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論文被拒,如何翻篇?

2020-08-30 材料material

作為科研人員,每一篇論文的誕生猶如生孩子般:從實驗設計到數據採集,從奮筆疾書到刪除大改,終於完成的作品卻不能保證投稿即中,因此拒稿難以避免,Reject或許是每個科研人最痛恨的一個單詞。來自牛津大學的Lucy A. Taylor在《Nature》撰文,分享了如何去面對被拒稿的三種方法。



第一次論文遭拒,來的有點突然。論文提交時,我相當有信心,我的導師和合作者也很高興。嗯,論文不會有問題的。然而 -- 8年了,我仍記得自己在瑞士蘇黎世的辦公室裡獨自打開拒稿信的情形,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失敗了。但是後來我明白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論文遭拒,是挫折,而不是失敗。你還可以向其他期刊提交論文,或者改進論文。


我們難以接受拒信的原因在於:為何其他人好像總是不會被拒絕呢?


我最近的一篇文章,遭遇了5次直接拒絕,一次複查後被拒,一次申訴被拒以及大改,最後終於得以發表。我盡力了。


但是,如果現在去看那篇發表的文章,你是根本不會知道它曾經被拒絕過那麼多次的。美化了的簡歷和個人主頁亦是如此。很少有研究人員會分享自己被拒的經歷,而實際情況是,很多雜誌往往都會給出拒信。有的時候,文章眼看著快通過了,一個冷不丁又被打了回來:「我們很喜歡您的文章,但是需要您做一些調整,不過我們也不能保證調整後就能發表的呢。」(心塞塞~)


雖然在學術界被拒很正常,但不表示痛苦就能少幾分。不管你在學術界多久了,被拒,總歸是難受的。那麼,如何應對這些挫折呢?以下介紹幾個對我來說有用的小貼士。


1. 安撫你的情緒


被拒,會讓你情緒低落,感到受傷(曾經被拒的你一定會了解)。這時候你需要關注自己的情緒,記住,別人只是拒絕了你的文章,而不是否定你這個人。可以試著列出你的優點、感激的事情,回顧以往的小成就,以排解低落的心情,提升自尊。被拒之後,可能很容易忘記曾經的收穫(覺得自己是個廢柴)。你需要給自己療傷的空間和時間。對我來說,有時候公園裡的一場散步便足夠讓我好過一點,如果需要,我會給自己更長的時間。從長遠上看,花時間修復以後,你的精神狀態和生產力將得以提升。


2. 思考你的目標


想一想,從這個經歷中你可以獲得什麼。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它令我著迷的地方在哪裡?提醒自己內在的動力,有助於你往前看。當你準備好的時候,試著想想能不能從這次挫折中學到什麼。比如,我的文章可以修改的更有說服力、更清晰明了嗎?或,這篇文章可以引發新的觀點嗎?或者僅僅是,如何不要像第二個審稿人那樣(糟糕?)?


當然,這不是自我批評。被拒,表示你遇到了挑戰,如果你待在舒適區、不承擔任何風險,那麼你不會被拒,同時也不會進步。


要宏大地思考,不要拘泥於眼前的細碎。我會等1-2天再去閱讀評審員的具體評論,尤其是那些苛刻的評論。要知道,在沒有準備好時,這些評論會迅速將你淹沒,讓人難以招架。同行評議是個很棒的過程,但同時也是主觀的,也就是說,有時你只是差了點運氣。


3. 分享你的經歷


收到拒信後容易感到孤立無助,這時與同事/同學分享你的經歷不僅會幫助你渡過這一困難時期,也能同樣幫助他人。


只要喝杯咖啡喝杯茶聊一聊,或是,分享能夠幫助自己振作起來的建議、方法,也許他人的學術生涯就有了些許不同。心情可能還是會低落,但距離邁過這個坎又近了一步。即使沒有,尋求幫助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你還有支持你的朋友、家人、同事和心理健康諮詢機構。別忘了,咱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隨時張開雙臂,是你可以傾訴的小樹洞。


我自己呢,則是投了一篇關於如何面對拒絕的文章來幫助自己應對,然後,這篇文章被拒了,這次是第二次投稿,第25個版本了。

,科研道路漫漫,希望可以幫到你。


文:疾風。參考文獻:doi: 10.1038/d41586-020-01166-2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是不是從沒有人告訴過你,論文被拒了怎麼辦?
    我最近的一篇論文——第八篇——未經同行評議被拒5次、經過同行評議後被拒1次、申訴被拒1次、做了重大修改,之後才最終被我們嘗試投的第7本期刊接受。但是如果你去看那些已經發表的論文,它們毫無任何曾經被拒的跡象。每一份光鮮亮麗的簡歷和個人網頁也是這樣。很少有研究人員會分享他們論文被拒的消息,但是現實是,對於許多期刊而言,你被拒的可能性要大於被接受的可能性。
  • 論文不斷被拒?Science Nature告訴你該怎麼辦
    Science 和Nature 也在最近出版了好幾篇科研人員關於回復同行評審意見和論文悲劇(被拒)如何調整狀態的短文,還接地氣地發表了對於各種令人意外的審稿意見的吐槽。一、關於審稿意見 科研人員內心不變的追求可能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揭示某一個小真理,進行實驗、分析數據、結合證據、引用然後得出結論,最後把自己的研究寫成一個連貫的故事,滿懷期待投投稿。
  • 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的修成記,我被拒稿4次後終被錄用
    和大多數研究生的擔憂一樣,我也一直懷疑自己的論文到底能不能發表到核心期刊,尤其是當論文一次又一次地被意向的期刊拒稿之後,發表論文的信心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擊。然而,堅持就是勝利,在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之後,我終於發表了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回想論文從選題、構思、收集數據到開始寫初稿、反覆修改、投稿的全過程,我覺得當初的所有努力都值得了。
  • Nature:新冠低質量論文湧現,預印本網站發出拒稿通知!
    為防止低質量論文混入其中,預印本伺服器正在進行更嚴密的審查,並終於對低質量論文發出拒稿通知。 」Barabási 表示能夠理解確保患者安全的必要性,但不同意被拒稿的通知。 他說:「正是冠狀病毒創造了一個我們需要分享研究進展的環境,預印本網站的目的是我們決定了什麼是有趣的,而不是裁判員決定的。」Barabási 最終將這項研究發布在物理科學預印本伺服器 arXiv 上。
  • IJCAI 2020 好狠,還未終審就拒掉 42% 投稿論文!被拒作者:一臉懵逼...
    每篇論文都被發送至 7 到 10 名高級 PC ,並要求他們花 5 到 10 分鐘對論文進行評審,並回答此問題:「該論文是否應該進入下一輪評審?」。基於高級 PC 的評選,負責該論文的領域主席最終決定該文論是否將進入全面審核階段。我已經檢查了所有論文,並僅拒絕領域主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拒稿論據的論文。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14篇Nature論文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公布第三階段成果
    《自然》、《自然—方法》和《自然—通訊》聯合發表14篇論文描述了這一結果,為基因組組織和功能帶來了新的認知。合集中的其他論文利用ENCODE的數據集揭示了決定部分功能性元件作用方式的原理。《自然》發表的三篇論文報導了胎鼠在八大發育階段的具體信息。
  • 學術分享|審稿人談審稿與投稿:從2篇拒稿說起
    對於一般的期刊,比如國內還有很多普刊,一些普刊的稿源都是問題,你不可能高標準的去要求這些期刊的論文如何的縝密、如何的吸引人、如何的完美無缺。審稿更像是在打量這篇稿件與期刊是否匹配,怎麼通過提出審稿意見來幫助這篇稿件更好的去提升、作者通過閱讀審稿意見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
  • 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接收率29%、高分論文被拒、評審遭質疑...
    被接收論文中有53篇論文被接收為 Oral(錄取率僅為6% )、114篇論文被接收為Spotlight、693篇論文被接收為Poster。    以下是論文被接收的通知郵件,大家快來下滑翻一翻沾沾喜氣!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綜述類論文是科學家的重要資源。它們可以提供一個領域的歷史背景,以及關於該領域未來發展的個人看法。同時,撰寫這類文章可以為自己的研究提供靈感,還可以做一些寫作練習。不過,很少有科學家接受過如何寫綜述類論文的訓練,或者不知道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是怎樣構成的。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其中三篇由中國學者完成。第一篇為電子科技大學張勇課題組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課題組合作的題為 「PAM-less plant genome editing using a CRISPR–SpRY toolbox」的研究論文。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學不來的狠人:論文被拒稿後,他怒幹一瓶病菌液
    彼時審稿人需要從投稿的 67 篇論文中選出 56 篇制定成冊予以發表(過稿率接近 85%),評審委員們掃了一眼這篇「離經叛道」的論文,搖搖頭隨手扔在一邊,並在最後的拒稿信裡寫道:would hope that this might be re-submitted in the future, perhaps following critical review
  • 發SCI論文有技巧?不同的期刊接收率不同,大數據下發SCI有捷徑?
    被拒稿後的煩躁心情攻讀研究生、評職稱,發表SCI論文似乎都躲不過,雖然2019年清華大學不再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間發表論文,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學校有總的要求,不同的學院也有不同的要求,同一學院不同教授也有不同的要求,既然攻讀了研究生,做科研如果沒有
  • 5篇必讀的數據科學論文(以及如何使用它們)
    (譯者註:你瞅瞅這圖,機器學習在最終的系統中看起來不過是滄海一粟)下一篇將要介紹的論文裡會更詳盡地探討這個問題,構建機器學習產品是軟體工程的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子集,因此從軟體工程這個學科中吸取的許多經驗教訓應用於數據科學也是很有意義的。  那麼究竟該怎麼做呢?不妨試試論文中專家談到的實用技巧來簡化你的開發和生產。
  • 三十年前Nature拒稿信你見過嗎?拒的還是諾貝爾獎成果
    來源:如沐風科研維修站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心理素質也要過硬,不僅要扛得住來自導師的各種嫌棄,還要在被拒稿n次後依舊堅強。但實際上,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在發表初期大概率也會被審稿人懟得很慘,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
  • 論文被拒稿後,全世界都在教你怎麼寫論文
    小袁這裡就不再對一稿多投的性質進行贅述,只是通過這篇文章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全世界都在教學怎麼寫論文,而大多數作者依舊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從字面意思來看,應該很快就有人反駁:能力不行怪誰?  可從小袁了解的現實情況看,即使實驗數據好,創新創意方法都足夠,論文也按照期刊格式嚴格修改,依舊會在特定的時間巧妙的被拒稿!
  • 只花5-10分鐘評審,還不提供拒稿理由,IJCAI就「槍斃」42%論文
    IJCAI 2020 的論文截稿日期為1月20日,最終的投稿數量為5147篇。而這才剛剛過去一個月,還沒有終審,2191篇論文就被「槍斃」了。不少人收到了來自程序主席Christian Bessiere的郵件。
  • 你見過三十年前的拒稿信嗎?Nature給的,拒的還是諾獎成果
    原來三十年前的拒稿信是這樣子的......「這項發現會引起該領域其他研究者的興趣」這個意見還算是比較委婉,也是極為常見的甩鍋式拒稿,言外之意就是您還是另投別家吧...故事的結局是本文被PNAS雜誌接收此後 Ratcliffe 教授又在 PNAS 期刊上發表了另一篇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