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確實存在,誰家要是出個神童,豈不是燒了八輩子的高香?可是我並不贊成神童過早開發,「傷仲永」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
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裡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
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採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
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作者王安石聽到這件事很久了,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王安石叫他作詩,那時候仲永做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的優勢。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沒有跟上。
仲永的天資那麼好,可惜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最終成為平凡的人;可見,即便是天才,適當的後天教育也非常重要。
曾經的三大神通之一謝彥波名不虛傳,他跳過了初中和高中,直接從小學進入大學。11進入中科大少年班,15歲讀碩士,18歲師從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攻讀博士。讀博期間,他又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
那麼,謝彥波的神童屬性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原來,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彥波的爸爸驚奇地發現孩子竟然可以解高年級的數學題目。這讓彥波爸爸下定決心指導孩子提前自學,結果小彥波三年級就把初中數學學完,四年級就把高中數理化學完,五年級已經開始學習大學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了。

他的學習穩紮穩打,在小學時參加湖南醫學院子弟學校高二的數學競賽,就拿到了第二名。後來中國科技大學開始招收少年班學生,經過測試發現,謝彥波的數學水平相當於大學一年級。於是謝彥波11歲就成為中科大少年班的一員,他的年齡比別的孩子小了好幾歲。
少年得志的謝彥波果然不負眾望,15歲就開始讀碩士,18歲攻讀博士,期間又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留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
大家都說假以時日,謝彥波將是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如果按正常程序,謝彥波學成之後一定會大有作為,畢竟他比別的博士有近六年的年齡優勢。然而也正是因為年齡問題,他的智力發育雖然超強,但心理髮育並沒有跟上,從小和比自己大的人交往,各方面受限,這就導致他的情商較低。在美留學期間,由於與導師不合,草草收兵,回國後他以碩士身份接受了中科大物理系教師的工作。之後很快他結了婚,沒有什麼積蓄,分到了一套樓下總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在持續不斷的煩惱中,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才結束了往日的夢想,泯然眾人矣。
少年成名,神童的故事令人唏噓。少年班的老師說,人際關係這一課,心理健康這一課,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問題就尤其嚴重。」汪惠迪老師說,「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與此對應的是,一些當年的少年班成員承認,他們至今仍缺少人際關係方面的能力。「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學秦祿昌說,「一旦過了那個年齡,這一課就永遠補不上了。」
所以,神童可貴,但培養方式更重要,拔苗助長式的教育,也許並不是最合適的教育方法。不人為破壞一個人的生長規律,換一種方式,讓神童和同齡人一起按部就班讀書,身心同步發展,是不是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