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花5-10分鐘評審,還不提供拒稿理由,IJCAI就「槍斃」42%論文

2020-12-05 量子位

十三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今年的IJCAI,真可謂是秀了一波神操作。

IJCAI 2020 的論文截稿日期為1月20日,最終的投稿數量為5147篇

而這才剛剛過去一個月,還沒有終審,2191篇論文就被「槍斃」了

不少人收到了來自程序主席Christian Bessiere的郵件。

△圖源:知乎

據你所知,IJCAI-PRICAI 2020 今年的審核過程有2個階段。第一階段是summary-reject。每一篇論文都會發送給7到10名高級PC,要求他們花5-10分鐘來對論文進行評審,並回答「該論文是否應該進入下一輪評審?」的問題。基於高級PC的投票和評論,負責該論文的領域主席最終決定該文論是否將進入全面審核階段。經過summary-reject階段,在接收的5147篇論文中,有2191篇被拒稿。通過瀏覽領域主席的評論,我注意到他們有些評論並不是以論文作者能夠閱讀的形式寫下的,所以我決定不向被拒稿的作者提供領域主席對論文做出的任何評價。我知道大家在沒有任何其他反饋的情況下收到拒稿通知,可能會非常失望。我鼓勵你繼續尋找能夠發表工作的平臺。

之前便有流言說,今年的IJCAI為了提高自己在頂會的地位,會有大動作。但萬萬沒想到,在summary-reject階段的拒稿率就高達42%,確實是一波神操作。

這樣的拒稿方式,不服!

不少同學在收到這樣一封郵件後,可謂是一臉懵逼,心態炸裂,立即引起了熱議。

槽點一:花5-10分鐘評審論文

一位網友在收到郵件後,在Reddit發布了一個帖子進行吐槽。

我剛剛收到來自 IJCAI-20的拒絕通知,說他們有3-5個評審員審查了我的論文5-10分鐘。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審查過程?僅僅閱讀5-10分鐘,你怎麼能確定一篇論文的質量呢?我實驗室的其他論文也因此而被拒絕,這毫無意義。我們在論文上花了5-6個月的時間,而這些「評論員」花了5-10分鐘來評判我們的工作。這只能證明,在類似 IJCAI 的會議上,審查過程是多麼的輕鬆。

知乎一位匿名網友表示:

5000篇文論,每篇5分鐘,按每位高級PC審稿100篇來算,一個禮拜就能搞定,再不濟兩個禮拜也綽綽有餘了吧!

還有知乎網友在看了Twitter上紐大副教授(一位SPC)的解釋後,表示:

SPC只有5-10分鐘的時間去決定一篇文章的生死,如果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可以說真的是隨機選擇了。

槽點二:沒有給出任何理由就拒稿

郵件中的「所以我決定不向被拒稿的作者提供領域主席對論文做出的任何評價」這句話也成為了吐槽的一個熱點。

Twitter網友Yash Satsangi表示:

沒有提供理由/反饋就拒絕論文是非常不科學的。雪上加霜的是,IJCAI還被認為是一個「AI推理」會議。

Esther Mondragon表示:

通過「投票」,並不給作者提供拒稿理由,是完全不專業的行為,而且對年輕的研究人員來說肯定是非常令人沮喪的。

知乎網友也表示「心態炸裂」:

我真的心態崩了,別人大半年的工作,他什麼理由都沒有就直接reject?以這種方式減少審稿人的工作量是不是太草率了啊?

槽點三:只有通訊作者才能收到郵件

除了對郵件內容本身,網友們還發現了一件奇葩的事情,只有通訊作者才能收到郵件。

知乎網友「塵世迷途小書童」表示:

沒寫通訊作者豈不涼涼,沒收到郵件。

知乎匿名用戶表示:

同樣啊,自己沒收到拒信。我導告訴我的,結果什麼都沒有,一個review意見也沒有難受啊。

當然,也有網友翻起了舊帳。

我曾經有一篇論文被拒絕過,因為兩個評審員認為我拼錯了一些東西,但我並沒有拼錯——他們不熟悉我所引用的內容,認為我是指另一件事情,說是我沒有正確地引用那件事情。不幸的是,除非你在評審委員會中有某種個人影響力,否則你真的無能為力。歡迎來到學術界,在這裡,你的牙齒會被打掉,因為其他人都被打掉了。

更有網友調侃道:「這讓我想起了Little Britain中的一個場景。」

SPC紛紛出面做解釋

面對如此沸沸揚揚的意見,不少SPC站出來做了解釋。

首先是紐約大學副教授Julian Togelius,他在Twitter上表示:

我也是今年IJCAI的高級PC,並且參加了summary reject投票的過程。我發現很難決定哪些論文值得看一看,尤其是如果它們並不完全在我的研究領域。選擇變得幾乎是隨機的。我的猜測是,大多數PC的高級成員發現summary reject投票和我一樣困難,他們中的許多人只是簡單地投票拒絕了看起來與他們習慣的太不一樣的論文。顯然,這對小的子領域和新出現主題的打擊是最大的。

Reddit上一位自稱是SPC的用戶做出了如下解釋:

我的理解是,IJCAI的組織者認為,隨著提交數量的爆炸性增長,對每一篇論文進行完整的審查是不可行的。他們試圖減少論文數量,方法是讓SPC查閱大量論文(我的情況是40篇),並檢查嚴重問題的跡象(缺乏動機、相關性、創新、評估的力度/廣度)。我認為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首先,這樣做有意義嗎?其次,組織工作會順利嗎?關於第一個問題,我認為這在原則上是個不錯的主意。有些期刊也這樣做。問題是如何設置閾值。我個人推薦了大約10%的論文進行summary reject——當我對細節不夠熟悉時,我不會推薦summary reject。但是,如果只減少10%,那麼兩輪的設置可能就沒有意義了。第二個問題:事後看來,也許這本來可以組織得更好。我們(SPC)被要求輸入一份wrt summary reject的建議,並可以選擇寫一封推薦信來為區域主席辯護——但這些通常都是相當不正式的。我想這就是他們決定不發布任何評論者的原因,我同意這是一個非常不愉快的結果。總的來說,有一件事你應該注意到,在CS/AI的所有領域中,審查程序在這個領域的增長下都在吱吱作響。我認為,會議嘗試使用新的策略來管理審查過程是一件好事,也是必要的。有時,它工作得很好,有時則不然。我認為,作為受影響的作者,您完全可以向大會表達您對缺乏信息/透明度的失望,因為這可能會成為對如何為下一屆IJCAI進行評估的內容。也就是說,請做到專業和禮貌!我理解你的憤怒,但是我百分之百確定組織這次會議的人運用了他們最好的判斷力,而且是無償的社區服務。這通常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他們最不需要的就是憤怒的指責郵件。

那麼,對於今年IJCAI的這波操作,你怎們看?

傳送門

Reddit: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f7o4s4/d_ijcai_2020_reviews/

知乎: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f7o4s4/d_ijcai_2020_reviews/

相關焦點

  • 還沒進評審就被拒:IJCAI 2020 近半投稿遭summary reject
    研究者應該陸陸續續會收到評審結果的郵件了,本次大會的評審可以說是腥風血雨。不少作者還未等 Rebuttle 和終審結果,就已經收到的拒稿信。拒稿信內容顯示,有近半論文在 summary reject 階段就被拒絕了。根據這些拒稿信的內容,很多研究者的工作在評審第一階段:summary reject 階段就被拒稿了,甚至沒能進入正式的審稿過程。
  • IJCAI 2020 好狠,還未終審就拒掉 42% 投稿論文!被拒作者:一臉懵逼...
    今天,周六,就在大家興致衝衝地準備開啟周末好時光之際,不少 IJCAI 投稿者就被 IJCAI 組委會發來的拒稿通知郵件當頭棒喝,拒稿也就算了,拒稿理由組委會竟然都沒給...每篇論文都被發送至 7 到 10 名高級 PC ,並要求他們花 5 到 10 分鐘對論文進行評審,並回答此問題:「該論文是否應該進入下一輪評審?」。基於高級 PC 的評選,負責該論文的領域主席最終決定該文論是否將進入全面審核階段。我已經檢查了所有論文,並僅拒絕領域主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拒稿論據的論文。
  • 學不來的狠人:論文被拒稿後,他怒幹一瓶病菌液
    此時一種叫「審稿人」的「Boss」往往會出現在你幻想通關的關鍵途中,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之勢讓你分分鐘回到夢醒時分。當然,如果他們心情好的話,可能你只需要回到電腦前做一下修改,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是讓你感到絕望的一招 KO—— 直接拒稿。披星戴月、聞雞起舞的研究成果不被同行認可,直接被拒稿想必是科研生涯中最為痛苦的事情之一。
  • 你的論文被拒稿?原因都在這兒了!
    論文投稿後,有的論文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而有的論文則被拒稿了。不少作者會問,為什麼有些論文可以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呢?其實,抓住編輯的審稿關注點很重要。一般來說,期刊編輯在收到稿件後,會先關注幾個重點項目以利儘速做出審稿決定是否讓論文進入同行評審階段。
  • NeurIPS 2020 大變動,領域主席可拒稿20%,作者即評審,布局遠程會議!
    :摘要提交截止日期為 5月5日,論文提交截止日期為5月12日。,以及給評審過程中的早期拒稿階段更多的考量時間。第二,早期拒稿:領域主席有兩周的時間來挑選出一批早期拒稿的論文,比例大概為 20%。接著由高級領域主席在一周時間內通過決議,一經通過,被拒稿的論文作者就會收到其論文不會再接受進一步評審的通知。第三,作者即評審:要求每篇論文的每位作者或共同作者,在要求他們參與評審論文的情況下都同意參與評審論文。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註:「Desk-Rejected」(直接拒稿)指沒有經過送審給同行而被編輯直接拒稿。ICLR 20201直接拒稿頁面連結:https://openreview.net/group?為此,除了因重大違規行為(例如非匿名或超出頁數限制)而被拒絕的研究之外,NeurIPS組委會也在「提前拒稿」階段僅根據「論文摘要」就刷掉了大批論文。在NeurIPS 2019的論文審核上,便出現了大量評審者推遲提交評審,甚至在DDL最後一刻選擇退出評審者行列的情況。DDL過去36個小時之後,只有73%的論文獲得了至少3個評審結果。
  • 期刊拒稿的七大理由
    我曾寫過幾回關於期刊拒稿的內容,不過它們散見在過去幾年的文章裡。此期文章,我將投稿前要注意的幾大要點匯整於此,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期刊會因為以下理由而拒絕投稿論文:1. 論文的論點太過繁雜,缺乏重點。期刊論文最好只有單一論點或一個主要議題。 2.
  • 被拒稿要腫麼辦?睡上一大覺!
    當被拒稿之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搞神馬?編輯們難道沒有看到我的論文有多麼重要麼?是不是瘋掉了! 用這個來形容我第一次被拒稿的經歷真得一點都不誇張。確實有一些辦法的,這取決於是在哪種情況下拒稿的,同行評審之前還是之後?這就是為什麼告訴你們千萬別立即向編輯「噴火」,否則就真的一點迴旋餘地都沒有了。 下一步咧? 也許對於同行評審前就拒稿的情況來說,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論文缺乏新意或者不符合期刊的標準。
  • 論文不斷被拒?Science Nature告訴你該怎麼辦
    你很贊同這條意見,因為你確確實實已經在論文裡用圖表闡述了觀點。這種評論意見就好像是一道送分題,提交一個有圖表的反饋,你甚至不需要花時間重新做什麼就可以通過評審,你可以感謝期刊給你這個機會來「糾正錯誤」。但這是認真的嗎?不同審稿人意見相互矛盾:同行評議的墨菲定律,如果一個審稿人對你工作中的某些內容表示讚賞,那麼另一個審稿人就會要求你修改它。
  • SCI論文被拒稿的所有問題都在這裡
    「我的文章第2天就被乾淨利落地拒了。」「我的文章被拒了5次,導師都說我衰,我都不知道要不要繼續投了。」「投出去毫無原因的被拒,鬱悶中……」「這算啥,我的文章返修後又被拒了,我沒地兒哭呢。」總之,被拒稿的結果千篇一律,被拒稿的理由卻各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今天小編給小夥伴們一起來了解一下,SCI期刊拒稿的各種理由,你有中槍沒! 寫作和組織技巧太差 這方面的問題涉及到文章的格式,在此推薦一種常見的SCI期刊格式。
  • 論文被拒稿後,全世界都在教你怎麼寫論文
    小袁這裡就不再對一稿多投的性質進行贅述,只是通過這篇文章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全世界都在教學怎麼寫論文,而大多數作者依舊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從字面意思來看,應該很快就有人反駁:能力不行怪誰?  可從小袁了解的現實情況看,即使實驗數據好,創新創意方法都足夠,論文也按照期刊格式嚴格修改,依舊會在特定的時間巧妙的被拒稿!
  • sci編輯拒稿原因
    論文投稿sci期刊後,被編輯拒稿是難以避免的一種審稿結果。sci編輯拒稿,有一定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是作者需要了解,並在以後投稿發sci過程中要避免的。關於sci編輯拒稿原因,很多很多,常見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
  • 論文投稿還要看日曆?研究表明:周末被拒稿率最高
    發表SCI論文,從構思到寫作,再到成文修改潤色,每一步都費盡心思。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最後的投稿日期也是有很多學問滴~想知道什麼時候投稿接收率最高嗎?,1.26,1.32,2.36(周六);所以說周六、日的拒稿概率高,而周二、三的接受率概高,這就是研究者稱的「周二-周三效應」。
  • EMNLP官方:不要因為沒超越SOTA就拒人家的稿子
    EMNLP官方,今天給出了一些審稿建議,反對審稿人一刀切拒絕論文,沒超過SOTA、方法太簡單、主題太新或太老……都不是拒稿的理由。官方還專門強調,如果論文不是英文的NLP也不能作為拒稿理由,或許研究中文NLP有了更多發布的機會。
  • IJCAI 2020接收率斷崖式下跌,但還是有華人大佬中了三篇
    其實早在今年 2 月,IJCAI 2020 的審稿就引發了一波聲討:會方史無前例地實現了 42% 的拒稿率,5147 篇投稿直接砍掉了 2191 篇。而且這些人是在評審第一階段——summary reject 階段就被拒稿了,論文甚至沒能進入正式的審稿過程。
  • 避免論文發表失敗,SCI投稿全過程,你必須了解(收藏)
    一篇文章被一個期刊拒稿後原稿件不經過修改是不能直接投到另一個期刊的。但是,這種修改一般只是格式上的,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註:影響因子超高的幾個期刊,比如nature和science,對篇幅的限制非常苛刻,要求文章短小精悍,所以如果被這種雜誌拒稿,再投下一個目標期刊的時候往往需要對稿件進行擴充,補充之前被省略的細節或次要實驗)。論文完成後,要按照每份刊物的投稿要求投稿。
  • 「略作修改」變「拒稿」!
    審稿人給出的意見是修改,期刊編輯卻給退稿——論文投稿時,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一項對322名高影響力期刊編輯進行的調查發現,91%的受訪者確定自己至少改動過一次評審意見。與此同時,8%的編輯承認,他們會改變審稿人的總體推薦意見,即便未經過後者允許。10月28日,Science網站就期刊編輯能否改動同行評審意見進行了討論。
  • 發表SCI論文技巧解讀
    收到稿件後,編輯會挑選2-3名審稿人(很可能是由您自己推薦的)對論文進行評審。論文評審大多是對作者採用匿名形式。國外審稿人不是專職人員,也無評審費。但他們是已經在本領域建立了地位的「牛人」或者對本領域有相當研究但還不太知名的學者。前者比較忙碌,後者因考慮評審也可給自己帶來聲譽,所以會小心謹慎地進行評審。 因此 兩者完成評審可能都需要花較長時間。
  • 收到拒稿不要慌,您還可以這樣做 | Transfer De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