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2年,謝彥波、寧鉑的同學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2020-12-05 胖福的小木屋

「我實際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這個突破口就是對早慧少年進行超常規的培養。」 ——李政道

在中國,有一個特殊的教育存在,那就是中科大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可以說在全球都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因為它招收的是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來接受大學教育,是針對一小部分特殊群體(智商超群的少年)實行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

1974年5月,物理學家李政道率先提出了開設少年班的想法。當時國家人才培養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社會生產力十分落後,急需要優秀的人才推動國家發展建設。

李政道建議說:「可參照招收和培訓芭蕾舞演員的辦法,從全國選拔很少數,約十三四歲左右的、有培養條件的少年,到大學去培訓」,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

李政道楊振寧倡導開設少年班

儘管當時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但是卻並沒有立即實現。一直到了1978年,李政道教授才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先創設了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的成立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彌補10年浩劫造成的人才斷層問題。

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範圍內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當時這21名少年可以說轟動了全國,他們被媒體稱之為「神童」。

首屆少年班學員

在首批少年班大學生中,最受關注的還要屬寧鉑,他出生在贛州,進入中科大少年班的時候才13歲,因為江西冶金學院教師倪霖的舉薦進入了少年班。

然而面對媒體的吹捧,十幾歲的寧鉑所有行為都被聚焦放大,讓他承受了這個年紀無法承受的壓力,再因為時代的關係,他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最愛的天文學系,反而被安排就讀理論物理,在多種因素的打擊下,寧鉑選擇了出家。

昔日的第一神童,媒體當初將他推上神臺,後來又將他狠狠推了下去,他成為了媒體的一枚棋子,活躍在各大媒體的文筆之中,成為「傷仲永」以及抨擊中國教育的典型案例。

而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謝彥波,他是78年首批進入少年班中年紀最小的一位,由小學直接進入了少年班。那個時候他才11歲。

謝彥波年齡小,自理能力差,自視甚高,尤其不懂如何與人交往。入學時他剛剛11歲,此前只有小學5年級的人生經驗,大學畢業他來到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讀研,因為處理不好和導師的關係,轉而去美國讀博。

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求學期間,導師是諾貝爾獎得主安德森,謝彥波和安德森的關係也很差,後來因為許多的原因,謝彥波回國,最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成為了一名副教授。

謝彥波,周曙東,邱岫,崔春實,黃慈萍

對很多人來說物理學院副教授已經是一份不錯的殊榮,但是對於11歲就上大學的謝彥波來說,卻有著不小的落差。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的例子,很多媒體都在質疑少年班究竟是不是在揠苗助長,讓這些「神童」成為了「傷仲永」。

如今少年班已經過去了42年,我們回頭再看,他究竟培養的天才還是庸才呢?

右一謝彥波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進入少年班的學生很多先天就已經智力超群,你就拿寧鉑來說,2歲半時會背30多首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

這樣的天才你放到中學去,循序漸進地教育,壓根就已經不適合他了,因為他所學的知識已然超過了這個年齡段,向更高層次進行發展。少年班無疑是這群天才可以更加發揮自我的一個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少年班充當了這群人的伯樂。

當然,在前期,少年班因為剛剛開辦,再加上歷史的原因,有一些問題,可是我們就拿78年這屆來說,IEEE會士張亞勤、姚新、謝旻,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王海林、盧徵天、錢永忠、範汕洄,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納米碳管的秦祿昌,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物理系雙聘教授莊小威,清華紫光集團總裁郭元林……除了謝彥波、寧鉑之外,每一個都是佼佼者。

首屆中科大少年班的絕大部分學員可以說都成為了全球知名的科學家。這個結果來說,中科大少年班的舉辦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他的確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在各個領域。

2014年做過統計,中科大少年班37年來共畢業2910名本科生,90%以上考取國內外研究生。其中19%供職於科教界,超過200人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

90後的陳楚白就已在國際刊物上以共同第一作者和第一作者發表論文兩篇

其中2人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7人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5人當選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另有72%活躍在企業界、金融界,在世界500強任職的約35%,對於到目前為止僅僅不到3000人的畢業生總人數來說,高端成材率相比於一般高校而言實在是高的驚人。

一個班級一屆能出一個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已屬奇蹟,可中科大少年班78年就培養了十幾位在全球都富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推動了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

然而媒體往往喜歡拿個例去進行戲劇化處理,從而去引導觀眾輿論。為什麼,因為媒體往往喜歡去追求爆點,寧鉑、謝彥波這樣的例子拿出來才有故事性嘛,還可以再抨擊一下中國教育。

如今,中科大已經走過了41年,除了寧鉑、謝彥波、幹政這三位被媒體用來廣泛舉例的傷仲永典型,少年班還有其他傷仲永的例子嗎?

這裡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李巨,這個百度百科都沒有記錄的人,中國科大90級少年班學生,他在納米壓痕原子建模、揭示材料變型與損傷種類等研究領域做出的原創性成果。是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正教授,2006年就獲得了美國青年科學家大獎。

他曾經說過:「少年班對我科研事業成長有極大的幫助,總體來說應不遜於地球上任何一所大學的任何program」。

但是媒體會報導李巨啊?不會的,李巨走得是一條正常的天才之路,對於媒體而言,這樣的人並沒有任何噱頭。

雖然不少人認為少年班是「揠苗助長」,不利於青少年成長。寧鉑、謝彥波、幹政在媒體報導少年班負面新聞時經常被提及,被普遍認為是大學少年班的失敗典型,但是從另一個側面來講,這些人的失敗不也有媒體捧殺的功勞嗎?

2018年,1996年出生,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的曹原因為發現當角度剛好是1.1°時。雙層石墨烯材料具有了超導特性成為《自然雜誌》十大科學人物,一時間轟動國內媒體,將沉寂多年的中科大少年班再次推到了人們眼前。

那個時候,許多人才發現,當我們一直在關注寧鉑、謝彥波、幹政的時候,中科大少年班走出的天才少年其實一直在用自己的豐碩成果在回應著外界對他們的質疑。

很多時候,我們要承認,天才的確是和我們不一樣的,中科少年班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天才不會被埋沒,不至於出現像伽羅瓦、阿貝爾這樣的例子。

但是,我們也要警醒一點,一些少年班的「神童」,有的是拔苗助長的結果;有的則只是知識教育視角下的超常兒童,但學習之外的能力、素質欠缺,有的少年大學生人格、身心成長都存在一定問題。

少年班在培育人才的時候,也要對學生的人格、身心成長進行引導。成為一個身心、人格都健全的人。

相關焦點

  • 歷經四十餘年的中科大少年班,究竟培養出了什麼樣的一群人?
    幾年前的一部電影《少年班》,讓人們認識到了一個特殊的教育存在,那就是中科大的少年班,電影裡的少年班最後以失敗而告終,那麼,現實中的中科大少年班,這個截止目前經歷了40年的特殊存在,培養出來的究竟是天才還是庸才呢?
  • 天才頻出的中科大少年班,開設42年後,人才分布美國比中國多10%
    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1978年3月中國科大正式成立了少年班,並於同月8號,舉行了第一期少年班的開學典禮。四十二年前的三月,經過全國範圍的選拔推薦,有21名天才人才被選入中科大,成為首屆中科大少年班的學員。
  • 中國三大天才神童,曾就讀於科大少年班,如今怎麼樣了?
    四十多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全國範圍內精挑細選出21名少年,組成了首個「少年班」,這21名少年,當時年齡最大的才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在這21個孩子中,有三個當時已經家喻戶曉的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而當時中國這三大天才神童,曾就讀於科大少年班,如今怎麼樣了呢?
  • 中科大自旋磁共振實驗室團隊一半來自少年班 習近平點讚
    38年前的3月8日,21名智力超常的少年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開創了中國超常教育的先河。30餘年來,科大少年班培養出一批最年輕的國內外著名高等學府的博士和教授,少年班已經成為中科大的驕傲。 1974年,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給毛主席寫了一封建議書,建議中國要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理科人才也可以像文藝、體育那樣從小培養」。
  • 最有望拿「諾獎」的神童謝彥波:他的隕落原因及近況
    中科大少年班是一個神奇的存在,這樣一個班級已經開辦了30多年,幾乎可以說是集中科大全部的資源在培養那些孩子,這些年裡,這裡走出過非常多的天才,有些人從中科大少年班畢業之後海外留學,然後留在國外科研,還有一些則是回到中國從事學術活動。
  • 中科大創辦少年班42年,培養出2000多名神童,他們成才的有多少?
    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在著名科學家李政道等人的努力下,加上當時的教育方法多樣性的要求,在1978年時,中科大就成立了少年班,為那些天賦高超的學子一個全新的舞臺,讓他們得以跳過以高中為主的冗長的學習階段,直接進入大學教育,進而為國家快速輸送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英才。
  • 11歲從小學直接進入中科大,師從諾獎得主的謝彥波,現在怎麼樣了
    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大力倡導和熱心支持下,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和推動下,首個少年班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辦,當年中科大少年班就開始在全國招生,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接受大學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
  • 天才聚集少年班,利弊得失看一看
    可參照招收和培訓芭蕾舞演員的辦法,從全國選拔很少數,約十三四歲左右的、有培養條件的少年,到大學去培訓」李政道教授情牽祖國科技、教育事業的拳拳赤子之心,提出的創造性建議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得到回音。直到1978年3月,來自全國各地經專家推薦的21名同學匯聚合肥,少年班才正式成立。
  • 那些曾經備受矚目的天才兒童,後來怎麼樣了?|勞倫特·西蒙斯|東京|...
    瑪麗7歲就可以理解各種高等方程,她的數學家外婆甚至希望她去解一道千禧年數學難題納維斯託克方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真有這樣的天才兒童存在嗎?過去那些備受矚目的天才兒童,後來怎麼樣了?02天才少年班為他而開在1978年,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天才少年班」橫空出世,我國湧現了一批天賦異稟的孩子。當時所有報導都聚焦了一故事:13歲的江西神童寧鉑與方毅國家副總理下了兩盤圍棋,並獲全勝。
  • 曾受矚目的「少年班」和「神童班」為何消失?他們的經歷讓人痛心
    說到《少年班》,不知道各位想到的是什麼。或許有人會以為是前幾年的一部電影,《少年班》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五位「天才少年」被神秘導師慧眼選中,組成「世界數學大賽」攻關小組,從此早於同齡人開始苦樂交織的大學生涯。今天我要講的此「少年班」非電影《少年班》,但他們存在著相同之處。
  • 最有望拿諾貝爾獎的神童謝彥波:他的隕落原因及現狀
    《名人病了》第2章 :80年代天才兒童謝彥波的隕落和他的《廣義相對論》1978年,隨著高考的恢復,中國科技大學的「天才少年班」橫空出世,也正是在這一年,11歲的天才兒童謝彥波滾著一隻鐵環走進了大學校門。11歲,本是普通孩子讀小學五年級的年紀,謝彥波卻直接跨過初中、高中進入了大學。第一屆和謝彥波一起進入少年班的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寧鉑、幹政等。
  • 「天才少年班」為他專門設計,我國第一代神童寧鉑,他現在怎樣了
    有的天才,能給社會乃至整個時代整個人類做出突出的貢獻,比如牛頓,比如愛恩斯坦......有的天才,在他們早年顯示出驚人的天賦還有學習能力,甚至讓一些高校給開綠燈,給這些天才特設一個班。寧鉑就是那樣一個人。他小時候驚人的學習天賦讓他一鳴驚人,讓中科大特設少年班就為招他進來把他培養成才。小時候的寧鉑是怎樣的?
  • 成也天才敗也天才——「中國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謝彥波之隕落
    謝彥波最喜歡的運動是滾鐵環。1978年的秋天11歲的時候,謝彥波胸前戴著紅領巾,滾著自己心愛的鐵環,走進中國科技大學的校門,走進第一屆「天才少年班」,由此開啟他開掛的人生。 小學畢業時,中國科技大學派專人來對他進行面試,結果發現他的數學相當於大學一年級水平,其他各門功課也都達到高中畢業水平——科大少年班對他打開了大門。
  • 11歲考入中科大的「神童」,現在怎麼樣了?
    曾經的三大神通之一謝彥波名不虛傳,他跳過了初中和高中,直接從小學進入大學。11進入中科大少年班,15歲讀碩士,18歲師從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攻讀博士。讀博期間,他又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那麼,謝彥波的神童屬性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 神童謝彥波:15歲讀碩、18歲讀博,為何被美國列為潛在危險?
    太過聰明也未必就是好事,  小時候看電視總是羨慕那些跳級的人,小小年紀就能上大學,卻忘了人生還有後續,而之所以後來沒有了消息,是因為太聰明的人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初的神童謝彥波,小小年紀就跳過了初中高中,直奔大學而去,後來還是沉寂在人海裡。少年班的眾多學子,一個個都是天縱奇才,但最後好像大有作為的卻沒有幾人。
  • 一個「懶」字,讓她考上中科大少年班,還記得那些昔日的天才嗎?
    202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又錄取了48名學生。其中,16歲的冼奇琪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位來自於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女孩,有三個與絕大多數高中生完全不同的三個學習方法。而她考取的少年班,也已經飽受爭議很多年,曾經那些少年班的天才們,現在還好嗎?繆老師先從冼奇琪的三個學習方法說起吧。
  • 曾經的少年班「神童」在哪裡?
    在上個世紀年代末,大學辦了少年班,招收那些高分的少年神童上大學,它與恢復高考等舉措一起,對於撥亂反正,消除「白卷英雄」和讀書無用論的負面影響,對於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不少人認為少年班是「揠苗助長」,不利於青少年成長。
  • 史上最可怕的中科大少年班,看完後忍不住感慨太牛了
    作為中國學術精英的「黃埔軍校「,儘管只有41年的辦學歷史,但畢業生在各行業所取得的驕人成績,「我敢說,國內沒有任何一個學院能超過我們。」中科大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暘說。中科大少年班,起初叫「預科班」,後來改名叫「少年班」,最初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倡導下,在鄧小平、方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和推動下於1978年創立。
  • 少年天才的遁入空門——雲海大師寧鉑
    長江流域的神童寧鉑,終以遁入空門收斂了頭上沉重的光環,從這個少年出場為1978年的「時代人物」,至其中年時的悄然謝幕都飽含著戲劇性,可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寧鉑的事情符合國人的集體心理,符合他們對神化和傳奇的水不饜足的需求。他們在那個特定年代,共同參與了神話的締造和後來的嘆息與譁然。還在贛州八中時,寧鉑的物理成績就在各科目中較弱,更重要的是他對物理缺乏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