow告訴你答案
    上回說到,學神Virchow的進階之路(詳見第二條),今天我們接著來八卦一下Rudolf Virchow.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當辛辛苦苦寫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時候;當你滿心期待卻收到期刊編輯拒稿信的時候;當大大小小修改無數次之後依舊被拒稿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盡力做好了,為什麼還是會被拒?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何你的稿件會被拒?
  • 《科學》總編:中國論文拒稿率非常高
  • 三十年前Nature拒稿信你見過嗎?拒的還是諾貝爾獎成果
    來源:如沐風科研維修站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心理素質也要過硬,不僅要扛得住來自導師的各種嫌棄,還要在被拒稿n次後依舊堅強。但實際上,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在發表初期大概率也會被審稿人懟得很慘,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
  • 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
    壞消息是,就在同一天,他收到《光》拒稿信,最新論文被拒。「經常被拒稿,但是很高興。」目前,《光》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光學期刊榜三甲,5年影響因子為15.005,刊登文章中高引用論文的比例超過10%,拒稿率高達82%。
  • 期刊拒稿的七大理由
    我曾寫過幾回關於期刊拒稿的內容,不過它們散見在過去幾年的文章裡。此期文章,我將投稿前要注意的幾大要點匯整於此,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期刊會因為以下理由而拒絕投稿論文:1. 論文的論點太過繁雜,缺乏重點。期刊論文最好只有單一論點或一個主要議題。 2.
  • 實驗停滯、文章拒稿率飆升:疫情下的科研人眾生相
    早在剛放假沒多久,筆者那個兩耳不聞科研事的母上大人,都會在刷手機的時候抬頭來上一句:聽說武漢有個病毒所? 在左鄰右舍眼裡,廣大碩博不開學 + 不上課 = 沒事做 = 躺贏畢業證。
  • 你見過三十年前的拒稿信嗎?Nature給的,拒的還是諾獎成果
    n次後依舊堅強但實際上原來三十年前的拒稿信是這樣子的......Ratcliffe (將自己研究長達 3 年之久的「低氧狀態下的基因反應機制」投稿給Nature雜誌,卻遭到無情的拒稿,而2019年他與哈佛醫學院William G.Kaelin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Gregg
  • 學術分享|審稿人談審稿與投稿:從2篇拒稿說起
    對於一般的期刊,比如國內還有很多普刊,一些普刊的稿源都是問題,你不可能高標準的去要求這些期刊的論文如何的縝密、如何的吸引人、如何的完美無缺。審稿更像是在打量這篇稿件與期刊是否匹配,怎麼通過提出審稿意見來幫助這篇稿件更好的去提升、作者通過閱讀審稿意見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
  • 《Nature》:論文被拒,如何翻篇?
    作為科研人員,每一篇論文的誕生猶如生孩子般:從實驗設計到數據採集,從奮筆疾書到刪除大改,終於完成的作品卻不能保證投稿即中,因此拒稿難以避免,Reject或許是每個科研人最痛恨的一個單詞。來自牛津大學的Lucy A. Taylor在《Nature》撰文,分享了如何去面對被拒稿的三種方法。
  • SCI論文被直接拒稿?原因可能出在這裡,實驗數據很關鍵!
    但是在如今的科研文獻中,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有很多理工科的數據、特別是化學、物理、醫學、材料學領域,很多研究數據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是因為當初實驗不嚴謹造成的,但是後人也很少進行重複的驗證實驗,導致這些錯誤的數據被大家引用,導致新論文也出現了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