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募格課堂 作者:晨星,男,湖北武漢人,副高職稱,博士,高級程式設計師。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沒有人喜歡被拒絕。
如果你在論文上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最終卻被拒絕了,在翹首期盼中收到的是「rejection」的郵件,那會很痛苦的。文章被拒絕的原因有很多種,總有一種戳痛我科研狗。
收到痛徹心扉的論文拒稿信或者沒啥好話的審稿意見,是平淡(苦逼)的科研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網絡上經常有人曬一下自己的拒稿信或被鄙視得狗血淋頭的審稿意見,分享坑爹投稿經歷,發洩一下心頭的鬱悶,釋放一點滿腔的怨念,擦拭一下臉上無奈的淚水,以便繼續前行,做好實驗,多攢論文,為生活增添一點色彩:
呵呵,人家審稿人真的是認真的,參考文獻是一條一條看過去的。
類似這樣透過屏幕都能感覺到嫌棄感的審稿意見,筆者也收到過不少。收到這種審稿意見一般結果是被拒掉了。
這種對寫過太長有意見人的審稿意見,往往就編輯大人給的,一般不用外審就退回給作者改一遍重新再投稿了。
論文寫得好還有意見?!
當然,大佬投稿也能免俗,以下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大神楊振寧的一篇論文拒稿故事,其拒稿理由讓大佬很鬱悶(大佬因為自己曾經發表的論文被審稿人push)。
當有些很牛氣的作者再被拒稿後,實在受不了,會直接懟回去,曾有一封來自沮喪作者的回信,「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其中,該文用「bloodthirsty(嗜血的)」來形容諸位審稿大人們(reviewers),中間很大篇幅用來訴苦,描述自己修改論文的艱難。
「To repay you, we would be happy to review some manuscripts for you; please send us the next manuscript that any of these reviewers submits to this journal.」頗有些來日方長,「以後咱們走著瞧」的威脅。
當然,在最後,具體到paper,還是要「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向reviewers認個慫,給條出路,希望reviewers高抬貴手,「Assuming you accept this paper, we would also like to add a footnote acknowledging your help with this manuscript and to point out that we liked the paper much better the way we originally submitted it…We could not - or would not - have done it without your input.」。
說到底,大家都是科研界的研友,應該友好相處,屌絲何苦為難屌絲。
論文被嚴格審稿是件大好事,有利於提高論文質量,但被拒稿就討厭了。這會消耗作者有限的時間,像應該在時間節點前必須刊發的論文會被耽誤,影響作者獲得學位、晉升職稱或者評價。
所以拒稿還是要儘量避免的,雖然總會遇到的。文章被拒絕的原因有很多種,從容易避免的錯誤和疏忽,到僅僅是超出了科技期刊選題的範圍,再到更詳細地了解一些最常見的拒絕原因,然後再討論如果科技論文被拒絕,可以避免掉進一些容易被拒稿的陷阱。那麼,最有可能被拒絕的原因是什麼?
1.投稿論文手稿沒有通過技術審查
作者投稿後,在稿件交給總編或總編之前,編輯部會進行一些基本的檢查。現階段論文被拒的主要原因包括:
論文含有涉嫌抄襲的內容,現在很多國際期刊也有的查重系統;
論文正在另一家期刊上審閱(不允許同時向多個期刊投稿);
手稿缺少關鍵要素,如標題、作者名單和附屬機構、主要文本、參考文獻或圖表、語言的質量不足以進行審查;
表格不夠清晰,看不懂數字......
總之,論文不符合該雜誌的作者指南的要求。所以,在投稿前,作者最好看看目標期刊的指南的要求,對照梳理一下論文。
2.論文不屬於投稿期刊的辦刊目的和範圍
如果投稿論文不會引起科技期刊讀者的興趣或價值,它就不太可能被接受,即使寫得再好。當作者選擇要提交論文給期刊時,一定要確保閱讀了期刊的辦刊目的和範圍,以及曾經錄用的論文,這樣就可以理解該雜誌要找的文章類型了。
3.論文研究課題意義不大
如果期刊讀者(編輯)對論文所涉及的主題不感興趣,它很可能會被拒絕。可能是這篇論文的發現是漸進式的,並沒有實質性推進這一領域,創新性不夠,或者論文顯然是一個更大的研究的一部分階段性成果,這個研究已經被分成了儘可能多的文章。編輯不是傻蛋,別人也會看出來。
4.論文主題太大、太泛
如果作者過於雄心勃勃或包羅萬象,結果可能難以解釋,甚至可能存在缺陷。在這些情況下,將工作分成一系列較小的研究項目可能更為合適。一般說來,科技論文常常是聚焦於學術領域內某一個比較狹窄的方向的。
5.問題及背景未被明確描述
論文研究的問題背景可能不清楚,表述不清,或者與研究領域無關。作者需要進行廣泛的文獻回顧可以幫助指導論文的研究的問題或假說。
6.論文不完整
一篇論文中「Title,Abstract, Author and affiliation, Introduction,Method,Result, Discussion,Conclusion,Reference」等幾個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編輯或審稿人覺得其他不可缺少的部分。雖然一篇研究論文贏得讀者的多少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Title、Abstract和Introduction寫得好壞。
另外,論文還可能雖然包含一些觀察結果,但不是一個完整的研究,或者它忽視了該領域的其他重要工作(這一點很重要,研究工作必須把以前做過的工作了解透徹)。
7.數據的程序、表達或分析存在缺陷
主要缺陷可能包括缺乏明確的對照組或其他比較指標,不符合公認的程序或方法(這使得很難重複論文中的實驗),或缺乏統計上有效的分析。注意任何小瑕疵,如表格和數字的標籤不正確、不恰當或不清楚,隨時可能會得到審稿人的狂噴,以致於最後導致被拒稿。
8.論點或結論中的缺陷
論文的論證應合乎邏輯,論據(數據)結構合理、有效,能夠支持論文得出的結論。如果得出的結論不能在論文的實驗等其他部分的基礎上得到證明,或者忽略了大部分參考文獻(包括本領域應該必須閱讀的),那麼論文投稿將被拒絕。
9.語言、結構和拼寫問題
論文的語言、結構以及任何表格或圖表都必須具有足夠的質量,以便讓編輯和審稿人評估論文的質量。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則論文將被拒絕(而且會被很快拒絕,因為根本過不了編輯那一關,不用尋找審稿人送去外審,直接就被斃掉了)。
在提交論文之前,讓別人檢查一下作者的論文總是一個好主意——第二雙眼睛可以幫助你找出你可能漏掉的錯誤。如果作者對自己的英語寫作能力沒有信心,大多數出版商都會提供英文編輯服務,可以在提交論文之前使用這些服務,對論文進行潤色。這也無可厚非的,因為畢竟是非母語寫作,而且有的SCI期刊要求非母語作者投稿時,需要提交被潤色過的證明文件。
《詩經·小雅·小宛》裡有首秦風詩歌裡有:「溫溫恭人,如集於木。惴惴小心,如臨於谷。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大概很多處於投稿審稿階段的作者多少有點這樣的感覺,不過每個科研人員在其職業生涯中的某個時候都會面臨被拒絕的命運。每一次失敗都是通往成功的踏腳石,我們可以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以確保下一篇稿子的出版之路比較一帆風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