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傷仲永》一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文章主要講述了神童方仲永自幼天資聰穎,卻因沒得到後天教育,導致天資聰穎的方仲永最後「泯然眾人矣」,徹底成為了一個普通人。而在1975年7月,出生了一個與方仲永一樣的神童,他就是後來被譽為數學界「莫扎特」的陶哲軒。
陶哲軒,澳籍華裔人士,1975年7月17日出生於澳大利亞,其父陶象國和母親梁慧蘭都是畢業於香港大學的高材生。在他兩歲時,陶哲軒便展現出驚人的數學天賦,由於母親梁慧蘭在香港大學主修的是物理和數學專業,因此,當她看到兒子異於常人的數學天分時,她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充分開發兒子的數學潛能。
1978年,夫妻倆商量後決定將3歲半的陶哲軒送入一所私立小學就讀,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儘管陶哲軒智力明顯超常,但他卻不懂得如何與比自己大兩歲的孩子相處。經此一事,夫妻倆得出結論,兒子陶哲軒在數學方面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但其他方面卻與常人無異。幾個星期後,陶象國明智的將兒子送回了幼兒園,而在幼兒園一年半的時間裡,陶哲軒在母親的指導下,自學完了所有的小學課程。
在這種自由寬鬆的學習氛圍下,陶哲軒以「開掛般」的節奏相繼通過了幼兒園、小學、中學......而陶哲軒就讀的每一所學校,父母都會事先與校方打個招呼,讓他在學習本年級的知識時,也可以跳級學習高年級的知識。
在陶哲軒5歲時,父親將他送到了一所公立學校讀二年級,雖然是在二年級,但在父母的請求下,校方給他準備了一套靈活的教學模式,讓陶哲軒在二年級時就可以學習五年級的知識。
而在他7歲時,對數學興趣使然的陶哲軒開始自學微積分,小學校長為了他說服了當地一所中學的高層,讓陶哲軒能每天到該校旁聽數學課,而陶哲軒也在這種情況下不斷成長。不久後,他出本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內容是關於用Basic程序計算完全數,這也讓陶哲軒這個名字瞬間傳遍全校,陶哲軒也成了學校的紅人。
8歲時,陶哲軒正式進入中學,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所有數學知識,在此期間,他的數學成績始終傲居全校第一名。後來在父母的安排下,陶哲軒參加了SAT美國高考的數學部分測試,並取得了760分的好成績(滿分800)!
隨後,陶哲軒開始了他的「開掛人生」,13歲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14歲進入弗林德斯大學就讀,16歲獲得弗林德斯大學榮譽理科學位,17歲碩士畢業並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博士畢業後24歲的陶哲軒又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
2006年,31歲的陶哲軒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並於同年5月22日在國際數學大會上接受了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頒獎。
2007年,陶哲軒因在「數學壓縮成像技術」上取得突破,不僅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評為年度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還讓他獲得了美國跨領域的最高獎項——麥克阿瑟天才獎,獎金總額50萬美元!
由於陶哲軒在數學的天賦過於出眾,因此有很多人想知道他的智商究竟有多高?在一次智力測試中,經過測試,結果發現陶哲軒的智商竟達到了驚人的230分,比愛因斯坦還高(愛因斯坦是165分)!
回首陶哲軒在數學方面的進步,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成長與後天教育有很大的關係,而明智的家庭教育讓陶哲軒在人生的道路上幾乎是無阻礙前進,反觀與他同一時代的神童寧鉑、謝彥波、幹政,三人都被所謂的「神童教育」毀掉了一生,有的精神不正常成了精神病人、有的「看破紅塵」選擇出家.......
三人的一生本可以如陶哲軒一樣,成為世界矚目的「神童」,但成也「神童」,敗也「神童」,他們從小就一直被成年人期待的目光注視著,就如同一雙雙無形的手推著他們前進,到最後一路狂奔,過猶不及,一場原本已導演好的戲劇就這樣突變成了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