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2020-11-28 甌網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2019/04/09 07:37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王一川 瀏覽:17921

溫州日報記者 卓揚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在線發表了關於乙烷厭氧生物氧化的研究論文「Anaerobic oxidation of ethane by archaea from a marine hydrocarbon seep」,首次報導了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溫籍博士生陳松燦為第一作者。

陳松燦出生於1992年,小學、初中、高中分別就讀於永嘉縣碧蓮鎮中心小學、甌北鎮第一中學、永嘉中學,是個土生土長的溫州小夥。

課題凝聚三代人數十年努力

《Nature》雜誌1869年創刊於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涵蓋生命科學、自然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等領域。《Nature》上的報導和評論代表著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

陳松燦的乙烷厭氧微生物降解的課題,是整合了三代人、國內外兩個團隊數十年的努力。「師公Friedrich Widdel是厭氧微生物培養的鼻祖,他最早有了課題的想法。導師Florin Musat主要從事氣態烷烴的微生物厭氧降解研究,通過近十餘年的時間富集培養獲得了具有乙烷厭氧氧化功能的微生物。國內導師朱永官研究員是國際土壤微生物學界的著名學者,他開啟了中德雙邊合作、並為課題的深入提供了關鍵思路。在我這一階段,我們進一步研究了乙烷厭氧氧化古菌的代謝機理。」

在《Nature》上發文有多難?

《Nature》是周刊,每周都有150多篇頂尖文章投稿,而其中只有10%的文章會被入選。陳松燦介紹,《Nature》篇幅有限,每篇在1500個單詞以下。雜誌要求語言有科學性,且通俗易懂,儘可能讓更多的讀者感興趣。

交稿後,要過《Nature》兩道關:編輯關、審稿人關。

雜誌編輯對文章的質量進行預判,70%-80%的文章在這一階段會被拒稿。如果成功通過這一關,編輯就會去找相應領域的審稿人,進行文章評判。「投稿10來天后,我們收到了送審通知。第一關過了。」

經過一個月左右,陳松燦收到了修改意見,審稿人提出了4個尖銳的問題。經過一個月的努力,課題組只妥善回答了其中的3個,這讓雜誌編輯表達了不滿意——「如果你能獲得新數據,回答審稿人的問題,我們仍然願意進一步考慮你的文章;如果不能夠,那就不再考慮了。」

這難道是要拒稿了?「如果要妥善回答第4個問題的話,其工作量就已經能夠再發一篇《Nature》了。其實針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數據,只是我們不想在嚴謹的結論裡,放上不太嚴謹的它。」將新數據補充後發還,最後,3位審稿人同意接受、建議發稿。提出第4個問題的審稿人依然以數據不足以回答問題為由,建議進一步研究。不過在編輯綜合考慮後決定接收,於是這篇稿件順利通過第二關。

大年初一晚上6點,陳松燦收到了稿件接收郵件。

科研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科研現在已經成為陳松燦生活的一部分,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每天看一點文獻,做一點實驗,心情就會很好。」做研究壓力大了怎麼辦?陳松燦的回答很有意思:「看書。不管什麼書,和專業無關的書就行。關鍵是要換換腦子。」

而在他看來,自己的科研之路起始於大學裡「模模糊糊的認識」。2009年,陳松燦考入浙江大學,攻讀應用生物科學。應用生物科學是一個大類,下面有許多專業,每個學生都有一年的適應期來學習課程、發掘興趣。一年後,陳松燦選擇了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這個專業的科研氛圍很濃,我們也有很多機會去實驗室參觀學習。在大學四年裡,我對『科研是個什麼東西』有了一個模糊的認知——大學的科研訓練是一個提升實驗技能、鞏固專業知識的過程。」陳松燦認為,自己能夠沉下心的性子是比較適合做科研的。

於是在2013年,陳松燦被保送進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科學專業,成為一名環境微生物學方向的碩博連讀研究生,師從朱永官研究員。在學術氛圍更純粹的中科院,陳松燦接觸到了科學前沿和不少知名科學家。由於中科院導師的推薦及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國際合作項目,陳松燦獲得公派留學德國的機會。

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位於德國萊比錫,是世界上環境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如果說中科院的前三年,是我在科研之路上的啟蒙階段。那麼德國留學的兩年,讓我敲開了科研的大門。」2016-2018年期間,陳松燦接受了更加嚴格的科研訓練,科研實力大幅提升。「研究中心憑藉雄厚的科研實力,使得科研人員非常敢於去探索極具挑戰性的未知領域。」

雖然發表了《Nature》一作,但陳松燦直言自己的科研之路,才剛剛開始。今年5月中科院答辯之後,陳松燦將以博士後的身份再次來到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繼續走他的科研之路。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sci論文是國際核心論文,隨著學術國際化的發展,發表sci論文成為一項常見的要求。但sci論文發表,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但依舊有那麼多人努力著、爭搶著要發表,肯定是有原因所在。那麼,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本科期間,發表一篇SCI論文,有多難?對考研有用嗎?
    這篇文章,我們討論一個話題,關於SCI論文與考研的關係,本科期間發表SCI,有多難?到底對考研有沒有用? 在討論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SCI,因為,即使是有些研究生,可能都不太了解SCI。 什麼是「SCI」?
  • 導師的idea,我的研究成果,發表後論文一作卻是導師女友?
    但近日,題主發現論文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發表,且以導師女友為論文的一作。此外,導師女友究竟對文章有無貢獻,尚不清楚,不能只聽題主的一家之詞;甚至還有網友質疑題主在舉報導師後不耐心等待結果出爐,反而在知乎上帶節奏,有利用輿論抹黑導師的嫌疑。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難得一見,導師直接剽竊學生論文,複製比90%;研究生有多難?
    複製比90%河南鄭州,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畢業生在微博實名舉報,其導師剽竊她的畢業論文,未經允許發表到期刊上去,學生檢查發表的文章發現,整篇文章內老師僅更改了一個段落,其餘直接複製粘貼,複製比達到了90%。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2018 年 3 月 5 日,《Nature》在一天之內連續發表了兩篇石墨烯超導方面的論文,第一作者均為曹原。文章刊登後立即在整個物理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一些報導稱其「一舉解決了困擾世界 107 年的難題」。
  • ...兩名大四ACM班本科生在人工智慧頂級期刊TPAMI上首次發表一作論文
    論文從2019年7月(大三暑假)投稿到2020年4月錄用,僅用時9個月,且兩位審稿人均給出了「excellent」檔的最高評價。這是TPAMI首次錄用交大本科生的一作論文。該論文同時探究了離線模式和在線模式下的多圖匹配問題,將多圖匹配轉化為在超圖上求解匹配鏈的問題,並將經典最短路與多圖匹配問題融合,大幅提升了匹配精度和匹配速度。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他師從院士盧柯,Science發表一作論文,成為高校教授,90後奶爸
    他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天賦出眾的人,之所以能有現在的一些小成就還是歸功於自身的努力刻苦。為了做實驗,他甚至連續半年早上6點去實驗室,晚上12點回宿舍,一天工作18個小時之多。真是憑藉這種拼勁和韌勁,他考上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並且有幸成為「最年輕的院士」盧柯的學生。在中科院,他勤奮好學,導師指點有道,相繼獲得了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師昌緒獎」、「優博論文」和「優秀畢業生」。
  •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董浩浩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IF:12.109)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outer membrane asymmetry maintenance
  • 發表一篇醫學類SCI論文有多難?
    不過,要想成功發表一篇高質量的SCI論文並不容易,這一點想必大部分作者都深有體會。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發表一篇好的SCI論文為什麼這麼難?  一方面,撰寫論文並不比做實驗容易。我們經常發現,在大學裡,有些碩士、博士研究生完成導師交給的實驗任務似乎還可以,可要完成論文寫作就不那麼順當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研究生認為,寫論文比做實驗還難。
  • 校友費繼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1月24日,青島農業大學94級植保校友、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費繼鋒博士,與全球10餘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論文,實現華師科研歷史性突破。
  • 我辛苦寫的論文,卻被導師拿了一作,這合理嗎?
    於是,我們幾個博士結合自己的見聞與體會,對「論文屬名排序」這一問題發表了各自的見解。01、關於導師「搶」學生一作的事,我首先談了自己的看法,因為我曾經有過切身的心痛體會,一篇嘔心瀝血、加班加點完成的論文,交給導師幫忙修改。
  • 即使CNS一作,投簡歷的成功率也只有11%,學術求職有多難
    那些手握 CNS 一作論文的博士們,求職成功率也只有 11%。與一般看法不同的是,作者發現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論文並不是工作申請成功的絕對前提條件。上述調查是由博士後互助小組—— Future PI Slack 社區的成員開展的,調查反饋來自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申請過教職的研究人員,他們來自 13 個國家,其中 72% 來自美國;85% 來自生命科學領域。
  • 詳解論文署名3大困惑:一作、通作與單作
    其實「一作」的定義最清楚,就是署名排第一位的作者,通常被認為是對論文做了實質性和最大貢獻的作者(這一點有爭議)。 但如果一篇論文的作者比較多,可能不只一個作者的貢獻最大,這時也許有必要啟動「共同第一作者」機制,以維持署名的公平性(這一點也有爭議)。
  • 引起爭議的神童:15 歲一作發表 NEJM,但通訊作者是其父親……
    Khairy 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NEJM上發表題為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terilized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的研究論文。 了解到作者打破了NEJM發文者的年齡記錄,筆者的心裡鋪滿了檸檬。
  • 發了那麼多文章都不是一作?國內高校2020年Nature&Science發文統計
    為了顯示高校的真正學術水平,本文只統計一作+通訊,且僅統計研究論文。潘院士團隊本年度發表了5篇頂刊,話說潘建偉院士應該是中國每年頂刊的「常客」,高產學者,水平頂尖。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學科來看,本年度生物醫學類文章依然是主打學科,2020年結構生物學/新冠肺炎類論文的數量猛增。
  • Nature最新論文驚人發現,最強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如今,隨著一篇Nature論文的發布,又興起了「第四次革命」的說法,主角居然是染色體外DNA (ecDNA) 。雖然上世紀60年代便有人發現了這種環狀DNA的存在,也知道它會攜帶癌基因。但從前沒人直接觀察過ecDNA、沒人指出它對腫瘤的生長有多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