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們初中時學習的《傷仲永》那一課嗎?文章描寫了一個叫做方仲永的神童,從小識文斷字天賦異稟,小小年紀便能作詩讓世人驚嘆,一時間他的名氣在當地傳開。
遺憾的是,他的父親沒有看重孩子的天賦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把他當作了肆意收取錢財的機器。由於未接受到良好教育,方仲永最終也只能落得個泯然眾人矣的結局,實在可以說是令人扼腕嘆息。
後天的學習,成功之門
方仲永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一個孩子天賦異稟,還是和平常孩子一樣,沒有特別引人注目的閃光點,都要接受後天的學習,因為後天的學習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個人只有在接受過系統的教育之後,他的知識面和潛能就能無限地釋放出來,自然也會變得比之前更加完美。
現實生活中,有著這樣的一位名人,曾經被譽為中華神童,智力超越愛因斯坦,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幸運的是他的人生沒有像方仲永那樣,而是活成了自我,取得了很多人都難以企及的成就,因為他在數學上取得的成就極其罕見,所以又被稱作數學界的莫扎特。
百年難得一見的數學天才
他叫陶哲軒,1975年出生在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市。父親和母親曾經以優等生的身份畢業於香港大學,可以說是優秀的書香門第之家。特別是他的母親,是物理與數學專業的高材生。看得出來,有著父母良好的先天條件上的優勢,陶哲軒能夠成為後來的數學天才並不令人意外。
兩歲時的孩子,可能還是可愛,黏著母親,要著母親的陪伴,而陶哲軒就與眾不同了,彼時的他就展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數學天賦,後來的他被送入了私立小學,因為難以與同學們共處,同學們總是會向他投來異樣的目光,說他是書呆子,看不起他。最終陶哲軒不得不退學,父母便讓他在家中自己接受教育,在母親的指導下,陶哲軒順利地完成了小學所有學習的課程。
開掛的人生,數學界的莫扎特
陶哲軒的學生時代,仿佛如同人生開掛一般,創造著不可想像的神話與奇蹟。1980年時,陶哲軒就讀於當地的公立學校,表面上雖然是二年級的學生,可實際上他學的卻是五年級的課程。
那時陶哲軒開始自學了各種數學知識,有的甚至是大學生才能接觸到的學科。不久他就通過自己平常的所學所思,經歷過漫長的構思之後,撰寫了自己的第一本書,關於計算機basic程序的。
之後陶哲軒升入中學,對各種各樣的數學方面的知識非常喜歡,總是不知疲倦地研究著一個又一個的數學難題,在這期間他的每一次數學考試與競賽都拿到了優異的成績,後來他還報名參加了美國SAT數學的測試,滿分800分的考試,陶哲軒就考了760分,一時轟動了整個校園。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參加SAT考試的都是十七八歲的優秀的國際學生,能達到750分以上的寥寥無幾,而陶哲軒不僅做到了,關鍵是他當時只有8歲,是歷來SAT考試高分年齡最小的一個。想想八歲時我們在做什麼,可能還在小學的課堂裡面聽著一加一等於二吧。
說到陶哲軒的成就有多輝煌,恐怕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們難以企及的。他不僅是最年輕的數學競賽金牌獲得者,更是最年輕的本科生,本科四年的學習生活,他只花費了兩年時間就取得了學士學位,並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到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以及成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最年輕的正教授。
除此之外,他相繼拿下了一系列數學領域的重要獎項,這些獎項,我相信很多人可能都是不認識的,甚至聽都沒聽說過,但能真正地體現出陶哲軒真正的實力。
看到這樣的成就,恐怕對這位數學天才也只有頂禮膜拜的份了。很快,陶哲軒異於常人的天賦,在當時的全世界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個數學天才的智商能否和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相提。
沒過多久陶哲軒就接受了專門的智力測試,其結果回答了許多人的疑問,他的智商經過測試後達到了230分,遠遠超過了愛因斯坦的165。這樣的天賦,加上耀眼的成就,說他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也不為過。
陶哲軒在學習道路上的高歌猛進,如果知道他的故事想必不會太過驚訝。不過這樣的一位數學天才可不僅僅是只會拿到這些獎項和頭銜,他還有著一個非常美麗的稱呼:數學界的莫扎特。
莫扎特是什麼人,音樂級大師的人物,與貝多芬齊名的世界著名的音樂家、演奏家。能夠當次殊榮,陶哲軒自然是有著自己讓眾人臣服的實力。
在數學領域內,他相繼在幾大難題如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等領域內有所建樹,並且取得了深入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對於這方面難題的論證和解答。不得不說,陶哲軒的成就和他對數學的熱愛已經不足以用言語來形容。
良好的學習條件,嚴於律己的習慣
也許很多人會對這樣的一位百年難見的天才投來羨慕的目光,並且感慨自己不如別人,當然也會有很多人好奇他是如何做到這樣輝煌的人生的。其實還是得得益於自身成長的環境和自身的努力。
前面說過,陶哲軒的父母都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書香門第的家庭環境自然給了他比許多同齡的孩子良好的學習條件。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勤於努力、自律於己,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愛因斯坦說過,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一的智慧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形成的,陶哲軒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是他學習道路上前進的動力,也是能讓他找到屬於自己快樂的源泉,因為學習數學是他最喜歡做的事。
在學習中,心無旁騖地鑽研、真正地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做真實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陶哲軒的故事,我們每個人無法去複製,每一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有著尚未被開發出來的潛力與不可測的天賦。
也許不會像陶哲軒這樣非同一般的優秀,但是只要能夠以合理的方式,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認知能力,這樣他們就會真正地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成就更好的自己。
無論我們做什麼,喜歡什麼,都要明白,只有付諸汗水於實際行動當中,才能收穫最後的成就,切不可好高騖遠,大談空話。做真實的自己,也要做更好的自己。