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研人員,每一篇論文的誕生猶如生孩子般:從實驗設計到數據採集,從奮筆疾書到刪除大改,終於完成的作品卻不能保證投稿即中,因此拒稿難以避免,Reject或許是每個科研人最痛恨的一個單詞。來自牛津大學的Lucy A. Taylor在《Nature》撰文,分享了如何去面對被拒稿的三種方法。
第一次論文遭拒,來的有點突然。論文提交時,我相當有信心,我的導師和合作者也很高興。嗯,論文不會有問題的。然而 -- 8年了,我仍記得自己在瑞士蘇黎世的辦公室裡獨自打開拒稿信的情形,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失敗了。但是後來我明白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論文遭拒,是挫折,而不是失敗。你還可以向其他期刊提交論文,或者改進論文。
我們難以接受拒信的原因在於:為何其他人好像總是不會被拒絕呢?
我最近的一篇文章,遭遇了5次直接拒絕,一次複查後被拒,一次申訴被拒以及大改,最後終於得以發表。我盡力了。
但是,如果現在去看那篇發表的文章,你是根本不會知道它曾經被拒絕過那麼多次的。美化了的簡歷和個人主頁亦是如此。很少有研究人員會分享自己被拒的經歷,而實際情況是,很多雜誌往往都會給出拒信。有的時候,文章眼看著快通過了,一個冷不丁又被打了回來:「我們很喜歡您的文章,但是需要您做一些調整,不過我們也不能保證調整後就能發表的呢。」(心塞塞~)
雖然在學術界被拒很正常,但不表示痛苦就能少幾分。不管你在學術界多久了,被拒,總歸是難受的。那麼,如何應對這些挫折呢?以下介紹幾個對我來說有用的小貼士。
1. 安撫你的情緒
被拒,會讓你情緒低落,感到受傷(曾經被拒的你一定會了解)。這時候你需要關注自己的情緒,記住,別人只是拒絕了你的文章,而不是否定你這個人。可以試著列出你的優點、感激的事情,回顧以往的小成就,以排解低落的心情,提升自尊。被拒之後,可能很容易忘記曾經的收穫(覺得自己是個廢柴)。你需要給自己療傷的空間和時間。對我來說,有時候公園裡的一場散步便足夠讓我好過一點,如果需要,我會給自己更長的時間。從長遠上看,花時間修復以後,你的精神狀態和生產力將得以提升。
2. 思考你的目標
想一想,從這個經歷中你可以獲得什麼。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它令我著迷的地方在哪裡?提醒自己內在的動力,有助於你往前看。當你準備好的時候,試著想想能不能從這次挫折中學到什麼。比如,我的文章可以修改的更有說服力、更清晰明了嗎?或,這篇文章可以引發新的觀點嗎?或者僅僅是,如何不要像第二個審稿人那樣(糟糕?)?
當然,這不是自我批評。被拒,表示你遇到了挑戰,如果你待在舒適區、不承擔任何風險,那麼你不會被拒,同時也不會進步。
要宏大地思考,不要拘泥於眼前的細碎。我會等1-2天再去閱讀評審員的具體評論,尤其是那些苛刻的評論。要知道,在沒有準備好時,這些評論會迅速將你淹沒,讓人難以招架。同行評議是個很棒的過程,但同時也是主觀的,也就是說,有時你只是差了點運氣。
3. 分享你的經歷
收到拒信後容易感到孤立無助,這時與同事/同學分享你的經歷不僅會幫助你渡過這一困難時期,也能同樣幫助他人。
只要喝杯咖啡喝杯茶聊一聊,或是,分享能夠幫助自己振作起來的建議、方法,也許他人的學術生涯就有了些許不同。心情可能還是會低落,但距離邁過這個坎又近了一步。即使沒有,尋求幫助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你還有支持你的朋友、家人、同事和心理健康諮詢機構。別忘了,咱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隨時張開雙臂,是你可以傾訴的小樹洞。
我自己呢,則是投了一篇關於如何面對拒絕的文章來幫助自己應對,然後,這篇文章被拒了,這次是第二次投稿,第25個版本了。
害,科研道路漫漫,希望可以幫到你。
文:疾風。參考文獻:doi: 10.1038/d41586-020-01166-2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