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馬斯的智商高達162
妮哈3歲時就能閱讀媽媽的博士論文
晨報記者 徐惠芬 綜合報導
一個是智商高達162的12歲少年,消遣之一是讀經濟學著作;另一個是3歲時就能讀媽媽博士論文的9歲女孩,被同學稱作「會走路的百科全書」……現在,他們將與數名其他孩子展開比拼,看誰才是英國的「天才兒童」。
智商高過愛因斯坦
據英國《每日郵報》22日報導,英國電視四臺(Channel 4)將於本月30日再度迎來「天才兒童」,這檔備受爭議的選秀節目將評選出英國最聰明的孩子。
在節目正式開播之前,「天才兒童」的選手們已經成了備受矚目的焦點人物。
託馬斯是其中一位參賽選手。這個12歲的少年,在門薩測試中獲得162。門薩測試是全球規模最大及歷史最久的智商測試,由門薩國際在世界範圍內組織開展。而託馬斯在門薩測試中獲得的162分,比傑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英國知名物理學家霍金的智商得分還高。
託馬斯非常熱愛閱讀,平日的消遣活動包括閱讀經濟學著作以及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一直被認為是英語文學中最晦澀難懂的作品之一。
託馬斯不僅愛看書,而且看書速度很快,已經快把學校圖書館的書都要翻遍了。即使是讀艱深的經濟學著作,他看書的速度也很快。「平均每10-30秒,我就可以讀完一頁。我不會一個一個字地讀,我是一塊詞一塊詞地讀。」
此外,託馬斯還精通多種樂器,包括低音管、大提琴、鋼琴、長號。說起他的數學水平,託馬斯和他17歲的哥哥在同一個高級A 等數學班內。
三歲讀媽媽博士論文
9歲的妮哈是另一名參賽選手,並在科學方面表現出極大天賦。3歲時,妮哈就閱讀了媽媽長達395頁有關金屬性能的博士論文,而整篇論文只花了她2個小時進行「消化」。
妮哈的媽媽巴瑪回憶稱,第一次注意到妮哈在科學方面展現出的潛力,是從印度來到英國後。巴瑪是來英國讀博士的。
「周末的時候,我會帶妮哈去實驗室。當時我正在研究金屬的屬性,她會煞有其事地問我,這個合金是什麼,那個測試又是為了什麼。這些都讓我感到驚訝。」
「我丈夫說,她才三歲啊,怎麼可能理解你的課題?但是她就是能理解,當我完成395頁的博士論文時,她還讀了它。」
妮哈還記得這一切:「是的,我花了2個小時讀這篇文論。我喜歡科學家,也喜歡研究者。我的媽媽就是我的偶像之一。等我長大一些,我想對疾病治療進行研究。」
妮哈也很喜歡閱讀,平均每周要讀6-7本課外書,她伯明罕的小學的同學把她喚作「會走路的百科全書」。
「天才兒童」壓力大
除了託馬斯和妮哈,還有數名孩子將參加英國電視四臺的「天才兒童」選秀節目,在各個領域展現他們的聰明才智。
節目將通過對參賽選手們綜合知識考評、記憶回想測試等,選出英國的「天才兒童」。
去年,這檔節目曾在英國引起廣泛熱議。因為在節目中,還是孩子的選手們遭受了遠不符合他們年齡的巨大壓力,許多孩子在節目中痛哭流涕。
有評論指出,小選手們被迫在節目中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嚴苛測試,回答很多對成人來說都極難的問題,更要接受各種「極限挑戰」。比如,在1小時內記熟兩副隨意洗好的牌的次序,或回答「表示物質磁化能力的標準是什麼」等與其年齡不符的高難問題。許多參賽兒童因表現不佳,在鏡頭前崩潰痛哭。觀眾批評節目以娛樂之名,影響兒童心理健康,表示「看不下去」。
對此,英國電視四臺聲稱,現場小選手有監護人的陪伴,而且還有兒童心理學家提供服務,此外,參賽兒童的去留決定權在於父母,而家長們對於這一節目並沒有什麼不滿,甚至很高興自己的孩子能參加這一節目。
託馬斯的母親黛博拉就稱,很高興自己的兒子很參加今年的比賽,而且在選拔賽的其中一項測試中發揮出色。
「有一項面部識別測試,託馬斯拿到了20張卡,上面是來自全世界的20個不同人的面孔,同時有他們的名字。他最後答對了19個,而且答得很快。」
聰明兒童不一定合群
對這檔節目的另一個批評聲音是,這個節目過度肯定與突出孩子的高智商,而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與人生來說,智商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擁有高智商並不一定代表擁有好的未來,更不能意味著人生一定美好幸福。
有報導就指出,「天才兒童」參賽者雖然在鏡頭前風光,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少孩子與同齡人有很大隔閡和距離。譬如,曾經參賽的克拉克夫婦的4個孩子都天賦異稟,但他們卻沒有朋友。此前另一名參賽選手—12歲的丹蒂曾試圖和同齡人搞好關係,卻總是被班裡同學嘲弄。此外,不少高智商兒童對自己有極高的要求,這也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容易情緒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