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典電影《天才少女》中,講述了這樣一位7歲小女孩瑪麗。在同齡孩子算出「2+2」的結果,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時,老師發現瑪麗隨口就算出了「57x135」以及它的平方根等一系列高難度運算,瑪麗在數學方面有著極高的天賦。
瑪麗7歲就可以理解各種高等方程,她的數學家外婆甚至希望她去解一道千禧年數學難題納維斯託克方程。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真有這樣的天才兒童存在嗎?過去那些備受矚目的天才兒童,後來怎麼樣了?
019歲,他大學畢業
比利時9歲男孩勞倫特·西蒙斯Laurent Simons,這個萌娃小正太在Ins上有眾多粉絲,也很受媒體的關注。
Laurent出身於醫生家庭,智商至少145。最初他的天賦是被祖父母發現的,老師們給了他很多的任務,想知道他到底有多聰明,驚奇地發現Laurent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
Laurent從4歲開始讀小學,6歲上中學,並用1年的時間快速完成了中學6年的課程,並於2019年3月開始上大學,就讀於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坐落於荷蘭埃因霍溫的歐洲頂尖理工大學,在2019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該校排名世界第99名,荷蘭第三名)。
按照Laurent父母的計劃,在2019年10月完成學業,12月畢業,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接下來繼續攻讀電子工程和醫療的博士學位。
但此時出現了一個變故:學校和Laurent父母無法就Laurent的畢業日期達成一致。
學校方批評了父母的「打卡式激進教育」,並給出說明:Laurent還有很多門科目需要經過考核,在相當有限時間內完成學業,並同時培養洞察力、創造力、分析能力等等並不可行。如果急於畢業對Laurent的未來成長與發展,勢必會受到影響。
而Laurent的父母認為,一旦要延遲畢業,自己的「天才養成計劃」就被打亂了。最終Laurent的父母給兒子辦理了退學,打算放棄大學,直接讓Laurent衝擊「全世界最小的博士畢業生」。
其實在社交平臺上Laurent父母分享的日常,我們可以看到他也是一個普通在成長的孩子。在閒暇之餘,Laurent喜歡看Netflix的劇集、和朋友一起玩手機遊戲等,當他不想吃晚飯的時候,他也會像常人一樣鬧脾氣。
天才兒童和普通孩子一樣,會面臨自身的局限和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問題,這些都需要空間和時間去消化。
不知Laurent的未來會如何,但希望這個9歲孩子可以快樂地生活,驚人天賦可以得到良好的培養,可愛的個性也能得到珍惜。
02天才少年班為他而開
在1978年,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天才少年班」橫空出世,我國湧現了一批天賦異稟的孩子。
當時所有報導都聚焦了一故事:13歲的江西神童寧鉑與方毅國家副總理下了兩盤圍棋,並獲全勝。
寧鉑2歲半時會背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社會對寧鉑的讚譽使他成為了無數望子成龍家長嚮往的目標。
中國科技大學破格錄取他為大學生,並為此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學少年班。
1982年寧鉑本科畢業後拒絕了研究生考試,選擇留校任教,並在19歲時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助教,
但寧鉑身上還背負著國人的希望和時代的使命,寧鉑被動地到了一個他的年齡無法承受的高度。
在2003年,38歲的寧鉑出家為僧,在江西一所佛寺擔任該寺佛教學院的講師。在多年後的一次採訪中,他說自己是時代的產物。
雖然寧鉑最終的選擇令人嘆息,但因他而設置的少年班卻成為了天才兒童成長的搖籃,在各個領域湧現出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
03
被諾貝爾獎拒絕的少年
在80年代,另一位出名的神童謝彥波,在11歲就進入了科大少年班,是班裡孩子中最小的一位。
當時報紙打開隨處可見對他的報導,這產生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天才帽子帶給謝彥波的影響是:他開始不太喜歡與人交往,有時是覺得別人不懂他,有時是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有時,是覺得自己和別人不是一路人。
15歲的謝彥波考取了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研究生。碩士畢業後他開始讀博士,但因與導師關係不好並未畢業。隨後他被送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學習固體物理理論。
於是謝彥波被吹捧為「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兒童」。但他非常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也害怕失敗,因為論文被導師駁回,數次去找導師理論,最終師生矛盾過於嚴重,安德森無奈之下,只能把他遣送回國。
備受打擊的謝彥波回國後,以碩士身份在中科大當了一名教師。褪去了天才光環的謝彥波,生活漸漸走上了正軌。閒暇生活也比較單調,網上下圍棋,算有關物理方面的題目。
學生對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有的覺得他神經兮兮的,也有的覺得他很隨性,是個性情中人,還有的稱他是屬於另類世界的「牛頓」。
049歲就出書的才女
最初父母給蔣方舟的設想是:馬馬虎虎上個小學,馬馬虎虎上個中學,馬馬虎虎上個三類大學,畢業了再找個關係當列車員。
但她不甘於平庸,嘗試找到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用寫作的方式。
她7歲開始寫作,9歲出版散文集,11歲當上了暢銷書作家,12歲在幾家知名的報紙上開設專欄。
被質疑童年作品是她媽媽為了給她成名鋪設基石而代筆所作、清華破例降60分錄取引發爭議、退學風波……這些負面事件的出現曾經讓她陷入一度困惑。閱讀和寫作拯救了她。她說只有在看書的時候,覺得生命體驗才變得逐漸豐盈起來。
去了東京生活一年後,她發布了新書《東京一年》,這些經歷讓她重拾希望與自信。為成名而寫作,為得到認可而寫作,為期待而寫作,也為自己而寫作。
雖然蔣方舟沒有活成眾人眼中所期待的絕世天才,但她也一直在探索屬於自己的人人生軌跡,長成了一個無比真誠並讓我們欣賞讚嘆的姑娘。
她在《圓桌派》上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勉強過上平庸的生活。沒有人是踩在雲端上的,她也是普通人。」
看了這些天才兒童,我們會發現,他們終究也和普羅大眾沒什麼區別,也會面臨到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問題。
一個人的成長不僅僅包括知識的記憶積累,也包括實踐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表達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鍛鍊。
「神童」並不是天才,頂多是像天才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