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就在大家興致衝衝地準備開啟周末好時光之際,不少 IJCAI 投稿者就被 IJCAI 組委會發來的拒稿通知郵件當頭棒喝,拒稿也就算了,拒稿理由組委會竟然都沒給...
這份拒稿郵件以 IJCAI 2020 的程序主席 Christian Bessiere 的名義發送,郵件內容如下:
截圖自知乎用戶
如你所知,IJCAI-PRICAI 2020 今年的評審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被稱為 summary reject 階段。每篇論文都被發送至 7 到 10 名高級 PC ,並要求他們花 5 到 10 分鐘對論文進行評審,並回答此問題:「該論文是否應該進入下一輪評審?」。基於高級 PC 的評選,負責該論文的領域主席最終決定該文論是否將進入全面審核階段。我已經檢查了所有論文,並僅拒絕領域主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拒稿論據的論文。經過 summary reject 階段,共 5147 篇提交論文中有 2191 篇論文被拒稿。通過瀏覽領域主席的評論,我注意到他們有些評論並不是以論文作者能夠閱讀的形式寫下的,所以我決定不向被拒稿的作者提供領域主席對論文做出的任何評價。我知道大家在沒有任何其他反饋的情況下收到拒稿通知,可能會非常失望,尤其是了解到幾位高級 PC 和一位領域主席認為你的論文無法被 IJCAI-PRICAI 2020 接收。我鼓勵你繼續尋找能夠發表工作的平臺。
沒有反饋就被拒了?近一半的論文還沒走一半就撲街?諸位收到拒稿通知的同學此時的心情,可以說是心態炸裂啊!
一、被拒稿無反饋最難以接受,評審自己都沒底
滿肚子的委屈、無奈和難以接受,各位被拒稿的同學們吐槽也吐開了鍋。
知乎網友一大早就開了個貼:「如何看待 IJCAI 2020 summary reject 階段拒稿近一半?」一會兒的時間,該貼的瀏覽量就破了萬,帖子也得到了一眾網友的回覆:
截圖自知乎用戶
槽點主要可總結為以下三點:
1、被拒稿沒有問題,但是不給理由就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了。2、自知自己的論文可能算不上絕頂出色,但是行文和新穎度還行,不至於在 summary reject 階段就被拒。3、一些 PC 自己在 Twitter 上都承認每篇論文 5-10分鐘的審稿時間,他們很難評價一篇不屬於他們方向的文章。因此,作者們很難被拒得心服口服。不僅是知乎上,Twitter 上的網友們也忿忿不平,他們聚焦的槽點也不外乎:難以接受沒有任何反饋的拒稿!
圖截自Twitter用戶
甚至還有網友調侃到:「告訴大家一個笑話:我男朋友向 IJCAI 2020 提交的論文被接收了摘要。也祝他的論文最終能被接收。」
圖截自Twitter用戶
二、吐槽年年有,今年該如何收場?
除了 IJCAI,因評審被吐槽的學術會議不在少數,而今年,也不是 IJCAI 第一次被吐槽了,恍恍惚惚就在一年前, IJCAI 還曾因為被吐槽而「大火」了一把。
我們可以先來品品這些魔幻的打分:
圖截自知乎網友
除了打分以外,作者們對於審稿人意見、Rebuttal 環節等等都表達的質疑,更有網友嘲諷道:真是都不好意思噴了....
圖截自知乎網友
甚至連參與審稿的網友都忍不住跳出來表達了自己的疑惑:
圖截自知乎網友
一時間,針對 IJCAI 論文審稿的談論沸沸揚揚,最終還是以 IJCAI 2019 程序主席 Sarit Kraus 給作者們發送了解釋郵件收場,郵件內容如下(經 AI 科技評論翻譯):
當我周五把所有的審稿結果都發送出去以後,IJCAI 2019 的長達六個月的繁忙的審稿過程終於開心地結束了。另一方面,雖然我讓 850 篇論文的作者們很開心,但另外 3902 篇論文的作者們就一點也不開心,甚至有點煩躁;這也讓我不怎麼好受。雖然我自己也曾經有多篇論文被聲名顯赫的會議錄用,但我相信我曾經收到過的拒稿通知也要比你們中大多數人更多。所以,大家對於審稿過程、其中的不公平、隨機性等等的各種報怨,我相信我在過去的這麼多年中也有和你們一樣的感受。我很感謝所有沒發出報怨之聲的作者們,我也會儘量回復那些提出了質疑的聲音。不過目前看來,這可能並不會改變審稿結果。為了減少審稿過程的隨機性我做了很多努力,減少了每位 PC 和 SPC(Senior PC)審的論文數量,增加了審稿時間,儘量找了好的 AC(Area Chair,領域主席)/SPC/PC 以及審稿人。幾乎所有人都做得很棒,我也非常欣慰。不過,我們畢竟收到了 4752 篇論文投稿,不管怎麼樣這都是很難的一件事。我覺得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高評審頂會」這件事並有所創新。我堅定認為會議是聆聽新的想法、會見其它的研究者、討論學術科研的場所,我自己的最好的項目就是從一次會議開始的。但是頂會目前對於獲得升職、獲得經費並不能起到什麼幫助。我們可以考慮把期刊做得更好。目前我們有一個期刊 track,每篇 AIJ 或者 JAIR 期刊接收的論文,如果此前沒有在會議中出現的,都會受邀在 IJCAI 展示。我們甚至可以考慮限制每位作者投稿到 IJCAI 的論文的數量,大家也可以一起想想其他的更創新的方式。我們需要共同思考。總的來說,不管你的論文有沒有被接收,我都希望大家全都可以來到 IJCAI 會議現場。你仍然可以把論文投稿到 IJCAI 的各個 workshop,或者就是來見一見朋友、聽一聽有意思的演講。
無論是態度還是觀點都比較中肯,不少學者也紛紛表示可以接受。
那這次呢?
面對心態炸裂、無法接受的被拒稿作者們,IJCAI 組委會又將給他們一個怎樣的解釋呢?
另外論文的終審階段又是否會再出什麼么蛾子呢? 雷鋒網 雷鋒網 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