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傳》
(聲明:本文內容並非新聞,望周知)
歷史上從不缺乏天才的存在,只不過缺少培養天才的土壤。在一千多年前,韓愈已經發出過「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嘆,這一句話說明時間不缺少天才,缺少的是發現天才的人。著名心理學家特曼認為,天才僅僅意味著智力水平高,僅僅是一種潛力,而不是成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智商很高的人,可他們不一定是有非常高成就的。古文《傷仲永》便是天才「平庸化」的過程。
大多數能夠載入史冊的天才都取得過非凡的成就,如被《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世紀偉人」的愛因斯坦,他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紀元。接下來要說的這位是當代有名的數學家,他8歲時參加高考,並取得760分的好成績。後來經過智商測試得知,他的智商已經超過愛因斯坦,他就是陶哲軒。
陶哲軒出生於1975年,從小生活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2歲時,陶哲軒的父母發現孩子在數學發明早慧,於是把他送進一所私立小學。在讀幼兒園期間,陶哲軒的母親已經指導他自學完整個小學數學的課程。後來陶哲軒加入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並認識到很多智力超群的兒童。7歲時,陶哲軒開始自學微積分,並且還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內容是關於用Bssic程序計算完全數。1年後,陶哲軒升入中學,他當時已經在離家不遠的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還獲得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和銀牌。
在讀中學期間,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位教授邀請陶哲軒和他的父母前往美國,後來安排陶哲軒參加美國高考(SAT)數學測試,年僅8歲的陶哲軒竟然得了760分的高分,總分為800分。1985年,數學家埃爾德到澳大利亞去演講,當時在學校的安排下,埃爾德和10歲的陶哲軒見了面,並認真審閱了陶哲軒寫的論文。事情過後,埃爾德親自寫推薦信要陶哲軒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陶哲軒有著超出常人的數學天賦,他的智力也非常高,14歲已經成功進入大學,16歲獲得榮譽理科學位,17歲獲得碩士學位。
到達美國後,陶哲軒師從沃爾夫獎的獲得者埃利亞斯·施泰因。21歲時,陶哲軒已經獲得博士學位。想一想普通人21歲時可能還在讀大學,而陶哲軒已經獲得博士學位,不久後他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正教授。31歲時,陶哲軒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還受到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頒獎,他當時榮獲菲爾茨獎(數學家的諾貝爾獎)。陶哲軒的人生如同「開掛」了一樣,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裡,他榮獲無數榮譽,在數學界無人不知他的名號。
仿佛是上天賜予陶哲軒獨特的能力,40歲時陶哲軒還證明了「埃爾德什差異問題」,這個問題困擾數學家80多年,如今卻被陶哲軒攻克。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恭慶還將陶哲軒比成是數學家的莫扎特,他稱得上是當今世界最好的數學家。陶哲軒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傲人的,他並沒有荒廢先天的數學天賦,加上他非常熱愛數學,使得他能夠有如此高的成就。
其實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智力超凡的天才,可很多人由於後天懈怠而荒廢人生,但陶哲軒做到了,他將「天才」轉換成為「成就」。天才教育也非常重要,我們所缺乏的並不是智力超凡的天才,而是培養天才的土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