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爭議的神童:15 歲一作發表 NEJM,但通訊作者是其父親……

2020-12-06 騰訊網

2020 年快要過去一半,困在家中的碩博生無實驗可做、無數據可出。伴隨著時間的悄然逝去,部分小夥伴在延期的邊緣瘋狂試探。

何以解碩博生之憂?唯有 SCI。

當年近三旬的筆者還在為 SCI 抓耳撓腮時,年僅 15 歲的高中生 Thomas F. Khairy 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NEJM上發表題為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terilized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的研究論文。

了解到作者打破了NEJM發文者的年齡記錄,筆者的心裡鋪滿了檸檬。

圖片來源:文獻截圖

論文指出:與在加拿大使用新設備的對照組患者相比,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國家及地區裡接受再消毒及重複使用的起搏器或除顫器的患者,其設備相關或感染死亡率在 2 年時為 2.0%,兩者發生率無顯著差異。

第一作者 Thomas F. Khairy

作為 Thomas F. Khairy 的父親,通訊作者 Paul Khairy 表示:Thomas F. Khairy 從 12 歲起開始參與該研究中,非常開心看到他能夠長期堅持。

那些在頂刊中發表論文的神童

當然,Thomas F. Khairy 並不是第一個在頂刊中發表論文的神童。

先介紹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曹原

早在 2018 年,1996 年出生的曹原已經於Nature上連發 2 篇以石墨烯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成為繼潘建偉、施一公教授後在Nature上首次發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

2020 年 5 月 6 日,24 歲的曹原與其博導在Nature上以一作或共通訊背靠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魔角石墨烯的新突破。

但曹原也不是發表過頂級學術期刊的最年輕的神童。

上世紀末,美國流行一種叫做觸摸治療(therapeutic touch)的替代醫學治療方式。治療師聲稱人體會發出「人體能量場」(Human Energy Field),在不觸碰病人身體的情況下,治療師可用雙手感覺到這個能量場,進而能診斷和治療病人的疾病。雖然聽上去很荒謬,但現實中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98 年,時年 11 歲的艾米莉 羅莎的一篇關於揭開觸摸治療騙局的論文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上,論文題目是A Close Look at Therapeutic Touch 。

圖片來源:JAMA

1999 年,羅莎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認可為在科學或醫學雜誌上發表研究的最年輕的人。

「神童」們背後的爭議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上述三位年輕的學術「後浪」無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

但是,部分年少成名的神童們卻也備受質疑,因為他們的背後是身為學術「前浪」的父輩們。

上文所介紹的 15 歲學術新星 Thomas F. Khairy 在頂刊發表文章一事,因為他與通訊作者 Paul Khairy 的親子關係,撤稿觀察網站的態度頗為微妙,先是在報導中突出描述了 Thomas F. Khairy 得知論文接收後低調的行為,有幾分影射的意思。

圖片來源:撤稿觀察

在其推特下,撤稿觀察更是連結了另外一篇有關「學術神童的」報導,間接地表達了態度。

2014 年,JAMA 子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篇題為Availability of Consumer Prices From Philadelphia Area Hospitals for Common ServicesElectrocardiograms vs Parking的研究。

該篇論文的作者之一是 14 歲的吉莉安 伯恩斯坦 (Jillian Bernstein),而她的父親約瑟夫 (Joseph) 是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的整形外科醫生。

這則新聞引起了《華爾街日報》的注意,醫學博士羅伯特 斯坦布魯克 (Robert Steinbrook) 發表了一篇關于吉莉安的簡介,他說,這麼年輕的作者「非常、非常不尋常」

言下之意相信聰明的讀者都懂。

吃瓜群眾們對這位 15 歲的神童則很不客氣了,推特有人用貓被列為論文作者的新聞狠狠地「內涵」了一把...

圖片來源:Twitter

筆者無意揣測 Thomas F. Khairy 發表頂刊論文的實力,但無法否認的是,學術界不乏「前浪」以科研之名行學術不端之實,在論文中掛名家中「後浪」

繼韓國法學界領軍人物曹國深陷「幫女兒在論文中署名一作」的醜聞後, 2018 年 2 月 2 日,Nature 發文指出:韓國的科研人員似乎通過將子女列為論文共同作者的方式,增加其考上大學的機會。

圖片來源:Nature

此前,曾有疑似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成均館大學、延世大學等學校的教授,將自己高中生子女掛名為論文的共同作者,並以此優勢考入名校。

有媒體披露,上述教授的子女中有 3 人考入韓國名校、10 人考取國外大學深造。無獨有偶,2018 年,韓國相關部門調查 82 篇學術論文後發現,作者將其子女或親戚(大部分是中學生)列為共同作者。令人吃驚的是,大部分涉事論文發表於在 SCI 期刊中。

2019 年 10 月 17 日,韓國教育部長俞銀惠在聲明中表示:目前教育部和大學已發現青少年參與合著的出版物 794 篇,其中 549 篇已經過審閱,24 篇論文的作者身份並不合理。被查出的這些論文起碼能夠追溯到 2007 年。

做學術,「名門」更容易出貴子

青少年被列為論文的共同作者,其在研究中的發揮作用,讀者不得而知,一刀切認為「學二代」僅靠父輩庇蔭是不合適的。但必須得承認,學術「名門」更容易出「貴子」。

成均館大學的材料學知名教授 Changgu Lee 認為,大學在錄取過程中不能過分看重學生的論文發表情況,一方面高中生因年齡學識並不能認真參與研究,另一方面論文也有很大的操縱空間。

《太極虎韓國》一書中詳盡地描述了現代韓國社會的潛在規則:

「即使在今天的韓國,SKY 三所大學(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的學位仍然是通往最好的人際關係、最好的機會以及最好婚姻的門票。韓國最大規模企業的 70% 的 CEO 都來自這三所大學, 而 80% 的司法機構公務員是這三所大學的畢業生。」

上述提及的人脈、教育及金錢等資源的世代相襲必然造成階級固化,論文署子女名字的不正當現象亦是現代社會階級固化的一種表現。

同樣地,以中國第一批「學二代」為例,代表人物如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數學家許寶騄先生、姜伯駒先生等。其成就雖然有自身努力加持,但與出身名門、受到父輩的薰陶教育不無關係。

上文所提到的艾米莉 羅莎,其父親也是美國國家藥物治療研究小組(National Therapeutic Touch Study Group)主席拉裡·薩納(Larry Sarner)。

疫情下,有學生在溫度宜人的空調房裡享受現代網絡的便利,有學生為了上網課翻山越嶺、滿山遍野尋找 WIFI 信號,不同的環境下學子們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距。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科學的本質為求真求實

即使有階級固化陰影存在,但科研工作者不能喪失科研底線,在論文中因情分或是利益署名未參與研究者皆是學術不端。這類操作不僅是對其他共同作者工作的非法佔有,也嚴重違背了學術道德。

至於與父母合著論文的學術新星,先不著急對其下結論。是否持久閃亮,且看日後成就。(責任編輯:Ivan)

封面來源:站酷海洛 Plus

相關焦點

  • 導師的idea,我的研究成果,發表後論文一作卻是導師女友?
    但近日,題主發現論文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發表,且以導師女友為論文的一作。通常情況下,文章一作要能親自操刀進行研究項目並撰寫文章第一輪草稿,多數是正在訓練期間的學生。共同一作的工作強度、參與程度和一作幾乎相同,更重要的是對文章有著關鍵的貢獻。而其他的作者要麼參與了數據的產生、要麼提供了相關的技術或材料。
  • 關於通訊作者、第一作者的那點事,你想知道的全都在這裡
    第一作者通常主導大部分的實驗工作,在一般的情況下,引用一篇論文時,提到的就是第一作者的名字,如 Tomas et al. report that...。以第一作者的身份進行論文發表對博士生的科研路是很重要的,不止中國,全球大部分的博士畢業標準都要求學生要作為第一作者發表至少一篇論文。
  • 近幾年,國人SCI共同一作很多,共同一作可以看做第一作者嗎?
    近幾年,國人SCI共同一作很多,共同一作可以看做第一作者嗎?共同一作的情況其實很正常,幾個作者貢獻是否完全一致恐怕很難用尺子去準確衡量,但如果貢獻「相當」的話,署共同第一作者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大家關注共同第一作者的問題,主要還是從職稱條件出發的,不少人覺得共同第一作者,加上通訊作者,是佔了大便宜,由於雜誌社並沒有明確限制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人數(我也見過多個共同通訊作者的情況),很容易鼓勵研究者去爭共同一作,長期以往,敗壞國內學術風氣,也影響國家的學術聲譽。
  • 11歲考入中科大的「神童」,現在怎麼樣了?
    神童確實存在,誰家要是出個神童,豈不是燒了八輩子的高香?可是我並不贊成神童過早開發,「傷仲永」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裡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採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
  • 揭秘各地明星神童成長
    你8、9歲時在做什麼?或許每個人的童年都差不多,此時還在享受無憂無慮的「玩泥巴」時光。但有一批「人小本領大」的神童們,小小年紀卻能做出技驚四座的舉動。近日,美國9歲神童成為大學客座講師引起關注,又為神童軍團添新丁。這裡盤點了近年來15位小有名氣的明星神童,與他們相比,你是不是覺得小時候的自己「弱爆了」?
  • 10歲鬥牛神童殺過60頭牛 法國稱是童工禁其上場
    10歲鬥牛神童殺過60頭牛 法國稱是童工禁其上場 2008年08月04日 11: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8月4日電 人們10歲大時可能還只懂得打玻璃球,但在墨西哥出生的米凱利託已經殺了60頭牛。
  • 此人是天才神童,15歲的高考狀元,25歲臥軌自殺,遺書留下9個字
    15歲考北大的神童,被譽為當代李白,25歲臥軌自殺,留下9字遺言眾所周知,泱泱中華五千多年,從來都不缺少神童的存在,例如12歲為秦國丞相的甘羅,6歲辨識弦音的蔡文姬,以及10歲便能預示未來禍福吉兇的老子等等。
  • 學術頭條:15歲少年成NEJM最年輕作者,羥氯喹治療新冠患者無效...
    發現SARS-CoV-2的中和抗體《自然-通訊》發表的一篇論文A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blocking SARS-CoV-2 infection報導了一種能中和SARS-CoV-2病毒的單克隆抗體。不過,仍需進一步探索該研究結果是否能轉化應用於臨床。
  • 女神童15歲進中科大少年班,國家重點培養,卻31歲加入美國國籍
    15歲進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神童1972年,莊小威出生在江蘇省南通市,她的父親莊禮賢、母親朱仁芝都是中科院的科學家,長期忙著學校的科研工作,所以後來莊小威被送到爺爺奶奶家寄養,父母只是偶爾會去看她。這種狀態持續到了5歲,她才重新回到父母身邊。
  • 17歲華裔、澳洲神童發現新定理:改變數學未來
    澤利克與梁早前更獲邀到美國華盛頓出席學術研討會,並在期刊發表文章。有數學家大讚兩人的成果,稱他們改變了數學的未來。梁徐明(下)與布裡斯班(上)世界上還有許多令人驚嘆的「神童」。前幾天,還有一位8歲上大學、15歲雙學士、17歲進NASA的華裔神童也紅遍了網絡。
  • 詳解論文署名3大困惑:一作、通作與單作
    」、「通訊作者」或者「共同通訊作者」的標註審查非常嚴格,如果標註含糊不清就有弄虛作假之嫌,這讓一些申請者困惑不已,甚至有人因此吃了虧。 其實「一作」的定義最清楚,就是署名排第一位的作者,通常被認為是對論文做了實質性和最大貢獻的作者(這一點有爭議)。 但如果一篇論文的作者比較多,可能不只一個作者的貢獻最大,這時也許有必要啟動「共同第一作者」機制,以維持署名的公平性(這一點也有爭議)。
  • 大二學生擬投稿論文,導師給其三作加通訊作者,你會如何選擇?
    一篇小論文發表後,不管是幾作,通訊作者必定是認可的。之後,在學校評定獎學金、推免加分、讀研聯繫導師等環節都是認定的。以小西指導研究生生的經驗來看,這篇小論文大概率是導師一作,名下某個碩士/博士二作,給大二學生通訊作者。至於,導師讓出通訊且讓一作,我就不太相信啦!
  • 國內論文造假又出新方式:偽造一個外國人通訊作者,堪比懸疑小說情節!
    但是,偽造通訊作者當真還是很少見的操作。,這三篇稿件都有一個共同的「不存在的通訊作者」!,但這三篇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通訊作者Beatriz Ychussie,其單位為丹麥的羅斯基勒大學數學研究所(Mathematics Institute, Roskilde University, Roskilde, Denmark)。
  • 流水線上的中國人造神童夢
    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從來不缺神童,只缺乏對神童的想像。今年夏天一對「神童CP」 橫掃熱搜,讓中國神童又有了新模樣。 16歲「AI作詩少女」岑怡諾「一日三作」:日作詩2000首、詞牌300首、15000字小說一篇,擊敗窮其一生作詩42613首的乾隆,成全球詩歌產量第一人。
  • 那個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24歲成教授的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感謝如此明智的父親,陶哲軒的人生或許因此產生了質的改變。反觀同時代中國大陸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寧鉑、謝彥波與幹政(我們也曾寫過他們的故事,點擊此處即可閱讀),幾乎都在成年人的期待下,朝著「最小高材生」的方向一路狂奔,結果,有的出家為僧,有的精神失常……早期智力的先發優勢,並未讓他們笑到最後。
  • 最強大腦何宜德引爭議,是揠苗助長還是天才神童?
    面對爭議,何宜德給出了自己的回應:我又做了一番功課,發現這個簡歷嚴格來說不完全準確,比如考上南京大學的說法,其實自考報名考就可以了,不存在考不考上。何宜德的爸爸何烈勝接受採訪時說,簡歷是兒子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時,由電視臺工作人員整理的。他通過的南京大學專科的自考,與普通人理解的「大學畢業」有一定差異。不過,如果這次三門科目順利通過,這份簡歷就「無懈可擊」了。
  • 「神童」魏永康13歲上大學,但被中科院勸退,母親後悔其教育方式
    什麼叫做神童,13歲考上985大學,名聲在當地家喻戶曉,有人曾說,「可能有人不知道當地縣委書記的名字,但這位神童的名字在我們這裡絕對是不可能沒人知道。」頭頂這麼多光環的神童,就是曾火爆全國的魏永康。一個從小就成為別人家孩子的神童,卻在考上大學後遭遇了滑鐵盧。到底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好好說一說。
  • SCI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哪個重要?
    關於通訊作者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通常是實際統籌處理投稿和承擔答覆審稿意見等工作的主導者,也常是稿件所涉及研究工作的負責人。通訊作者的姓名多位列作者名單的最後(使用符號來標識說明是Corresponding author),但其貢獻不亞於論文的第一作者。
  • 論文涉嫌造假,導師作為「通訊作者」需要負責嗎?
    存疑論文基本都是「通訊作者」身份在能檢索到的其中35篇論文中,由曹雪濤擔任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的文章達到了29篇。這些被疑造假的論文發表時間從2003年一直延續到2018年,絕大部分在曹雪濤供職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期間發表,文章多見於《細胞與分子免疫學》、《免疫學雜誌》、《生物化學雜誌》等國內外期刊。
  • 百度CEO李彥宏以共同通訊作者發表頂刊醫學論文!
    其最新影響因子預計將超過20分,將成為歷史上首個達到20分的國產學術期刊。近日,該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食管鱗狀細胞癌的研究論文,一個熟悉的名字印入眼帘:Yanhong Li。再看作者單位:Baidu。李彥宏在該論文中並非簡單掛名,而是屬於三個通訊作者之一,另外兩位通訊作者分別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劉芝華教授和詹啟敏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