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9 07:37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王一川 瀏覽:17921
溫州日報記者 卓揚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在線發表了關於乙烷厭氧生物氧化的研究論文「Anaerobic oxidation of ethane by archaea from a marine hydrocarbon seep」,首次報導了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溫籍博士生陳松燦為第一作者。
陳松燦出生於1992年,小學、初中、高中分別就讀於永嘉縣碧蓮鎮中心小學、甌北鎮第一中學、永嘉中學,是個土生土長的溫州小夥。
課題凝聚三代人數十年努力
《Nature》雜誌1869年創刊於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涵蓋生命科學、自然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等領域。《Nature》上的報導和評論代表著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
陳松燦的乙烷厭氧微生物降解的課題,是整合了三代人、國內外兩個團隊數十年的努力。「師公Friedrich Widdel是厭氧微生物培養的鼻祖,他最早有了課題的想法。導師Florin Musat主要從事氣態烷烴的微生物厭氧降解研究,通過近十餘年的時間富集培養獲得了具有乙烷厭氧氧化功能的微生物。國內導師朱永官研究員是國際土壤微生物學界的著名學者,他開啟了中德雙邊合作、並為課題的深入提供了關鍵思路。在我這一階段,我們進一步研究了乙烷厭氧氧化古菌的代謝機理。」
在《Nature》上發文有多難?
《Nature》是周刊,每周都有150多篇頂尖文章投稿,而其中只有10%的文章會被入選。陳松燦介紹,《Nature》篇幅有限,每篇在1500個單詞以下。雜誌要求語言有科學性,且通俗易懂,儘可能讓更多的讀者感興趣。
交稿後,要過《Nature》兩道關:編輯關、審稿人關。
雜誌編輯對文章的質量進行預判,70%-80%的文章在這一階段會被拒稿。如果成功通過這一關,編輯就會去找相應領域的審稿人,進行文章評判。「投稿10來天后,我們收到了送審通知。第一關過了。」
經過一個月左右,陳松燦收到了修改意見,審稿人提出了4個尖銳的問題。經過一個月的努力,課題組只妥善回答了其中的3個,這讓雜誌編輯表達了不滿意——「如果你能獲得新數據,回答審稿人的問題,我們仍然願意進一步考慮你的文章;如果不能夠,那就不再考慮了。」
這難道是要拒稿了?「如果要妥善回答第4個問題的話,其工作量就已經能夠再發一篇《Nature》了。其實針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數據,只是我們不想在嚴謹的結論裡,放上不太嚴謹的它。」將新數據補充後發還,最後,3位審稿人同意接受、建議發稿。提出第4個問題的審稿人依然以數據不足以回答問題為由,建議進一步研究。不過在編輯綜合考慮後決定接收,於是這篇稿件順利通過第二關。
大年初一晚上6點,陳松燦收到了稿件接收郵件。
科研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科研現在已經成為陳松燦生活的一部分,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每天看一點文獻,做一點實驗,心情就會很好。」做研究壓力大了怎麼辦?陳松燦的回答很有意思:「看書。不管什麼書,和專業無關的書就行。關鍵是要換換腦子。」
而在他看來,自己的科研之路起始於大學裡「模模糊糊的認識」。2009年,陳松燦考入浙江大學,攻讀應用生物科學。應用生物科學是一個大類,下面有許多專業,每個學生都有一年的適應期來學習課程、發掘興趣。一年後,陳松燦選擇了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這個專業的科研氛圍很濃,我們也有很多機會去實驗室參觀學習。在大學四年裡,我對『科研是個什麼東西』有了一個模糊的認知——大學的科研訓練是一個提升實驗技能、鞏固專業知識的過程。」陳松燦認為,自己能夠沉下心的性子是比較適合做科研的。
於是在2013年,陳松燦被保送進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科學專業,成為一名環境微生物學方向的碩博連讀研究生,師從朱永官研究員。在學術氛圍更純粹的中科院,陳松燦接觸到了科學前沿和不少知名科學家。由於中科院導師的推薦及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國際合作項目,陳松燦獲得公派留學德國的機會。
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位於德國萊比錫,是世界上環境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如果說中科院的前三年,是我在科研之路上的啟蒙階段。那麼德國留學的兩年,讓我敲開了科研的大門。」2016-2018年期間,陳松燦接受了更加嚴格的科研訓練,科研實力大幅提升。「研究中心憑藉雄厚的科研實力,使得科研人員非常敢於去探索極具挑戰性的未知領域。」
雖然發表了《Nature》一作,但陳松燦直言自己的科研之路,才剛剛開始。今年5月中科院答辯之後,陳松燦將以博士後的身份再次來到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繼續走他的科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