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於一直勤勞努力,如果不積極地探究和思索,怎麼會有成功和收穫呢?——張衡
每個領域都擁有自己的最高獎項,數學界最高榮譽獎項是菲爾茨獎,國人還未登過頒獎臺。到今天為止,僅有兩位華人後裔獲得過此獎,其中一位就是本文要介紹的,智商230被譽為神童的陶哲軒。
陶哲軒出生於高學歷家庭,從小展露數學天賦
1975年,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他的父母是國人移民至此,都是自己領域優秀的人。他從小就受到了優秀的教育。像莫扎特年少出名一樣,2歲時陶哲軒就展現出了對數學的超常天賦,母親向兒子授課時發現此時他已經學會了小學六年級的課程。
為了不耽誤他的前程,年僅3歲半的陶哲軒被送一所小學讀書,但由於年紀太小,無法和同學融洽相處,不久後又回到幼兒園。在幼兒園期間,他自學學會了小學的全部課程。1980年,他進入一所公立小學讀二年級,課程是和五年級同學一起上。
7歲時,陶哲軒自學學會了微積分課程,母親找到校長協商讓他直接去中學聽數學課。他的潛能爆發出來,不僅是數學知識,還有其他知識他都能如饑似渴地學會。這段時間他還出了一本書吸引了美國教授的注意。
一位美國教授安排他參加數學高考,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陶哲軒考了760分(滿分800分)。他此時8歲。一戰成名,這位神童正式走進人們的視野,大家都想知道他的極限是在哪。
他多年沉心研究數學,終於登上數學界巔峰
後經過專業的測試,陶哲軒智商為230分,普通人智商在80至120之間,他的天賦異稟再次震驚大眾。同時吸引力澳大利亞教育部門的注意,邀請年僅12歲的他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最終,陶哲軒獲得金牌,年少成名的他給自己定下了更大的目標——獲得「菲爾茲獎」。
此後,他不斷刷新記錄,17歲在澳大利亞碩士學位畢業後,前去美國深造,21歲的陶哲軒在美國取得了博士學位。
成年後的他並沒有像方仲永一樣「泯然眾人」,而是一往直前,繼續研究數學。他把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致,在偏微積分、解析數論、表示論等眾多領域都有研究成果。
陶哲軒在31歲時榮獲「菲爾茨獎」,完成多年夙願。
無視生活的畢門造車學習,只能造就「方仲永」式天才
和他相反的天才也是存在的。魏永康出生在湖南省一個普通縣城裡,父母都是普通人。他一心只讀聖賢書,不管其他事,再加上自己的頭腦聰明,魏永康十三歲時就參加了高考,成功成為了湘潭大學年紀最小的學生。他永遠都是比我們普通人快一步,我們高考時他準備考研究生,然後順利碩博連讀。
從這些表現來看,他確實是天才,但只持續了二十年。學業還未完成,就被學校退學,他只讀書結果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會,無法順利完成學業。他還在與人交流方面有嚴重障礙,閉門讀書,結果只能如此。
一代天才最後淪為普通人。
不努力不會成功,成功的秘訣就在於至少努力一萬小時
畸形的閉門造車,最終不會有好結果。陶哲軒則不同,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並且已經結婚,生活幸福。
如今,陶哲軒在數學領域已成為大師級數學家,是多個科學院院士,並在大學任教。他的成功不只在於智商過人,他對數學的喜愛開發了他的潛力,為此付出不斷地努力,這是在他成功的路上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萬小時定律指出:「人們眼中定義的天才卓越非凡的原因,是持續不斷的努力而不是天賦超過其他人,一萬個小時是任何人從平凡人晉升到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一萬小時最成功的代表就是達文西。就像我們從小課本上學的那樣,達文西學習繪畫就是從一顆雞蛋開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練習練到忘記時間,為此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這才有了以後的成就。
除此之外,還有飛人劉翔,我們只看到了他在賽場上遠超其他人,站在領獎臺光芒閃耀。他從7歲開始練習,不知跑出了幾個一萬小時,經歷過多少挫敗,才能在賽場上光榮的站在領獎臺上。
總結:
不管是陶哲軒還是普通人,沒有人會在不努力的情況下取得成就,努力是成功的必要前提。想要獲得成功,至少先努力一萬小時。
參考資料:《陶哲軒:一個華裔數學天才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