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版首頁的論文
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屬於基礎學科的研究,能被《nature》刊發,說明了該篇論文的重要性,武漢大學團隊通過對石墨烯的研究,為二維材料的氣體通透極限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和理論解釋,正是有了非常高的創新性,因此才會被世界頂級期刊《nature》所青睞。要知道武漢大學雖然每年發表的論文有很多,但是真正的頂刊論文並不多,武漢大學在解放後,直到2015年才有第一篇《nature》主刊論文的突破。
諾貝爾獎更關注基礎科研
當年顏寧在清華大學時,很多人都在酸顏寧靠著冷凍電鏡灌水CNS主刊論文,認為發表頂刊論文就是灌水,基礎科研沒有任何的價值,這也是為何中國科技只能不斷追趕和模仿,而不能做到領先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基礎科研太過薄弱,大家更喜歡做應用科研,不僅目標明確而且收益高見效快。因此每年諾貝爾獎頒發的時候,國人總在問,什麼時候才能輪到中國科研人員,就像顏寧在微博中說的一樣,想要獲得諾貝爾獎,也不看看中國真正對科技支持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2000年左右,中國所有高校和科研機構每年僅能發表1~2篇NS主刊論文,就拿武漢大學為例,2015年11月,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團隊為武漢大學完成建國後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訊單位發表的《nature》主刊論文,而且該項研究成果也是由韓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羅特格斯大學、斯特哥爾摩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雖然國內目前反對SCI論文的呼聲很多,但是能發NS主刊論文卻是每一位科研人員的夢想。NS作為頂級綜合期刊,更願意刊登的是基礎科研的成果,從NS主刊論文的數量來看,最近十年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才呈現全面開花的現狀,也預示著中國未來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再不斷的提升!
高端人才政策是主因
2020年3月11日為武漢大學發表《nature》主刊論文的袁聲軍教授,屬於武漢大學高層次的引進人才,袁聲軍教授出生於1979年,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博士畢業於荷蘭格羅寧根大學,2016年12月被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引進回國。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物理學、凝聚態理論和高性能科學計算,包括發展針對複雜量子體系的多尺度模擬方法,發展針對量子多體問題的計算方法,低維量子體系的電學、光學、輸運和等離基元性質,通用量子計算機模擬,以及強關聯自旋系統的弛豫和退相干等。
2020年開始,從國內高校NS主刊論文排行榜來看,浙江大學一枝獨秀,在失去顏寧和施一公的助力後,清華大學想拿NS灌水也變得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