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快要過去一半,困在家中的碩博生無實驗可做、無數據可出。伴隨著時間的悄然逝去,部分小夥伴在延期的邊緣瘋狂試探。
何以解碩博生之憂?唯有 SCI。
當年近三旬的筆者還在為 SCI 抓耳撓腮時,年僅 15 歲的高中生 Thomas F. Khairy 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NEJM上發表題為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terilized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的研究論文。
了解到作者打破了NEJM發文者的年齡記錄,筆者的心裡鋪滿了檸檬。
圖片來源:文獻截圖
論文指出:與在加拿大使用新設備的對照組患者相比,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國家及地區裡接受再消毒及重複使用的起搏器或除顫器的患者,其設備相關或感染死亡率在 2 年時為 2.0%,兩者發生率無顯著差異。
第一作者 Thomas F. Khairy
作為 Thomas F. Khairy 的父親,通訊作者 Paul Khairy 表示:Thomas F. Khairy 從 12 歲起開始參與該研究中,非常開心看到他能夠長期堅持。
那些在頂刊中發表論文的神童
當然,Thomas F. Khairy 並不是第一個在頂刊中發表論文的神童。
先介紹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曹原。
早在 2018 年,1996 年出生的曹原已經於Nature上連發 2 篇以石墨烯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成為繼潘建偉、施一公教授後在Nature上首次發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
2020 年 5 月 6 日,24 歲的曹原與其博導在Nature上以一作或共通訊背靠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魔角石墨烯的新突破。
但曹原也不是發表過頂級學術期刊的最年輕的神童。
上世紀末,美國流行一種叫做觸摸治療(therapeutic touch)的替代醫學治療方式。治療師聲稱人體會發出「人體能量場」(Human Energy Field),在不觸碰病人身體的情況下,治療師可用雙手感覺到這個能量場,進而能診斷和治療病人的疾病。雖然聽上去很荒謬,但現實中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98 年,時年 11 歲的艾米莉 羅莎的一篇關於揭開觸摸治療騙局的論文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上,論文題目是A Close Look at Therapeutic Touch 。
圖片來源:JAMA
1999 年,羅莎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認可為在科學或醫學雜誌上發表研究的最年輕的人。
「神童」們背後的爭議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上述三位年輕的學術「後浪」無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
但是,部分年少成名的神童們卻也備受質疑,因為他們的背後是身為學術「前浪」的父輩們。
上文所介紹的 15 歲學術新星 Thomas F. Khairy 在頂刊發表文章一事,因為他與通訊作者 Paul Khairy 的親子關係,撤稿觀察網站的態度頗為微妙,先是在報導中突出描述了 Thomas F. Khairy 得知論文接收後低調的行為,有幾分影射的意思。
圖片來源:撤稿觀察
在其推特下,撤稿觀察更是連結了另外一篇有關「學術神童的」報導,間接地表達了態度。
2014 年,JAMA 子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篇題為Availability of Consumer Prices From Philadelphia Area Hospitals for Common ServicesElectrocardiograms vs Parking的研究。
該篇論文的作者之一是 14 歲的吉莉安 伯恩斯坦 (Jillian Bernstein),而她的父親約瑟夫 (Joseph) 是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的整形外科醫生。
這則新聞引起了《華爾街日報》的注意,醫學博士羅伯特 斯坦布魯克 (Robert Steinbrook) 發表了一篇關于吉莉安的簡介,他說,這麼年輕的作者「非常、非常不尋常」。
言下之意相信聰明的讀者都懂。
吃瓜群眾們對這位 15 歲的神童則很不客氣了,推特有人用貓被列為論文作者的新聞狠狠地「內涵」了一把...
圖片來源:Twitter
筆者無意揣測 Thomas F. Khairy 發表頂刊論文的實力,但無法否認的是,學術界不乏「前浪」以科研之名行學術不端之實,在論文中掛名家中「後浪」。
繼韓國法學界領軍人物曹國深陷「幫女兒在論文中署名一作」的醜聞後, 2018 年 2 月 2 日,Nature 發文指出:韓國的科研人員似乎通過將子女列為論文共同作者的方式,增加其考上大學的機會。
圖片來源:Nature
此前,曾有疑似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成均館大學、延世大學等學校的教授,將自己高中生子女掛名為論文的共同作者,並以此優勢考入名校。
有媒體披露,上述教授的子女中有 3 人考入韓國名校、10 人考取國外大學深造。無獨有偶,2018 年,韓國相關部門調查 82 篇學術論文後發現,作者將其子女或親戚(大部分是中學生)列為共同作者。令人吃驚的是,大部分涉事論文發表於在 SCI 期刊中。
2019 年 10 月 17 日,韓國教育部長俞銀惠在聲明中表示:目前教育部和大學已發現青少年參與合著的出版物 794 篇,其中 549 篇已經過審閱,24 篇論文的作者身份並不合理。被查出的這些論文起碼能夠追溯到 2007 年。
做學術,「名門」更容易出貴子
青少年被列為論文的共同作者,其在研究中的發揮作用,讀者不得而知,一刀切認為「學二代」僅靠父輩庇蔭是不合適的。但必須得承認,學術「名門」更容易出「貴子」。
成均館大學的材料學知名教授 Changgu Lee 認為,大學在錄取過程中不能過分看重學生的論文發表情況,一方面高中生因年齡學識並不能認真參與研究,另一方面論文也有很大的操縱空間。
《太極虎韓國》一書中詳盡地描述了現代韓國社會的潛在規則:
「即使在今天的韓國,SKY 三所大學(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的學位仍然是通往最好的人際關係、最好的機會以及最好婚姻的門票。韓國最大規模企業的 70% 的 CEO 都來自這三所大學, 而 80% 的司法機構公務員是這三所大學的畢業生。」
上述提及的人脈、教育及金錢等資源的世代相襲必然造成階級固化,論文署子女名字的不正當現象亦是現代社會階級固化的一種表現。
同樣地,以中國第一批「學二代」為例,代表人物如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數學家許寶騄先生、姜伯駒先生等。其成就雖然有自身努力加持,但與出身名門、受到父輩的薰陶教育不無關係。
上文所提到的艾米莉 羅莎,其父親也是美國國家藥物治療研究小組(National Therapeutic Touch Study Group)主席拉裡·薩納(Larry Sarner)。
疫情下,有學生在溫度宜人的空調房裡享受現代網絡的便利,有學生為了上網課翻山越嶺、滿山遍野尋找 WIFI 信號,不同的環境下學子們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距。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科學的本質為求真求實。
即使有階級固化陰影存在,但科研工作者不能喪失科研底線,在論文中因情分或是利益署名未參與研究者皆是學術不端。這類操作不僅是對其他共同作者工作的非法佔有,也嚴重違背了學術道德。
至於與父母合著論文的學術新星,先不著急對其下結論。是否持久閃亮,且看日後成就。(責任編輯:Ivan)
封面來源:站酷海洛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