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2020-12-05 高校網大秀

頭版首頁的論文

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屬於基礎學科的研究,能被《nature》刊發,說明了該篇論文的重要性,武漢大學團隊通過對石墨烯的研究,為二維材料的氣體通透極限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和理論解釋,正是有了非常高的創新性,因此才會被世界頂級期刊《nature》所青睞。要知道武漢大學雖然每年發表的論文有很多,但是真正的頂刊論文並不多,武漢大學在解放後,直到2015年才有第一篇《nature》主刊論文的突破。

諾貝爾獎更關注基礎科研

當年顏寧在清華大學時,很多人都在酸顏寧靠著冷凍電鏡灌水CNS主刊論文,認為發表頂刊論文就是灌水,基礎科研沒有任何的價值,這也是為何中國科技只能不斷追趕和模仿,而不能做到領先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基礎科研太過薄弱,大家更喜歡做應用科研,不僅目標明確而且收益高見效快。因此每年諾貝爾獎頒發的時候,國人總在問,什麼時候才能輪到中國科研人員,就像顏寧在微博中說的一樣,想要獲得諾貝爾獎,也不看看中國真正對科技支持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2000年左右,中國所有高校和科研機構每年僅能發表1~2篇NS主刊論文,就拿武漢大學為例,2015年11月,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團隊為武漢大學完成建國後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訊單位發表的《nature》主刊論文,而且該項研究成果也是由韓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羅特格斯大學、斯特哥爾摩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雖然國內目前反對SCI論文的呼聲很多,但是能發NS主刊論文卻是每一位科研人員的夢想。NS作為頂級綜合期刊,更願意刊登的是基礎科研的成果,從NS主刊論文的數量來看,最近十年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才呈現全面開花的現狀,也預示著中國未來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再不斷的提升!

高端人才政策是主因

2020年3月11日為武漢大學發表《nature》主刊論文的袁聲軍教授,屬於武漢大學高層次的引進人才,袁聲軍教授出生於1979年,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博士畢業於荷蘭格羅寧根大學,2016年12月被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引進回國。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物理學、凝聚態理論和高性能科學計算,包括發展針對複雜量子體系的多尺度模擬方法,發展針對量子多體問題的計算方法,低維量子體系的電學、光學、輸運和等離基元性質,通用量子計算機模擬,以及強關聯自旋系統的弛豫和退相干等。

2020年開始,從國內高校NS主刊論文排行榜來看,浙江大學一枝獨秀,在失去顏寧和施一公的助力後,清華大學想拿NS灌水也變得難起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sci論文是國際核心論文,隨著學術國際化的發展,發表sci論文成為一項常見的要求。但sci論文發表,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但依舊有那麼多人努力著、爭搶著要發表,肯定是有原因所在。那麼,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武漢大學跨專業博士蛻變「論文達人」:1篇Nature子刊,5篇SCI論文!
    人物名片:鄧娟,仡佬族,中共黨員,1993年11月生,貴州銅仁人,2011年考入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繪工程專業;2015年進入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測繪工程專業攻讀專業碩士學位;2017年,考博時她放棄自己學習了六年的測繪專業,轉入電子信息學院物理電子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鄭國興教授
  • 2020年高校SCI頂刊論文排行榜,浙江大學第一,學科分布情況解析
    由於每個學科和科研單位都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三高」論文由各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術委員會來決定,然而對於SCI頂尖綜合期刊的《nature》和《sciece》來說,不論是哪一個學科和科研單位都會是頂級期刊,在2000年左右,中國大陸所有科研機構每年一共僅能發表1~2篇NS主刊論文,隨著中國經濟科技的進步,每年最少1篇NS主刊論文是中國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最低標配,一份有軟科統計的2020年中國內地高校
  • 中國高校發表《Nature》論文數量大學排名,第一非清華!
    國際上比較公認的雜誌都有哪些呢?像搞科研的研究生們和博士生們,他們的導師以及學校都會要求他們儘可能地發一篇sci論文,曾經上過研究生的同學們,應該對這樣的期刊非常的關注,在開學時期就要求自己努力的搞科研,做數據,做實驗,希望能夠儘早的發表一區或者二區的sci論文,還有一個含金量更高的,就是自然雜誌了。
  •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溫籍博士生陳松燦為第一作者。陳松燦出生於1992年,小學、初中、高中分別就讀於永嘉縣碧蓮鎮中心小學、甌北鎮第一中學、永嘉中學,是個土生土長的溫州小夥。課題凝聚三代人數十年努力《Nature》雜誌1869年創刊於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涵蓋生命科學、自然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等領域。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該篇論文也是作為非編碼RNA領域的重要論文,web of sci數據顯示,該文已被221篇文獻引用。,讓非編碼RNA研究蒙上了陰影,而這篇重磅論文的作者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西南醫學中心不僅是美國最頂尖的醫學院和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之一,培養了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且也是世界top10級別的醫學院,西南醫學中心在2016年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世界大學排名)中被排在全球醫學院第9位。
  • 迷惑:江蘇大學 Nature 子刊文章涉嫌抄襲本科畢業論文,涉事作者...
    4 月 8 日,知名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主頁上掛出一則撤稿聲明,一篇完成於 2015 年的論文被撤。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不過,相比男主的送房、送車,大家更關心的是他「送」了5篇SCI論文給女主。對於頭懸梁錐刺股、只為發表一篇SCI論文的博士們來說,5篇SCI論文真的太有震撼力了,其中還包括一篇發在《自然》子刊的論文。5篇SCI論文對於博士意味著什麼?到底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這引發了人們的熱議。送了哪5篇論文?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這一新聞是繼2017年4月《腫瘤生物學》撤回 107 篇出自中國作者的論文後,中國科研界的又一學術大地震。點擊回顧。 2017-2019 年間,國人一共貢獻了 2717 篇論文,佔總數的 82.7%。這得貢獻多少RMB啊···· 其中青島大學,山東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等單位發文量較大。
  • 武漢大學|讀完這篇「搜神記」,畢業論文有救了
    確定檢索詞和檢索式除WHO命名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以外,通過瀏覽國內外政府網站、生物醫學網站、媒體報導等有關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的信息,我們初步確定檢索詞和檢索式。檢索詞中文表述有:2019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新型肺炎/新冠肺炎/新冠病毒肺炎/武漢肺炎/武漢新型肺炎/武漢病毒性肺炎等。
  • 賣掉兩篇論文就是一輛車 副教授的生意經 背後是研究生的不景氣
    近日,有媒體報導發表「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NgAgo論文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因論文發表一年多仍未有機構實現「重複實驗」而在2017年8月主動向期刊撤回論文。2018年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公布於2017年8月啟動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的結果,稱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同時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而後,在該媒體在獲得的一份錄音資料中,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表示,博士畢業後,因為「沒錢掙」,他與人一起代寫論文,「一個博士論文收費7000元,一個碩士論文收費是4000-5000元」,直到到了高校工作後仍然「還有人找」。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導讀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是當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  2017年剛剛了過去一個多月,中國科學家已在這三份期刊發表了9篇研究性論文,勢頭強勁!
  • SCI論文屬於核心論文嗎?
    》(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而核心期刊則是中國國內的一種期刊分類方法,雖說是兩種概念,但有時二者是可以共同存在的,比如一個刊物既是國內核心期刊,同時又被SCI檢索,成為SCI期刊,這種情況下,作者發表了該期刊論文,這篇文章既是SCI論文又是核心期刊論文,一本SCI期刊是否能算作核心期刊,這要看期刊的具體情況。
  • 一篇sci論文可以有幾個第一作者
    sci論文在學術界很有地位,成為sci論文的作者,尤其是第一作者,是一項極大的榮譽。但查閱sci文獻後發現,第一作者人數並不一樣,反而讓我們很困惑,不知道安排幾個第一作者是好。那麼,一篇sci論文可以有幾個第一作者?
  • 湖南大學等《Nature》發文!作者曾為該校發表第一篇Science
    近日,湖南大學段曦東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合作報導了一種可利用金屬性過渡金屬硫化物和半導體性過渡金屬硫化物製備二維範德瓦爾斯異質結構陣列的通用合成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General synthesis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但柴繼傑沒有放棄自己,在施一公教授手把手的教導下,從第三年開始,才慢慢開竅,第四年才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一直到了第4年,施一公才算是鬆了一口氣,他覺得基礎這麼差的學生他也能帶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